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9章支原体Mycoplasma微生物学教研室王红艳概念: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也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其特点为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细菌滤器;高度多形性、形成分枝的长丝;含DNA和RNA,二分裂繁殖等。柔膜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无胆甾原体科螺原体科支原体属脲原体属主要病原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人型支原体M.Nominis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穿透支原体M.penetraus溶脲脲原体U.urealyticum第一节概述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最小的原核细胞生物;球形、球杆形、长丝状及分枝状等多种形态;G-,着色困难,常用Giemsa染色法染成淡紫色。细胞膜由蛋白质和脂质(固醇)组成三层结构特殊的顶端结构:粘附宿主上皮细胞表面,与支原体的致病有关。2.培养特性:荷包蛋样菌落培养基中含人或动物的血清(10~20%)及酵母浸液。多数支原体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或细胞培养中生长。固体培养基:2~7天长出直径约10~600μm的典型的“荷包蛋样”菌落:低倍镜下见菌落呈圆形,心致密隆起,深入琼脂,外周由颗粒包绕。液体培养基:清亮需用放大镜/低倍显微镜观察支原体是污染细胞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鉴别点支原体细菌L型细胞壁缺失原因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与原菌相关,可以回复细胞膜含高浓度固醇细胞膜不含固醇培养特性需要胆固醇大多需要高渗培养菌落大小生长慢,菌落小菌落稍大(0.6~1.0)液体培养液体培养混浊度极低一定混浊度,可附壁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异同点不同点−缺乏细胞壁,形态多样,能通过滤菌器。−固体培养—菌落呈荷包蛋样或颗粒状。−临床表现相似—间质性肺炎、泌尿生殖道感染、不育等相同点支原体葡萄糖精氨酸尿素吸附细胞致病性肺炎支原体+——红细胞肺炎、支气管炎人型支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生殖器支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穿透支原体++—红细胞条件感染CD4+T细胞多见于艾滋病巨噬细胞溶脲脲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流产及不孕不育3、生化反应溶脲脲原体分解尿素产氨,是酚红变红,液体清亮,为阳性(右)(四)抗原结构来自细胞膜,胞膜外层蛋白质是主要抗原,常用生长抑制试验(GIT)与代谢抑制试验(MIT)鉴定。GIT是将吸有型特异性抗血清的滤纸片置于接种有支原体的固体培养基上,经孵育出现同型血清抑制该型支原体生长现象。MIT是将支原体接种在含有抗血清培养基中,若抗体与支原体型一致,则抑制该支原体不能分解葡萄糖产酸。此两种方法可将支原体分成若干血清型。(五)抵抗力♣对脂溶剂化学消毒剂敏感,对结晶紫、醋酸铊、亚碲酸钾有抵抗力;♣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天然耐受,但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强力霉素等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顶端结构与宿主细胞上受体结合而粘附于细胞上荚膜或微荚膜的抗吞噬作用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超抗原,刺激炎症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粘附、侵入CD4T淋巴细胞(穿透支原体)免疫性♣体液免疫:抗膜蛋白的抗体包括IgM、IgG和SIgA♣细胞免疫:主要是特异性CD4+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第二节主要致病性支原体一肺炎支原体是下呼吸道重要的致病性支原体,所引起的人类支原体肺炎占细菌性肺炎50%左右,其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又称之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症状轻,与胸片严重程度不符(一)致病性1.主要经飞沫传播,但大多数发生于夏末秋初,5~15岁青少年发病率最高。2.含特殊的顶端结构:P1表面蛋白(170kDa)和P30(32kDa)为主要的粘附蛋白,使肺炎支原体黏附于呼吸道上皮。3.肺炎支原体具有超抗原作用,能刺激炎症细胞在感染部位释放大量的淋巴因子(如TNF-α、IL-1、IL-6)引起组织损伤。致病性与免疫性所致疾病------支原体肺炎传播途径经飞沫传播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潜伏期2-3W临床表现发热(约39℃)、头痛、持续性顽固咳嗽、胸痛等。一般经3-10d主要症状消失,但咳嗽可以持续1个月之久。免疫性血清特异性IgM、IgG及SIgA和致敏的淋巴细胞;呼吸道局部黏膜产生的SIgA对防止再感染有较强保护作用;出现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促使哮喘病急性发作(一)分离培养痰或咽拭子接种在SP-4培养基,挑选可疑菌落,经形态学、糖发酵、溶血性、血细胞吸附试验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鉴定需用特异性抗血清做GIT与MIT实验。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二)血清学检查冷凝集试验:即用病人血清与人O型血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混合,4℃过夜时可发生凝集,而在37℃时这种凝集又分散解离开,但仅50%左右的患者才出现阳性。此反应为非特异性。快速诊断ELISA:检测P1和P30蛋白mAbsPCR:从痰标本中检测16SrRNA或P1蛋白基因ELISA:此法敏感,特异性高,快速、经济,并可检测IgM和IgG抗体,为目前诊断的可靠方法。检测分子量190kDa的P1蛋白,3h可完成试验,特异性高,敏感性为104CFU/μl标本。防治原则大环内酯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四、防治原则二解脲脲原体溶脲脲原体U.urealyticum人型支原体M.Nominis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性传播疾病(STD)的病原体解脲脲原体通常寄居在人的泌尿生殖道粘膜,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也能引起盆腔等部位的感染。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出现早产和死胎。也能引起妇女不孕不育症。常与衣原体、淋球菌合并感染1.寄居泌尿生殖道,2.传播途径为性接触和母婴传播。3.