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1百家争鸣一、单项选择题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3.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4.《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段材料说明孔子(①既重视“仁”,又强调“礼”②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③认为“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两难选择④主张“礼”“仁”并行,相互制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冉求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即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有教无类B.温故知新C.因材施教D.当仁不让于师6.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出自《道德经》)。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8.“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9.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以下评论正确的有()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这是墨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②“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平等相处、过安定生活的要求③“尚力”“节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④因其阶级立场的局限,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下列人物的思想与其对立的是()A.墨子B.庄子C.孟子D.韩非1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2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12.“金玉虎符”选用国家博物馆的战国时期“阳陵虎符”复制而成。上雕铭文,“治国平天下修身福自家”,其铭文体现的思想属于()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3.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提倡积极入世B.追求个体解放C.维护平民利益D.倡导君主专制14.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16.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墨家B.儒家、道家C.儒家、法家D.墨家、道家17.《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1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二、非选择题19.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3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放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治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20.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清唐甄《潜书·明鉴》“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奥运官方网站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2)列举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3)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这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4)你从两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5百家争鸣答案2013.9.7一、单项选择题1.B2.C3.B4.B5.C6.A7.B8.B9.D10.B11.A12.A13.A14.D15.B16.B17.A18.A二、非选择题19.【答案】(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国家和时代的限制。(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20.【答案】(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不过度掠夺人民的“养民”思想;根据民意任用贤人的“从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2)人与自然关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人与人关系: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荀子:性恶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3)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4)启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人民安定了社会才会安定;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3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