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6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2010年8月一、教材整体内容安排本册教材有9个单元数与代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六单元认识物体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分类第九单元统计实践活动:大家来锻炼迎新年二、教材编写特点:见教学参考书25页至29页三、课时安排:一生活中的数8课时9月22二比较4课时9月29三加减法(一)17课时10月17整理复习(一)2课时10月19大家来锻炼1课时10月20四分类2课时10月25五位置与顺序5课时11月2六认识物体2课时11月7七加减法(二)14课时11月30整理复习(二)2课时12月15八认识钟表3课时12月21九统计2课时12月23迎新年1课时12月27四、单元教学分析单元目标: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会读、会写0~10各数。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课标中具体目标: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具体课时安排:可爱的校园:数数1课时快乐的家园:认10以内的数2课时玩具:5以内数的认识2课时小猫钓鱼:0的认识1课时文具:6~10数的认识2课时三、教学建议:我们先来看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内容是10以内数的认识本册教材中数的认识包括哪些?数数:未入学的儿童也会说一、二、三、……,但他们在用手指点数实物时,往往口说的数快,用手点的实物慢。只有做到“口手一致”,同时知道数到最后一个实物时,就是这堆实物的总数,才达到数数要求。认数:也就是读数,要数出实物的个数,再用数字符号来表示,把实物的数量与数字符号对应起来,这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写数:要求学生写字的姿势端正,笔顺正确,在田字格中进行练习。低年级写好困难,刚开始一定要在田字格中进行。数的顺序:比如知道在尺子上5排在6的前面,6排在5的后面。5比6小,6比5大。学生会从1顺数到10,还会从10倒数到1。还要会跳着数,2个2个的数,3个3个的数。渗透基数和序数: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次序。教学建议6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认识数的意义1、上好入学第一课数数(可爱的校园)儿童对数学的最初的经验就是数数,儿童对数的意义也是从数数开始的,因此教材第一节就是可爱的校园,是一个生动的情境。教材第2页是学生小学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这节课看似很简单,但其中蕴含着许多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从开学的第一堂课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独立观察思考、用于发言。而且要声音响亮。因此,简单的一节课,老师们教的一定要细致。第一步:要引导学生任意观察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然后说给你旁边的小伙伴听,然后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交流)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还有字呢!这些是学生学习数数的基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开始引导学生用数描述信息,可以直接提出,你还能数出有几只兔?也可以象教学用书里提到的“图中有大象,图中有几只大象?。。。。引导学生数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会数出1头大象、2只兔子、3个蘑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去建立具体事物和这些数的对应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验,数可以代表、表示物体的个数,这就是我们说的基数。第二步:要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观察的?或者说老师给你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有规律的观察,并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开始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回答声音要响亮,要学生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师生交流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而且要意识的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乐于交流、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的基本保证,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2、第二课时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设计了两个生活情境,一个是“快乐的家园”情境,是通过这幅图理解1~10各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丰富对数的认识,丰富数的内涵。另一个“小小足球场”情景,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区别。分二课时完成。2、先看第一个情境图,“快乐的家园”情境图,通过这个活动引导观察,丰富数的内涵。你能发现哪些数学知识呢?哪些东西的个数是1?(一座房子、一棵大树、一条小船、一筐萝卜、一座高山)教师及时点拨:“这些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1的威力非常大,它不仅可以表示单个的一个萝卜,也可以表示由许多萝卜装成的一筐萝卜;还可以表示那么小的一棵小草,一座那么高大的山。”再请学生找找身边、周围“哪些事物可以用1表示?”这样就可以拓展了对1的丰富的认识。有两本书过度到哪些事物可以用“2”、“3”、“4”……一直到“10”。用推理演绎的思维方法学。说的形式可以多样,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如你们身上有什么用2来表示?这就使是我们所说的基数的意义,但仅仅认识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不够,教材又出现了一个情境。(2)“小小足球场”的情景,认识运动员身上数字表示第几号运动员后,组织几个学生拿着数字卡片当一当运动员来排队。老师口令可以按1、2、3、4、……的顺序来排,请学生数一数第几个、几个,还可以按10、9、8、……的顺序排一排,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他排正确了吗?在实际形象的操作中,加深理解。说说小小足球场,一个球员身上的数表示什么?这个情境出现的就和原来的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这个体验不同,球员身上的数表示球员在队中的序号,代表运动员中的顺序,或者代表它本身一个代号。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比如7页练一练3,感受几个和第几的意思不一样。通过这些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不仅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数的顺序,这些知识点不是通过文字叙述归纳的,而是同过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去体验。(3)可以用一堂专门的课让学生做书面练习。因为这是第一次独立的笔头作业,着重培养仔细读题;认真专心听老师讲解、同学发言;交流汇报;校对的习惯。其中,第三题题目意思的理解对学生有难度,教师要多作引导,讲清例子中的意思。