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三模块测试(五)1.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2.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3.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二程朱熹的理学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改造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宗教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5.“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不耻下问D.当仁不让6.指南针作为一种古老的指向工具,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以下情境中有条件用到指南针的是①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②南宋时期出海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商船③古希腊梭伦执政时期进行海外贸易的船队④明清时期欧洲到中国进行传教的传教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A.甲B.乙C.丙D.丁8.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9.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应指何时?A.晋、唐B.唐、宋C.宋、元D.元、明10.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11.“维新派与保守派比的不是谁更‘新’,而是谁更‘旧’。只有更旧的学问,才能在理论上吻合‘孔子’的思路。”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C.《变法通议》D.《天演论》12.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新青年》)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粱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这段话表明,毛泽东A.历来反对康梁维新思想B.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C.曾经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3.“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一次革命完成A.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B.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C.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D.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14.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B.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二,一日“平均地权”,一日“土地国有”C.“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15.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是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②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③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6.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没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17.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18.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下面三枚烟标告诉我们“70”烟标“424”烟标“卫星”烟标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C.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20.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21.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对此,理解错误的是,当时A.希腊人对神没有神秘感B.希腊“神人同形共性”C.希腊出现早期人文主义思想D.希腊人亵渎神灵22.下文摘自1878年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的演讲:“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祈求这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雨果所说的“先驱哲学家们”是指A.人文主义者B.宗教改革家C.启蒙思想家D.社会主义者2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修正了经典力学体系,并非否定。在相对论中,牛顿三大定律依然正确,只不过在分析问题时还要考虑到相对论的效应而已。以上阐述的相对论与经典力学的关系是A.各自独立B.继承与发展C.否定与对立D.否定与发展24.十九世纪末出现一种理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弱势的文化与种族终将衰微,只有最强者才能够生存。下列以这个理论合理化其行为的是A.社会主义B.帝国主义C.自由主义D.无政府主义25.读1789—1900年美国专利技术增长情况表,由此得出史论一致的是年代专利增长数(项)1789—18002761850—1860年252001890—1900年200000A.科技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B.美国知识经济的产生发展C.美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D.美国拥有最大的海外市场26.19世纪欧洲有一种被称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的文学流派,它们特别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文学流派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27.他的作品是“动荡时局的最明确的表达”、“迎合了无神时代的猎奇和逃避心态”,他的艺术是“孩子式的病态”的“无理的表现,免费的游戏”,“他”是A.贝多芬B.巴尔扎克C.托尔斯泰D.毕加索28.2009年10月8日,德国女作家赫塔·缪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评审委员会评述的文学特点属于同一风格的是A.《西风颂》B.《老人与海》C.《安娜·卡列尼娜》D.《巴黎圣母院》29.用音乐美术特有的艺术形式,用不同流派表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B.民族乐派:柴科夫斯基《天鹅湖》C.印象派绘画:莫奈《日出印象》D.现代主义音乐: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30.以下材料最具史学研究价值的是①《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②后人解释:所谓“封”多指到泰山筑坛祭天③“禅”多指到梁父山辟场祭地④封禅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A.①B.②C.③D.④31.(22分)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郑观应(1842─1921)《易言·公法》材料三各个领域的许多研究者都能运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观察一种现象所产生的其他现象来认识主要的现象,但这决不表明他们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请回答:(1)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6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形成超稳定的政治结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发达形成超稳定的经济结构;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抑制人们的思想和创新。(6分)(2)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3分)活字印刷术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火药和火器的使用,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指南针的西传,推动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早期殖民扩张。(3分)(3)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7分)活字印刷术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火药和火器的使用,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指南针的西传,推动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早期殖民扩张。(3分)(4)用材料三中的方法分析材料二的现象在中国19世纪末所产生的其他历史现象,并指出这些历史现象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6分)其他现象: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提出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分)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32.(8分)在古希腊罗马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
本文标题:必修三模块测试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1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