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学复习题
海洋资源学第一章绪论专题海洋土地资源第二章海洋生物资源专题环境及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专题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生物学基础专题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洄游专题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资源状况第三章海洋水及水化学资源第四章海底固体矿产资源第五章海洋油气资源第六章海洋能开发第七章海洋空间与旅游资源第八章综论专题海洋自然保护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1、资源: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资源”有两个特性:有用性和稀缺性。2、自然资源分类: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六大类。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可再生性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非可再生性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3、海洋资源:指不论是海水水体本身还是海洋空间的利用,凡是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的物质、能量、空间、设施等等,都可称之为海洋资源。4、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特点:(1)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能源,空间(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年轻性;多部门和多学科性;国际性;自然性。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分类与空间分布一、海洋资源的分类“五分法”: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能量资源。从属性和用途分: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及水化学资源海洋固体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二、海洋资源的分布1.海洋地理基本知识2.海洋资源的分布3.海洋资源的性质及其所处环境特点:海洋资源的公有性水介质的流动性和连续性水介质的立体性海洋资源赋予环境的复杂性三、海洋资源权益的国际法条款四、我国海洋国土第三节海洋资源的研究意义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三、丰富自然科学的需要专题:海洋土地资源海岛资源resourcesofseaisland概念:岛(seaisland)作为海上的陆地,是开发海洋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防的前沿。海岛及其周围海洋中蕴藏着人类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开发利用海岛是解决我国面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海洋是生物界诞生的摇篮,是一切生物的母亲,海洋拥有的资源,就近海而言,海面资源相当于耕地的1/2。我国海岛的分布具有4个特征:①大部分海岛分布在大陆沿岸海域,距离大陆不足10km的海岛约占70%左右。②基岩岛的数量最多,约占93%,冲积岛(泥沙岛)数量少,约占6%,海洋岛(包括珊瑚岛和火山岛)数量最少,不足1%,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以南海区。③海岛呈明显的链状或群状分布,大多数都以列岛或群岛的形式出现。④大面积的海岛少,绝大多数是面积小于5km2的小岛,约占海岛总数的98%。海岛分类方法:8种分类方法(1)按形态分类,可把我国海岛分为群岛、列岛和岛3类。群岛是指海岛彼此相距较近,成群地分布在一起,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十个群岛;列岛是指成线(链)形成弧形排列分布的海岛,如嵊泗列岛、澎湖列岛、七洲列岛等45个列岛。岛是海岛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它既可以集中组成列岛或群岛,又可以单独成孤岛。(2)按成因分类,可把我国海岛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3类。大陆岛是指大陆地块延伸到海底并露出海面而形成的,它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因地壳沉降或海面上升与大陆分离而形成,这类海岛占我国海岛绝大部分,约占海岛总数93%。海洋岛又称大洋岛,是海底火山喷发或珊瑚礁堆积体露出海面而形成;火山岛一般面积不大,坡度较陡,有的是单个火山形成,有的则成群分布,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如钓鱼岛、澎湖列岛等;珊瑚岛是指由造礁珊瑚的钙质遗骸和石灰藻类等生物遗骸堆积而形成,它的基底往往是海底火山或岩石基底。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如永兴岛、太平岛、火烧岛等。冲积岛又称堆积岛,是江河入海口处由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堆积形成,地势低平,土质肥沃,利于发展农业、旅游业、海水养殖业和工业,如崇明岛、石血坨、曹妃甸等。(3)按物质组成分类,可分为基岩岛、沙泥岛和珊瑚岛3类。基岩岛是指由固结的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组成的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碎屑物堆积和凝固并露出海面形成的岛;沙泥岛是指由砂和粘土等物质长期堆积作用形成的岛。(4)按离岸距离分类,可分陆连岛、沿岸岛、近岸岛、远岸岛4类。(5)按面积大小分类,可分特大岛、大岛、中岛和小岛4类。(6)按所处位置分类,可分河口岛、湾内岛、海内岛和海外岛4类。(7)按有无人居住分类,可分为有人岛和无人岛2类。(8)按有无淡水分类,可分有淡水和无淡水2类。海岛资源利用现状:我国海岛是资源的宝库,主要拥有以下资源:一是水产资源。二是生物资源。三是森林资源。四是矿产资源。五是海盐及海化资源。六是旅游资源。七是土地资源。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海岛资源持续利用方向和措施我国海岛开发虽然有一定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许多生态经济问题,主要是:①掠夺式资源型开发,致使海岛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如海南岛红树林的破坏就是一例;②有人居住的海岛污染较严重,特别是片面发展工业的海岛污染更突出;③盲目开发,忽视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④不适度的向海岛移民,造成海岛资源与海岛人口的矛盾。滩涂资源:infertidalmudflat;tidalflat最高潮线与最低潮线之间底质为砂砾、淤泥或软泥的岸区。地面高程介于高、低潮位之间,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谓“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分类:根据滩涂的物质组成成分,可分为岩滩、沙滩、泥滩三类;根据潮位、宽度及坡度,可分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三类。由于岸的类型多样,水流的作用以及河流的含沙量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岸受水的冲刷,滩涂向陆地方向后退;有的岸堆积作用强,滩涂则向有水方向伸展;有的岸比较稳定,滩涂的范围也较稳定。第二章海洋生物资源第一节概述一、食物二、饲料三、医疗四、工业材料第二节海洋生物资源类型一、系统分类鱼类资源无脊椎动物资源脊椎动物资源藻类资源1.