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报告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
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1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曾于久1彭鹏1郑勤2洪浩3张继生4江玲玲1(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4,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整体育人、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武术运动在我国特别是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深入了解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泛征求中小学武术教材创编及武术教学工作开展的意见、拓宽利用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个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基本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受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匮乏,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不多,已开设了武术课程的学校,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导致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武术认识有失偏颇。由此提出:1)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价值选择是:对人的体质健康的促进;对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促进;对人的体育文化素质的全面完善;对人的终身体育能力的建立。2)中小学武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a.在武术的价值定位上:注重武术教育中的民族教育;强调武术教育中的技术传承;兼顾武术教育中的健身性和娱乐性。b.在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上: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c.在武术运动的形式上:以技击为核心,坚持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相结合;以技击为核心,突出攻防实用的原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点;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现有运动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做到既不改变本质,又具有时代性、新颖性。d.在武术内容的选择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最后建议:1)在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创编上,教材要有梯度、有层次、有衔接性,鼓励根据地方特色开设地方课程。2)要加强对武术师资的培训。3)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选取典型的武术爱国人士的事例进行历史的重温与民族精神的再现。4)建立一套完整的武术运动考核办法或达标办法,使之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体育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5)开展各级别、多层次的社会及学校武术运动竞赛。6)建立以武术课堂为主,以武术课外训练和武术兴趣小组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武术课程结构。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育课程改革弘扬民族精神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21问题的提出1.1研究背景1.1.1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观、民族意识淡薄。现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不能落到实处,民族精神亟待传承、弘扬。从总体上来讲,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走的是一条以接纳西方文化为主的道路,中西文化比重严重失衡。从近代实行新式学校教育以来,我们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仿照欧美(以后又是苏联)的模式,而课程内容也以西方文化为主(数、理、化等和外语自不必说;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也多借鉴西方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国语文内容是中国的,文法借鉴了不少西方的)。反之,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用得很少;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内容更是少得屈指可数。在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几乎全是西洋体育。因此,除了大学攻读各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专业的学生外(包括专修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生),从这样的小学、中学、大学中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他没有课余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爱好,那他的知识结构肯定是西洋知识超过中国知识。由于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造成了长期以来国民基础教育中轻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偏差。可以说60年代以后的学子很少有人真正接受过中国传统的“礼乐教化”的熏陶,相反,他们都接受了正统的西式教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他们都不同程度的缺乏文化的底蕴。顾炎武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亡”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换了皇帝,但文化没有变,还是汉文化;一种情况是亡天下。就是说你的整个文化被人家同化了,你的人还在,但你这个民族没有了。因此,每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也就无法在世界立足。同时,没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没有了文化自尊、文化自觉。自从1949年中国取得政治独立和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后,中华民族开始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开始恢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这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根据。21世纪,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的挑战。人才培养靠教育。我们在教育中始终要强调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珍爱自己的文化、珍爱自己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这在武术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礼”起源于祭祀,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富于人文的内涵,乃至最终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礼”起源于祭祀,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富于人文的内涵,乃至最终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礼”通过祭祀,从消极方面来讲,是为了祈福禳灾;而从积极方面来讲,则是为了报本。报什么本?荀子的论述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3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中国的“礼”把君师之治作为礼之本,一方面是以礼制形式来落实人与天地参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是使“礼”包含了更多的人文内涵。中国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深受“礼”文化的影响,不仅十分尊重师长,讲究传承,而且礼节繁多,用“礼”来规范人们行、立、坐、言。可以说,武术在其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把中华的“礼”文化传承下来了。因此,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好东西丢掉,却把其他民族的文化视为上品。如韩国的跆拳道,从文化根源上讲,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对“礼”的认识、学习、掌握与运用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影响。与我们今天不同的是,不管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他们把从中国学去的“礼”文化保留下来,并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化在他们的历史里。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极弱情况下,把西方文化视为解决中国千年疾痼的良方,视传统文化为包袱。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更是拿来的多,扬弃的少。再加上十年“文革”对传统文化的摧残,使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然而,时代走到今天,事实告诉我们“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曾先后在美国及英国牛津和剑桥教授中国有中国历史的比利时人胡司德在谈到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的时候说: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经济发展,就是奥运会。我们要推介中国文化,需要更多的基金来吸引研究生,培养下一代的教师。中国人也要尊重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只有重视文化,才可能让中国研究这个题目存活下去!可见,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还非常不够。要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我们自己就必须重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有计划地研究、传授、宣传本民族的文化。只有深入细致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才有可能使已经远离我们的民族文化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2中宣部、教育部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中特别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加强对他们关于民族精神的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兴盛和国家的富强。在学校教育课程领域中,除哲学、文学、历史外,体育教育中的武术也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武术荟萃了中国丰富的、精妙的攻防技击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历史上,以武术为内容的尚武精神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精神的塑造、对中华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能唤起民族主体意识,激励民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将民族精神的弘扬体现在实处,能够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4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培养,对于弘扬与传承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为此,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加强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放到突出位置,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中小学实际,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中特别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在此时提出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改革的研究,力图通过武术运动来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是急国家之所急,急民族之所需,抓得对点,抓得及时的一项举措,尤如给民族精神教育的土壤中注入了一场及时的春雨。1.1.3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的土地上异常火爆而自己的国术却少有人问津有人说,韩国的跆拳道源于我国的武术,是传统武术的一个脉系。不知这种法说是否准确,也不知是否真正有人去考证,但共同作为东方文化的因子,跆拳道与武术在技击、养生等方面有着许多共性。并且可以肯定,传统武术无论在技击效用上,还是在养生健身功能上,以及承载文化内涵方面都要优于韩国的跆拳道。传统武术活动要比跆拳道更具吸引力,更具有魅力。然而,现实却是很让民族自尊心极强的中国人感到尴尬的:大大小小的跆拳道馆在中国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的各个角落,极速充斥着中国的健身市场,成为众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族喜爱并竞相追捧的时尚运动,大大小小的道馆越开越多,馆馆都爆满,就连跆拳道服饰也成为另一种消费热点。而我们自己的国术——武术却遭受到国人的冷落,练武术的人群大抵只有两种:专业运动员和公园、街头的老年人。中华武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理应在学校体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加强对武术项目的改革,不断创新、完善,使之更容易普及推广,使其发展为年青一代热衷的运动项目是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1.1.4学校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武术民族精神的内涵认识不清。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已启动,然而,学校的武术教育改革却收效甚微。由于“唯技击论”的批判,武术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另一个极端,武术与文化的分离,体操化的趋势越演越烈,而其许多特性和价值更是无从展现。武术防身功能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5的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中小学武术没能成为武术的根基而成了竞技武术的选拔基地,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和高难度的动作更是抹杀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多年如一、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多数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望洋兴叹而无能为力。在每况愈下的形势下,现在的学生甚至普遍缺乏对于武术项目的了解和认识,武术并没有走进大多数中小学的课堂,已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不明确,反映武术项目难学、易累,对武术项目缺乏重视和兴趣,虽然都认为通过习武可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但对武术民族精神的内涵却认识不清楚,由于武术是一项
本文标题:报告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9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