可以布置“小调查”的家庭作业。”第三课时《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重点在于1~5的书写,难点在于1~5各数的书写格式,特别是2和3的书写。教师正确示范加个别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本课一个关键就是数的书写要与实物与图像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属于事物的对应关系。教学建议1、数具体实物的个数:数一数主题图数量是1~5的物体(1个洋娃娃、2个小朋友、3个花皮球、4辆汽车、5个积木)62、用图形或学具表示物体的个数(可以用纸片来做学具),可以拿出2、3、4、5根小棒或圆片等学具,请学生摆一摆。教材中安排的书写活动,都配有实物与图像,目的是把抽象的数字与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理解的形象性。在逐步抽象中理解实物、图像符号与数字符号的关系,教学时可以把这些图像符号与数学符号的认识结合起来。它是后继加减法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摆的造作活动相对简单,但在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操作的要求,学生要学会摆的方法,听口令,按要求去摆,学具的使用在低年级常用,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从这节课开始。①听到什么指令拿出学具,拿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求,②学具开课放在那③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训练学生叙述自己白的过程操作结束后怎样收学具,收到哪儿,都需要教师细致的安排。教师课前没预设好,乱。3、写数介绍田字格,田字格分为左半格,右半格,每个半格里又分成上下两个格,为写数作准备,通常数字写在一个半格里。边示范,边讲解。学生第一次书写数字,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对已获得学习很重要,需要老师详细的指导,让他们指导从那里起笔,怎么拐弯,如何收笔,把握每个数字笔顺的方向和在格子里的布局。第四课0的认识1、本课时主要通过几种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第四课时:《小猫钓鱼》1、本课时主要通过几种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代表一个温度也可以表示测量的起点和分界点。第五课时:《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本课是1-5认识的延续,有1-5认识的基础,没什么难点,建议大家仔细阅读教参16页,在逐步抽象中理解实物、图像符号与数学符号的关系,教参上说的很详细,大家认真读一读。知识技能评价要点: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能认、读10以内的数会写0—10的数会写0—10各数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第二单元《比较》4课时到了第二单元,它进一步认识数的意义,他们的大小关系课时安排:动物乐园(比较数的大小)2课时高矮(长短、厚薄)1课时轻重的比较1课时第二单元我想主要老师要关注两点:数的大小,学生可以通过数数的经验也可以比较,1、2、3、4、。。。。越数越多,数就越大,学生可以通过数数来比较大小,但教材的第二单元更关注给孩子一个体验,比较数的多少可以用一一对应得方法,让孩子经历一一对应得过程,同时在过程中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并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这种打小关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要让孩子经历生活中经常比较高矮、轻重的数学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第一课时《动物乐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创设“动物乐园”这一童话情境引出学习内容,一个是体验“同样多”的含义,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第二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动物乐园有几种动物,每种动物有几只,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问题上,那就和第一课可爱的校园没有什么发展。当然首先要去数,但这节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经历,把这些动物的头像从图画中剥离出来,根6据一个对一个的关系,从图象的直观来比较动物的多少,这里实际渗透一个一一对应的思想,从而建立相等、大、小三个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三者的关系。教学建议: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1、数一数、说一说“有什么动物?”“有多少?”“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数数做到手口一致,不重复,不遗漏),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2、比一比、说一说:“你想把哪两种动物来比一比多少?”这样的设问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同样多”、“多”、“少”都整合为学生自己在比较的过程中体验。①小熊和小鹿比,先让学生比较,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比如“同样多”、“一样多”、“一个样”、“相等”,都可以,不一定要给学生程式化的语言或记忆比较的过程,而是要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可以问一问:“你是怎么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实物来摆一摆,用圆片表示小熊,用三角形表示小鹿,进行配对,刚好一个对着一个,说明小熊和小鹿同样多。可以引导用等号表示“同样多”。第一组可以老师先来摆,用吹塑纸剪出各种图形,用之前用水粘一下,就会粘在黑板上,很方便。②小兔和小猴比多少。引导实物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比一比后发现了什么?是怎么比较的?”再帮助学生建立“小猴比小兔少”与“3<5”之间的联系,这是难点,要增强孩子的体验,增加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做到真正的理解。用儿歌帮助记忆,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对小数。3、练一练,第二题和第三题,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较难,可以指名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给其他同学以启示。第二课:《高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个比较的结果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厚薄的。长短、高矮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的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因此,教科书内容是让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发现高矮比较的相对性,再通过一组练习来呈现事物的长短、厚薄关系。以教学内容来看,进行高矮、长短、厚薄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
本文标题: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6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