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地壳及其物质组成一、地壳是固体地球的外部层圈1、地球包括外部层圈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固体地球两部分2、固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大陆地壳(平均35KM,最高70~80KM)变质岩沉积岩,海洋地壳(平均7~8KM)玄武岩3、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4、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内热,太阳辐射热以及地球旋转力和重力5、只要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存在,地质作用就不会停止6、地质作用分为:物理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岩浆作用(喷出和侵入),变质作用,地震外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二、矿物1、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它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2、矿物形态:单晶的晶体习性:绿柱石(柱状),石榴子(粒状),板钛矿聚形晶体(板状)集合体的特征形态:红柱石(放射状),方解石(钟乳状),玛瑙(晶腺)3、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最直观的性质,自色和他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对金属矿物鉴定有重要意义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金属光泽(方铅矿、黄铁矿)半金属光泽(磁铁矿)金刚光泽(金刚石)玻璃光泽(玻璃表面)油脂光泽(石英端口处)树脂光泽(部分闪锌矿)丝绢光泽(石棉)珍珠光泽(云母)土状光泽(高岭土)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完全、中等、不完全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面以外方向破裂,破裂面称断口。贝壳状、参差状、锯齿状、平坦状密度:轻、中等、重弹性,挠曲,延展性4、常见矿物黄铁矿:块状集合体,浅铜黄色,黑色,6~6.5,参差石英:致密状或粒状集合体,无色,面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7,无解理,贝壳状赤铁矿:致密块状及土状集合体,铁黑色或暗红色,樱红色,5~6,无解理方解石:粒状、块状、纤维状或钟乳状集合体,无色,玻璃光泽,3,完全解理白云石:菱面体,块状或粒状集合体,白色,玻璃光泽,3.5~4,完全解理石膏:板状,块状、粒状、纤维状集合体,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纤维状为丝绢光泽,2,极好解理,薄片具挠性橄榄石:粒状集合体,浅黄绿到橄榄绿,玻璃光泽,6~7,不完全解理辉石:短柱状,粒状集合体,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5.5~6,两组解理角闪石:长柱状、针状,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5~6,两组解理斜长石:板状或板条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6~6.52,两组中等解理正长石:柱状或板柱状,肉红色,玻璃光泽,6,两组正交解理白云母:短柱状及板状,鳞片状集合体,薄片无色透明,珍珠光泽,2.5~3,极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黑云母:棕褐色或黑色,其他同白云母绿泥石:鳞片状集合体,绿色,解理面珍珠光泽,解理平行片状方向,2~3,薄片有挠性蛇纹石:细鳞片状、显微鳞片状以及致密块状集合体,黄绿色,块状油脂光泽、纤维状丝绢光泽,2.5~3.5石榴子石:轴状,粒状和块状集合体,浅黄色到黑色,6~7.5,无解理,断口油脂光泽,贝壳或参差滑石:片状,鳞片状、放射状、纤维状、块状集合体,无色或白色,解理面为珍珠光泽,1,中等解理,薄片有挠度高岭石:土状或块状集合体,白色,2,可塑性蒙脱石:土状或显微鳞片状集合体,白色或灰白色,1~2,可塑性三、岩石1、岩石上地壳的基本组成物质,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上由矿物组成2、岩石按成因分为:火成岩(岩浆作用),沉积岩(外力地质作用),变质岩(变质作用)3、通常用结构和构造描述岩石的形貌特征。结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彼此间的结合方式。构造:火成岩(块状),沉积岩(层状),变质岩(片理)(一)火成岩1、火成岩矿物组成: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分布最广为长石。2、火成岩结构:显晶质结构(深成侵入岩,粗粒5m,中粒5~2m,细粒2~0.2m),斑状结构(浅成岩或喷出岩),隐晶质结构(喷出岩及浅成岩),玻璃质结构(喷出岩)3、火成岩构造:块状构造、气孔与杏仁构造(喷出岩特有)、流纹构造4、产状:深成岩(岩基、岩株),浅成侵入岩(岩墙、岩床、岩盖与岩盆)5、火成岩分类:按SiO2含量(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按岩浆冷凝环境(侵入岩(深成岩和浅成岩)和喷出岩)6、火成岩代表花岗岩: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结晶粒状深成岩,石英、长石、云母组成闪长岩:中性深成侵入岩,斜长石和普通闪角石组成,有少量黑云母,全晶质粒状结构辉长石:基性深成侵入岩,普通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少量橄榄石,极少石英。