鱼类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的来源之一。2.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头足类:乌贼,章鱼,鱿鱼;甲壳类;贝类;棘皮动物:海参3.其他海洋脊椎动物资源:1)海龟与海鸟2)海洋哺乳动物鲸目:蓝鲸,抹香鲸,海豚等;鳍脚目:海狮,海象,海豹;海牛目:儒艮,海濑4.海藻资源:营养价值高食用,药用,肥料产量:1300-1500亿吨海带,紫菜,江蓠,石花菜,巨藻二、生态类群分类1.浮游生物海洋生产力的基础,海洋生态系统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漂生物,漂浮生物2.游泳生物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很强的大型动物鱼类,哺乳类,爬行类,海鸟,软体动物,虾3.底栖生物底栖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底栖植物,底栖动物第三节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因素一、海洋生态系统二、海洋初级生产力1.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底栖植物以及自养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的能力。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克碳/平方米.年新生产力: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氮,主要是NO3-N,代表海洋的净固碳能力。再生生产力:真光层内再生的氮,主要是NH4-N,代表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和对全球气候的调节能力2.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光照、营养盐、铁、温度、垂直混合和临界深度3.各海域的初级生产力三、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及次级生产力1.海洋食物链牧食食物链大洋食物链:6个营养级: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食鱼的鱼类大陆架食物链:4个营养级水层—小型浮游植物-大型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的鱼类-食鱼的鱼类底层—小型浮游植物-底栖植食者-底栖肉食者-食鱼的鱼类上升流区食物链上升流区食物链:3个营养级大型浮游植物-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大型浮游植物-巨型浮游动物-鲸2.营养级3.生态效率4.次级生产力四、海洋生物的最大持续产量目前国内外渔业管理目标大致有三类:(1)鱼类资源的科学管理使产量达到最大,又不危害持久利用,称谓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sustainedyield,简称MSY);(2)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economicyield,简称MEY),定义为在渔获物总值和用于捕捞该渔获物的成本之间产生最大差值时的产量;(3)最适持续产量(Optimumsustainedyield,简称OSY),它的定义是综合考虑生物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价值,使某给定的鱼类种群对社会产生最大利益。(1)生物量(biomass)生物量又称现存量,是指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水域内鱼的种群(或群体)的重量(或数量或能量)。(2)生产量(production)是种群(或群体)在一个特定时距内生物量的总生长,包含该段时间结束前种群所死亡的鱼的生长。生产量十分重要,因为它代表一个群体新鲜鱼的总重量,是对包括渔业在内的所有捕食者的潜在供应量。生产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年)的鱼的总重量(或能量)为测量单位。种群增加量最大是S-曲线拐点,相当于N=K/2的种群水平,要使种群维持最大产量,就应该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K/2的水平。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从这样的种群获得最大产量,不是在种群密度最大的曲线最高点(K值)上,而是在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的拐点上。换句话说,资源总量的减少,并不一定意味着资源的利用过度,而出现生物学的过捕(biologcicaloverharvesting)是指资源种群降低到N=K/2的水平以下。(1)中华鲟(2)草鱼(3)鲤(4)大眼鳜(5)鳊(6)尖头塘鳢。6种淡水鱼类在我国鱼类区系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从生活史类型来看,我国鱼除了鲟科鱼类属k-选择外,其他鱼类属r-选择或偏向r-选择。作为渔业管理:对r-选择和偏向r-选择的鱼类的对策是:①适当的捕捞强度能取得较高的产量,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超过一定捕捞水平后,继续提高捕捞强度不能增加渔业产量,盲目提高捕捞强度反而引起产量下降,提高生产成本,遭受经济损失。②在低龄阶段提高起捕年龄可以增加一定的产量,达到一定年龄后继续提高起捕年龄,会引起产量大幅度下降,至于各种鱼类提高起捕年龄的幅度,可以通过不同鱼类的生物学研究确定。③如果是由捕捞原因引起资源量下降,只要合理控制捕捞强度和起捕年龄,资源易恢复。作为渔业管理:对k-选择鱼类的对策是:①适当提高起捕年龄,如中华饲12龄左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②低的捕捞强度可取得高产量,如中华鲟,当捕捞强度超过0.1时,产量即急剧降;③群体对捕捞强度很敏感,因捕捞引起资源下降,资源很难恢复,对这类鱼的捕捞度要加强管理。第四节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海洋渔业海洋捕捞:1.拖网2.围网3.延绳钓4.竿钓三、海水养殖业1.海水增养殖的概念2.海水养殖生产方式3.海水养殖生产存在的问题4.海洋生物资源增殖的途径:人工放流增殖工程技术增殖繁殖保护过鱼工程四、海洋药业第五节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三、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渔业捕捞过度和海水养殖管理不善2.滩涂围垦和填海造陆占据海洋生境3.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4.海洋污染5.珍稀海洋生物濒危四、海洋生物资源潜力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专题:环境及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1.过度利用2.自然条件改变的危害3.来自海洋的污染4.外来物种的入侵5.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1.厄尔尼诺与渔业的关系1972-197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造成秘鲁鳀鱼渔获量从1971年的1200万t锐减至1973年的150万t,造成秘鲁渔业的全崩溃即为一例。太平洋东部海域是肥壮金枪鱼的重要分布海区,历来是日本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重要生产渔场。在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北半球的渔场与常年一样,没有发生什么变化。2.全球温暖化与渔业的关系在未来50或100年间,气候变化对世界渔业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过度捕捞。鱼是一种
本文标题: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学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6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