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政治学期末复习重点(110章)
1《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导论:对政治的思考及由此形成的学问(略)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含义(一)几种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道德政治观(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典型: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的认识: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应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评价: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这种观念仅从社会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神权政治观: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该政治观与宗教崇拜结合,如中国的“天”及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其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典型:中国殷周时期就盛行“君权神授”思想。汉朝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君权神授”,使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西方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国王是上帝的仆人”。近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3、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典型: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他指出政治就是用权。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和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评价:该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现实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特定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政治本质把握不深刻不全面。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典型: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界定政治,他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政治学家吴恩裕先生也说:“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在西方,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亦指出:“目前在英国最通用的定义是奥克肖特的定义,即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评价: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评价:该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及标志,但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具有片面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可理解为:(1)这里的经济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分配关系。(2)政治关系的建立和运行都由经济关系决定,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3)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政治的进程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根本问题。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国家和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从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政治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人们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另一方面,具体的政治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因此政治又是一种艺术。(三)政治的含义: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指明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就在人的基本需求意义上保证了定义的深刻性。二、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一)对政治学研究的实质性内容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1)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国家及活动”,将“政治学”定义为研究国家及活动规律的学问;(2)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3)认为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公共事务,政治学就是对管理众人之事的研究;(4)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涵盖最为广泛)。(二)政治学学科性质定位:既然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那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及发展规律的科学。三、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政治学研究内容分两方面,即政治哲学研究和政治科学研究。(一)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二)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科学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分析途径和基本角度:包括历史、经济、阶级和利益的角度,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与分析方法:a.历史分析方法;b.2经济分析方法;c.阶级分析方法;d.利益分析方法。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一)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儒家:以“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道家: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家: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二)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了2000多年。前140年汉武帝时,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揉合各家观点并与神的意志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开始使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宋朝,经过程朱理学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精巧成熟,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2000多年历史演变中,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在儒家思想主导下,政治研究的核心不是选择何种政体来组建国家,而是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因此,中国古代政治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治国之道”,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以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三)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成为中国政治研究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197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实施“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政治发展策略,政治革命、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反帝反修”等理论成为那个时代政治研究与实践的主题;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而改革开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一系列完善政治制度的相关问题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课题。二、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一)从研究方法与体系角度看,中国人注重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综合研究。(二)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大学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大体上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大家长”,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服从家长统治。这与以“国”为特征与单位的西方政治学说形成明显对照。(三)从具体研究角度和成果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理论要素和观点: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上,道家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服从,热爱君主、大家庭、等级秩序。5、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6、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7、重农抑商思想:即认为富有的人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无法产生强大力量以同政府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8、天朝大国理想: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归依。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尊卑观念,在此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不被认同,发明“奇技淫巧”要受惩罚。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每人在制度结构中都有恰当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政治制度安排中。清朝制度可视为该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三、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一)含义: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只能就可量化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二)行为主义的主要特点:(1)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2)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3)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是经验性描述性的;(4)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结论;(5)吸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方式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构成了各种政治学说,拓宽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边缘学科;(6)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
本文标题:政治学期末复习重点(110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7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