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文化素质公共关系连接教案
附件6教案参考格式教案(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学课程编号210000620课程性质文化素质课教学时数24教学对象各本科专业授课教师谢江红职称副教授邵阳学院经济管理系2010年02月2(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本职能、组织机构、组织内外部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CIS导入及其它公关活动的基本规律等内容。为以后学习其它管理类、营销类的后续课程打好基础。它是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服务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熟悉公共关系的主要技巧,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综合性应用人才。(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共关系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及现代公共关系观念的基本内容;公共关系主体包含的内容及组成;公众的基本类型;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用;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调查报告的编写;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程序和内容;公共关系实施的媒介;公共关系评估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四)课时安排总课时:24课时,其中:课程内容教学环节讲课习题课实验设计第一章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2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2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2第四章公共关系的客体2第五章公共关系的手段2第六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14合计24(五)考核方式1.考试方式:考查2.最终成绩构成:课堂(30%)+作业(30%)+论文(40%)(六)参考教材参考教材:《公共关系学》居延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第一章公共关系基本概述教研室:基础教研室教师姓名:谢江红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学授课专业及班次文、理科文化素质课授课内容第一章公共关系基本概述授课方式及学时讲授2课时目的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的概念。教学要求:熟悉公共关系的含义及特征;掌握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知道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的归属;了解公共关系的研究范畴。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公共关系的定义及构成要素教学难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畴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公共关系概念的基本含义;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5课时)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畴(0.5课时)教具讲授、讨论参考资料何猛修.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张克非.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绕德江.CI原理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2007年12月第3版;方世南编著:《公共关系案例分析》,1999年10月第1版;陈向阳等《最佳公共关系案例》李健荣,邱伟光:《现代公共关系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4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案例引入。一、公共关系定义公共关系概念的基本含义是:组织机构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去改善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以达到组织自身顺利发展的目的。公共关系的完整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与其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的全部关系的总和。它发挥着管理职能,开展着传播活动。社会组织通过有效的管理,旨在谋求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与组织对外部公众的吸引力;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旨在争取社会公众的谅解、支持与爱戴,谋求组织与公众双方的利益得以实现。二、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在讨论了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和构成要素之后,现在我们来阐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讲有六个方面:1.以公众为对象公共关系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说,人际关系以个人为支点,是个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公共关系则以组织为支点,是组织与其公众结成的关系。公共关系发展如何、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必须坚持着眼于自己的公众,才能生存和发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必须始终将公众认作自己的“上帝”。2.以美誉为目标在公众之中树立组织的美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如果说,搞好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搞好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拥有良好的声誉,以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塑造形象是公共关系的核心问题。组织形象的美化,是公共关系活动追求的效果。美誉,即美好的组织形象是社会组织所向往的。3.以互惠为原则公共关系不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的。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得到相关组织和公众的支持。既要实现本组织目标,又要让公众得益——这样才能使合作长久。所以,必须奉行互惠的原则。4.以长远为方针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获得美好的声誉、让公众获益,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如果说,广告和推销大量地考虑到眼前效果的话,那么,公共关系则主要着眼于长远效果。5.以真诚为信条公共关系活动需要奉行真诚的信条。社会组织必须为自己塑造一个诚实的形象,才能取信于公众。传播活动中也必须贯彻真诚的精神,任何虚假的信息传播,都会损伤组织形象。唯有真诚,才5能赢得合作。所以,真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信条。6.以沟通为手段没有沟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存在,社会组织的美誉也无从产生,互惠互利也不可能实现。要将公共关系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离不开沟通的手段。以上六个方面综合地、立体化地构成完整的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对这些基本特征了解与把握,将有助于深化对公共关系涵义的认识。三、公共关系的原则1、以事实为基础2、以社会效益为依据3、以满足公共公众需求为出发点4、以不断创新为灵魂5、以全员公关为保障第二节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一、构成要素1.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构成宏观大社会的个人的特定集合。这种集合的特定性包括其有计划,有领导,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有一套运行制度等。社会组织有一定的目标,而公共关系的目标便是社会组织目标中的子目标、分目标。公共关系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社会组织的总体目标制定自身的特定目标。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在一定的现实条件和环境之下进行的,在运行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社会组织必须妥善处理同各个方面的关系,使社会组织获得各方支持,处于良性运转之中。