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分析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答:(一)学科性质诸论关于教育社会学的性质,迄今为止有以下论点:1、“规范学科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之父”的沃德(Ward,L.F.)。观点:将教育社会学看成是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一门学科,关注点是教育社会学的“服务性”,强调的是社会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直接运用,奉行的是对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2、“事实学科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安吉尔(Angell,R.)。观点:将教育社会学视为以示明教育中的社会事实为己任的一门学科,强调教育社会学的“客观性”,关注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进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3、“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巴兰坦(Ballatine,J.H.)观点:将教育社会学视为肩负示明事实与阐述规范二任于一身的学科,强调使教育社会学兼具科学价值与实践价值。(二)学科性质分析教育社会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结合对上述三种观点的评价,笔者提出以下三点认识:第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是一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第二,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教育社会学是在社会性理论指导下建立起关于教育的专门而独特的社会学理论,并以此来分析教育问题。第三,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首先,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其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二、什么是教师的教育权威,及其下降的原因答:教师的教育权威,即教师权威,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权威。这里说的教师权威的下降,是指由于社会变化和学生差异而导致的教师权威的“相对变化”。教师权威的变化分为“制度权威”的变化、“实际权威”的变化两个方面。“制度权威”源于社会认定,“实际权威”的基础是学生认可。1、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影响制度权威从法定层面来看,在极端的情况下,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甚至可以使教师的法定权威荡然无存。例如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所受遭遇。从传统层面来看,以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为特征的社会剧变时期,原本与“尊师”文化相联系的教师的传统权威多半名存实亡。从专业层面来看,在信息化社会中,以大众传媒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打破了学校教育及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垄断地位,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威的获致、巩固与发展变得日益艰难。例如我国自8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师权威的冲击。2、学生差异---影响实际权威随着从小学到高中年龄阶段的递进,学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由低标准到高标准,使得教师权威中的“专业权威”成分逐渐增加。年龄阶段越高的学生,越渴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简述功能论的基本观点,并分析教育问题四、简述冲突论的基本观点,并分析教育问题。答: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解析(一)功能理论1、代表人物:法国涂尔干(EmilemDurkheim1858-1917)、美国帕森斯(TalcattParsons1902-1979)2、主要观点:⑴结构与功能每个社会都是由许多不同质的部分组成一个相对持久、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别注意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生存所发挥的作用。社会制度、规范和角色功能大发挥,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均衡,促进社会的发展。⑵统合统合就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性质。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的关系,它们之间很少有对立或冲突。功能主义者着重研究社会结构中的各个因素是如何协调一致,以保存社会整体的。⑶稳定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不赞成过分激烈的改革。在调适中求改进,在稳定中求进步,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⑷和谐无论何种社会,它之所以能够存续下去,保持稳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信念、态度和统一的价值观。3、功能主义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对社会来说,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功能:⑴教育的社会化功能;⑵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⑶教育的调解社会关系的功能;⑷教育的技术填补功能;⑸教育不仅适应与协调社会,而且起控制社会的作用。4、他人对功能主义的评价⑴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的确,无论考虑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或是选择功能,都需注意教育机构发生作用及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⑵弗劳德(JeanFloud)和哈尔西(A.H.Halsey)指出:功能主义者强调建立在共同价值上的社会统合,并认为教育是促使个人表现形式行为,以维持社会平衡,这仅是根据个人的动机行为从事分析。这种观念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这类社会的“一致性”及“统合”很难把握。5、思考⑴我们除了批判还能创造什么呢?