中粗粒全晶质等粒结构流纹岩:酸性火山喷出岩,对应深成岩是花岗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斑状结构、有流纹结构,气孔和石泡构造安山岩:中性喷出岩,深成岩为闪长岩,斑状结构,隐晶质玄武岩: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火成岩,斜长石和辉石组成,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气孔和杏仁构造辉绿岩:浅成侵入岩,斜长石、辉石组成,中粒至粗粒全晶质结构(二)沉积岩1、是三类岩石中在地表分布最广的2、沉积岩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地表条件下外力地质作用(碎屑岩),水溶液沉淀(生物化学岩)3、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碳酸盐矿物方解石,文石,白云石,菱铁矿4、沉积岩结构:碎屑结构(砾状2mm,砂状2~0.05,粉砂状0.05~0.005,泥状0.005)非碎屑结构5、沉积岩构造:层理构造(最基本最特别,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同一层内碎屑颗粒向上逐渐变细)波痕与泥裂(层面构造)6、沉积岩分类:碎屑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火山集块岩)非蒸发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蒸发岩(三)变质岩1、沉积岩和变质岩经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很强的气体和液体作用2、矿物成分:红柱石、蓝晶石等,变质矿物的出现的鉴别变质岩的重要标志3、结构:变晶结构(等粒变晶和斑状变晶)变余结构(从早先岩石中保留的结构,对于判别原岩的性质类型有重要意义)4、构造:变成构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板状构造,斑点构造,块状构造)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原岩的构造)5、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6、常见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第三章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一、地质年代1、相对年代的确定:地层层序规律(基本方法,下老上新),生物层序规律,切割律(侵入者时代新,被侵入者时代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不整合面以下的岩层时代老)2、计算绝对年代:t=1/λln(1+D/N),衰变系数,子体同位素含量,母体同位素含量3、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4、地质年代表:第四纪Q第三纪R(晚第三纪N早第三纪E)白垩纪K侏罗纪J三叠纪T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留纪S奥陶纪O寒武纪震旦纪Z二、第四纪概述1、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晚的一个纪,下限一般定为二百万年,分为全新世、更新世(晚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更新世)2、六大板块:太平洋、美洲、非洲、印度洋、南极洲、欧亚,以及六个小板块共十二个板块3、相邻板块结合情况:孤岛和海沟,洋中脊,转换断层4、第四纪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冰石责与冰水沉积物、风积物第四章地质构造一、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1、构造运动:岩石圈的机械运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2、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产物成为地质构造。常见褶皱,断层和节理,断层和节理统称断裂构造。3、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位置产状的要素:走向(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倾向(与走向垂直,水平投影方向)倾角(层面与水平面夹角)表示方法:走向/倾向(象限)、倾角。倾向、倾角4、露头线分布规律:相反、上游,相同、大于、下游,相同、小于、上游5、地层接触关系二、褶皱1、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变形成为褶皱2、褶皱要素:核部(出露在地面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翼部(为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枢纽(同一褶皱层面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轴面(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连成的面)3、褶皱的类型:基本形态(向斜向上弯曲,背斜向下弯曲)按轴面产状分:直立(轴面直立)斜歪(轴面倾斜)倒转(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平卧(轴面水平)翻卷(轴面为曲面)按横剖面形态:扇形,箱形,单斜;按枢纽产状:水平、倾伏;按褶皱平面形态:线状、短轴、穹窿与构造盆地复背斜与复向斜三、节理1、沿破裂面无明显位移者为节理2、节理的类型:成因(原生节理(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和次生节理(非构造节理和构造节理(按其力学性质分为张节理(张应力)和减节理(剪应力))))节理与岩层走向的关系(走向(大致平行)倾向(大致垂直)斜向(斜交)顺层(面大致平行))节理与枢纽方向关系(纵、平行,横、垂直,斜、斜交)四、断层1、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明显位移,断层是地壳中最重要的一种地质构造2、断层要素:断层面(相邻两岩块断开或沿其滑动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或其它面的交线)断层盘(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3、断层的类型:按运动类型,组合类型,按断层与所在岩层产状关系(走向、平行,倾向、垂直,斜向、斜交,顺层、断层面与岩层层理一致)4、断层存在标志:主要是地层和构造方面,其次是地貌和水文地质体不连续,断层面的构造特征(镜面、擦痕、阶步,牵引构造),地貌和水文(峭壁、串珠状分布的湖泊、洼地和带状分布的泉水)四、活断层1、活断层是指现在正在活动或在最近地质时期发生过活动的断层,是区域稳定性评价的核心问题2、地震效应第五章地下水一、地下水的概念
本文标题:工程地质复习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4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