2.公众任何关系都由主客体双方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是公众,也就是公共关系所要影响的对象,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公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和制约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决定社会组织的生死存亡。3.传播人与人、人群与人群通过传播形成关系。公共关系作为关系的一种,自然也是通过传播来传递信息、协调公众、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上述三大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缺一不可。本章只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详细的分析,将在后面的章节展开。二、公共关系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作用1.社会组织的主导性社会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决定了公共关系状态和主宰着公共关系活动。社会组织的任何运6作,都会通过传播来影响公众。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社会组织的任何运作很快就会引起公众的反响。2.传播的效能性公共关系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得益于传播沟通手段。因此,社会组织的各种良好的行为要转化为实际公共关系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须充分依靠传播、沟通。在现代社会,“做了还要说”,“做得好加上说得好”,是非常重要的。3.公众的权威性虽然公众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处于被影响、被作用的地位,但是公众绝不是消极的被愚弄的对象。“凡宣传皆好事”的观点在公共关系历史上早已臭不可闻。社会组织越来直认识到自身的每一步发展、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公众。公众的支持是无形的财富和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现代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中,公众的权威性已日益被公认了。4.主体、传播、客体的统一协调在共同构成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组合。一切公共关系活动所追求的都是这三大要素的最优状态和优化组合。然而,最优状态和优化组合总是相对的,即协调是相对的,不协调则是给予对的。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职责是使之尽量趋向协调。要取得三者的协调,必须充分地重视三大要素的方方面面,切不可偏重一方忽视其他。第三节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畴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公众利益的满足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从事公共关系活动的各种规律,以及社会组织利用管理工作和传播手段谋求组织自身发展的各种策略。二、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归属从目前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有四种倾向:一是归属于经营管理的范畴;二是归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三是归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四是归属于关系学的范畴。三、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我们认定,公共关系学与经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大众传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并不从属于某门具体科学。经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大众传播学都是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此外,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还包括新闻写作学,社会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舆论监督学,广告学、人际关系学、消费心理学等。公共关系学是在许多相关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四、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畴我们可将公共关系学的研究范畴界定为: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公共关系的应用。7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教研室:基础教研室教师姓名:谢江红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学授课专业及班次文、理科文化素质课授课内容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授课方式及学时讲授2课时目的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的发展历史。教学要求:理解公共关系产生的基本条件;知道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及特点;熟悉公共关系观念的演变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现代公共关系观念的基本内容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1课时)教具讲授、讨论参考资料何猛修.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张克非.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绕德江.CI原理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2007年12月第3版;方世南编著:《公共关系案例分析》,1999年10月第1版;陈向阳等《最佳公共关系案例》李健荣,邱伟光:《现代公共关系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8第一节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一、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一)公共关系的萌芽—准公共关系(二)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1、公共关系的孕育阶段——巴纳姆时期巴纳姆时期是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该时期的特点是:全然不顾公众利益,任意编造谎言的神话,一切为了自己,一切为了自己所代表的组织,没有职业道德。19世纪50年代,美国由《纽约太阳报》领头,掀起了便士报运动。这在美国报业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美国的通俗化报纸就在这个时期诞生的。由于便士报售价低廉,一般的劳动大众都买得起,于是报纸发行量大增,随即广告费也迅速上涨。一些公司、组织为了节省广告费,便雇佣专门人员来制造神话和编制离奇的故事以及煽情性的新闻,借机宣传自己,报纸为了迎合下层读者心理,也乐于发表,于是两相配合,就掀起了报刊宣传活动。公司、组织雇佣宣传员的任务主要是为本组织的利益,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此扩大影响,引起公众对自己的注意。报刊宣传员为了追求宣传效果,甚至不择手段,愚弄公众,片面追求某个组织的私利而不顾公众的利益。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报刊宣传员是巴纳姆。2、艾维·李时期艾维·李时期是公共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公共关系不再为传统思想的企业家们所轻视,也不再为新闻界的顽固人士们所愚弄,而是开始走上正轨,向职能化的方向发展。艾维·李时期公关思想的宗旨是:向公众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信息,即“说真话”。3、伯内斯时期伯内斯时期是公共关系活动进一步理论化和科学化时期。伯内斯公关思想的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以公众的态度为出发点,强调组织应在确切了解自己的公众的基础上进行组织的宣传工作,通过“投公众所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二、公共关系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二)公共关系产生的政治条件——民主政治的建立(三)公
本文标题:文化素质公共关系连接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1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