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不是从社会角度就是从个人角度。教育同时具有这两种功能,而某一教育家往往强调某一方面。⑵静止的“和谐”社会真的存在么?功能主义者所设计的理想社会是一种各就其位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在理想中实际上是维持着一种对一部分人的不平等,而在现实中,现代社会的分化包含着不可避免的冲突。⑶学生的早期的学业成绩可以决定人的一生么?帕森斯认为教育应让人按兴趣和能力在社会上各就其位,其划分的标准是学生学习成绩早期分化的结果。这其实忽略了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用早期学业成绩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事业与前途,无论怎样说都太过武断。二、冲突理论1、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柯林斯:学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要求高学历与争取高学历所组成的循环作用过程。学校实际上是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利益争夺的一个场所,学校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的发展。---鲍尔斯:美国强迫性的大众教育不仅培养了具有熟练技术和有责任感的工人,而且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现象寻求合理借口,教育制度始终受到阶级背景的影响。---华勒:侧重于分析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与从属”的关系,班级社会体系是一种对立与强制的关系。---米尔斯:现代社会的冲突主要存在于权力精英与无权的公众之间,而美国社会的权利集中于由政治、经济、军事三巨头组成的权力精英手中,他们通过血统、教育和社会活动条件的世袭优先条件,垄断了社会的统治权力。---科塞:把社会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性,认为冲突的功能是使群体成员能够缓和彼此之间的仇恨心理和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变革,提高群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达伦多夫: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冲突的根源是权力分配的不均。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强制性协调联盟”,也就是运用权利压制冲突的一种既不稳定的形式。2、基本思想社会的每一方面都在变化,社会变化是普遍的。社会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分歧和冲突,社会冲突是普遍的。冲突并不是对统一的否定,世界还是有一定秩序的。冲突的基本功能是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秩序是产生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和支配。3、主要观点⑴冲突在社会结构中,团体之间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现象,团体之间的目标互不一致,尤其是支配者与从属者之间的利益不均。每个团体都想取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导致两者间的冲突、斗争。⑵变迁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在短暂的稳定中,可能酝酿着反抗与斗争,动乱、骚扰与变革会不间断地出现。因此,他们认为,稳定发展与急速变迁都可能交替地出现在社会过程中。⑶强制在斗争中取得优势和控制地位的团体,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团体与之合作,以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然而,强制的结果只能取得暂时的稳定,抗争还会再起。4、主要理论分支⑴社会再生产论代表人物:鲍尔斯、吉丁斯观点:教育做什么?---社会再生产;教育如何做到?---对应原则;负责再生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评价:他们反对教育的阶级支配理论,也反对教育的大众需求理论,主张美国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妥协的结果,而这种妥协又一直是使资产阶级能够维持其权利的折衷方案。⑵文化再生产论代表人物:布迪厄观点:教育有助于维持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划分的社会;若教育被假定为一种传递观念与知识的制度,那么它是不成功的。评价:传授文化资本的人往往是教师和政府公务员,因此它的论断似乎存在问题,而且它的理论与解释论的观点存在一定的重合。⑶反抗理论代表人物:艾普尔、维利斯观点:强调教育中的反抗、教育的相对自主、教育的唯意识论倾向。评价:维利斯的《学习成为劳动者》是70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实证研究。【共同点】持冲突论的教育社会学家都注重分析冲突、变化、压迫、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把学校看成是社会上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的焦点。5、评价优点:冲突论的出现是对功能论的冲击,这种冲击在理论的发展和迫近真实性方面是一种进步。冲突论的研究取向指出并论证了许多过去不曾被人注意的方面,是知识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局限:忽视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问题,没有注意到教育也在进行着创造。再生产理论者所提出的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对应原则”缺乏事实资料的支持。反抗理论者指出学生中的“反抗”、“创造形式应”的现象,特别指出了“反学校文化”的存在,但缺乏普遍性。三、功能论VS冲突论联系: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⑴冲突论者注意到社会“冲突”中的“合法权威”的行施,即“依法行事”和“照章办事”;⑵功能主义者则强调社会的“和谐”、“一致意见”和“共同目标”。⑶实质上,“合法权威”与“一致意见”可说是两个意义上基本相同的概念。区别:⑴在解释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作用方面:功能主义者坚持认为当前技术间断程度的提高需要不断延长学校教育的年限,而冲突论者认为学校是实现阶级统治的一种武器。⑵在分配问题上,功能主义者认为个人教育正从一个由“归属地位”决定向着根据“一个人的成就地位”来决定其报酬的方向转化。冲突论者则认为个人受教育年限均等化与收入均等化并不存在什么重要的关系。共同缺陷:⑴功能论者忽视了社会的对立、压迫与冲突等问题,是社会现状的支持者,是一种保守思想,分散了人们对冲突与变革的注意力;⑵冲突论为压迫与剥削寻找合理的借口,充其量是一种社会改良活动。
本文标题:教育社会学期末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7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