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
1第四单元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影响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重点在于对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及促进条件的理解。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运用图表和阅读资料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和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差异。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区位因素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及工业特点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三、问题和对策,主要探讨珠江三江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知识结构】第一课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过程与方法]21、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学会利用材料、图表等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结合发生在本乡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重点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2.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3.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教学过程设计】【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2.探究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因素二、复习及预习内容复习及预习目标:复习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化的标志。预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条件。【导入新课】30年来,作为珠江三角洲典型代表的深圳特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呢?【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情境创设:【播放视频】合作探究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阅读材料1:探寻福鼎市太姥山镇崛起之秘太姥山镇位于福鼎市东南部,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纵贯全境,距沙埕港湾仅12公里。地处闽东南通往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北大门”,是海西东北翼“北接南联”的前沿区域,主动承接浙南等发达地区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的转移。福鼎市政府把太姥山镇列为“双区域”重点区域———“环沙埕湾经济区域、环太姥山旅游经济区域”。北片的水井头工业区,近年来完成园区内道路、雨污管道、电力通讯、垃圾处理以及文化卫生等基础配套建设。入驻企业33家,初步形成了水产加工、机械配件、服3装针织、眼镜鞋帽、旅游产品加工等骨干产业。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解决了当地1万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太姥山镇是福鼎市域次中心,已成为福鼎一个大的工业集中区,同时带动太姥山镇的城镇化进程。2008年总人口5.6万,集镇人口3万。现在总人口约6.7万人(含流动人口1.1万人),集镇人口4.1万人,五年内镇区面积拓展到5.8平方公里。【讨论与活动】1.结合上述材料,讨论太姥山镇工业化迅速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浙南等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市政府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太姥山旅游业的发展;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低等。)2.太姥山镇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化,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合作探究二: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因素)阅读材料2:材料一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材料二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允许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1980年,又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材料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读材料一,发达国家这一时期前后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2.读材料二,珠江三角洲能先行一步,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原因是什么?(珠三角先于其他地区对外开放,国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3.读材料三,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有利区位条件。(珠三角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良好的区位条件。)4.自古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的居民有下南洋谋生的习惯,这些华侨、港澳台同胞对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全国著名的侨乡,有利于招商引资。)合作探究三:阅读材料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涌现出三种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材料一:苏南模式被形象称为“上山下乡”,其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接受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使得乡镇企业全面发展。珠江三角洲模式被形象称为“鬼子进村”,其特征是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量外资企业的建立促进整个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温州模式被形象称为“农村包围城市”,其特征是以股份合作制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导,企业都选取信息较多、交通运输便利、社会化服务较发达的地方设厂,从而使企业大都向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聚集。材料二:温州的乡镇企业分布有一个显著特点,同一行业或同一产品成片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主要有打火机、鞋革、服装、工业电器、五金机电等产品。材料三:右侧区域地图【讨论与活动】(1)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发展经济各自的主要优势条件。(珠三角的优势在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市场广阔。港澳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足、技术和管理经验先进。)(2)图A所示地域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好;紧临我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上海,受上海的辐射作用,便于获得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京沪铁路、京杭运河和长江航道经过此地,水陆交通便利)(3)图B所示地域的企业,按投入要素看主要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该地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同时在国际市场也占有重要位置,简要分析其主要的优势。(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或劳动力成本低;产品生产量较大;本区形成了专业商品产销基地)(4)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是(A)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5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展示点评】------我自信具体要求:①看规范(书写、格式)②看对错。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③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④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整合提升】------我能做具体要求:①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②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③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列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脉络:我的疑惑:【达标检测】------一定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1、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A、良好的区位条件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3~4题。3.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C.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D.该国可能属发展中国家4.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A.资金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源密集型产业D.现代服务业【达标检测】答案:1.B2.C3.C4.D【课堂小结】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改革开放6以后在外资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也正由于外资的作用,使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了一定的脆弱性。第二课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及其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比较珠江三角洲的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3、讨论某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学会利用材料、图表等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72、结合发生在本乡土的某工业发展状况以及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热爱和更好建设家乡的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2、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教学难点:1、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2、讨论某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教学方法】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2.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3.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教学过程设计】【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2.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3.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一系列问题以及主要的对策4.探究某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二、复习及预习内容复习及预习目标:五种导向型工业、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预习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导入新课】珠江三角洲有了优惠政策和优越的地理条件率先迎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比
本文标题: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1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