致病机制-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引起细胞膜损伤;-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如NH3,对宿主细胞有急性毒性作用;-磷脂酶损伤宿主的细胞膜。解脲脲原体2.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上行感染,可引起前列腺炎或附睾炎;阴道炎和宫颈炎,并可导致流产。因为与人精子膜有共同抗原,对精子可造成免疫损伤而致不育。常与衣原体、淋球菌合并感染引起男性不孕的原因:①Uu吸附于精子表面,使其运动受阻,并蔽盖了精子识别卵细胞的部位②Uu产生神经氨酸样物质,干扰精子与卵细胞结合。③Uu与精子膜有共同抗原,从而产生抗精子抗体病原体检测接种液体培养基,分解尿素产碱,酚红指示剂由橘黄色变为红色;培养24~48h,用低倍镜观察菌落,进一步鉴定需用特异抗血清做GIT与MIT。三、微生物学检查法核酸检测PCR检测:检测尿素酶基因、多带抗原(MB-Ag)基因和16SrRNA基因。此法快速、特异,适宜于大批量标本检测。三、微生物学检查法生殖支原体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人型支原体能引起渗出性咽炎及尿道炎,也与卵巢脓肿、产褥热等有关。思考题1、名词解释:支原体(mycoplasma)2、简述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及其致病性。3、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比较第20章立克次体(Rickettsia)概念:立克次体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可以引起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斑点热等传染病。1906年首次被发现,第一个被发现的立克次体病是斑疹伤寒。为了纪念因研究斑疹伤寒被感染而牺牲的年仅39岁的医师,将这类微生物统称为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DNA和RNA两类核酸球杆状或多形态,革兰染色阴性寄生在吸血性节肢动物体内,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第一节概述一、生物学性状大小:(0.3μm-0.6μm)×(0.8μm-2.0μm)形态:类似球杆菌,多形性(球形、哑铃形、长杆状或丝状等)染色:Giemsa染色法:紫色或蓝色马氏染色法(Macchiavellostain):红色排列:散在于细胞浆中、核旁成堆(斑点热立克次体在胞浆或核内)培养:专性细胞内(活细胞内)寄生培养方法:鸡胚卵黄囊内接种,组织细胞培养动物接种抗原构造:群特异性抗原,种特异性外膜抗原外斐反应(Weil-Felixreaction):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菌株(OX19、OX2、OXk)有共同的耐热多糖类抗原。利用这些变形杆菌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定量非特异凝集反应(交叉凝集反应),以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协助诊断斑疹伤寒,恙虫病,滴度超过1:160有意义.立克次体变形杆菌抗体抗体交叉反应外裴氏反应示意图抵抗力:热、消毒剂:较弱(56℃,数分钟,0.5%石碳酸、0.5%来苏,75%酒精中数分钟)抗生素:敏感:氯霉素和四环素不敏感:磺胺类,磺胺药刺激生长低温、干燥:较强(-20℃或冷冻干燥半年以上)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媒介:吸血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致病物质:脂多糖(发热、微循环障碍、DIC、休克磷脂酶A(溶解宿主细胞膜或吞噬体膜)微荚膜(粘附、抗吞噬)致病过程体虱鼠蚤人体局部淋巴结及小血管内皮细胞恙螨第一次入血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高热、皮疹神经系统症状临床症状第二次入血心血管系统症状生长繁殖大量繁殖螨虫蜱吃饱的跳蚤人体虱致病性与免疫性所致疾病人畜共患性疾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免疫性: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多数可获得持久的免疫。三、微生物学诊断与防治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ELISA)控制和消灭媒介昆虫;抗生素治疗(氯霉素、四环素,但禁用磺胺类药物);全细胞灭活疫苗立克次体易引起实验室感染,注意无菌操作!!第二节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一、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typhus)虱型斑疹伤寒(louse-bornetyphus)流行环节传染源:病人储存宿主:病人传播媒介:人虱传播方式:人人虱人所致疾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临床表现:潜伏期(10~14d)高热、头痛、肌肉痛等(4~7d)皮疹神经、心血管和其他器官病变免疫力病后免疫持久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莫氏立克次体(R.mooseri)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typhus)鼠型斑疹伤寒(murinetyphus)流行环节传染源:鼠储存宿主:啮齿类动物(主要为老鼠)传播媒介:鼠蚤或鼠虱传播方式:鼠鼠蚤人人虱鼠蚤鼠虱鼠鼠蚤所致疾病——地方性斑疹伤寒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发病缓慢,持续时间短,很少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力病后免疫持久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三、恙虫病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恙虫病(akamushidisease,oryochubio)流行环节传染源:鼠储存宿主:恙螨传播媒介:恙螨寄生于恙螨体内,可经卵传代。人若进入恙螨的孳生地,可能受感染(亦称“丛林热”)流行环节传播方式:若虫→成虫→虫卵↑↓鼠等←幼虫幼虫→人↑↓虫卵←成虫←若虫二、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1、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人虱人人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鼠人3、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鼠恙螨幼虫人立克次体三、防治原则:灭虱、灭蚤、灭鼠,讲究卫生。接种立克次体死疫苗用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治疗思考题立克次体概念及共同特点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传播媒介及引起疾病立克次体病的防治原则
本文标题:支原体立克次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1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