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汉中规划编制(汇报本)
《秦巴片区汉中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汇报材料(内容)根据中、省发改委和扶贫办工作安排,我们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国发[2010]46号)、《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11-2020年)》(陕发[2011]13号)、《关于抓紧做好我省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陕扶办发[2011]198号)等重要文件,以及《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汉中市循环经济聚集区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组织力量编制了汉中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现将规划的主要内容汇报如下。一、规划性质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区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二、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近期为2011-2015年(“十2二五”),远期为2016-2020年(“十三五”)。三、规划结构本规划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汉中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思路与总体布局,对汉中片区的范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汉中市三大功能区划分及空间总体布局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汉中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提出了汉中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六大主要任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产业发展任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六大任务。第三大部分针对本规划的实施,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建议。下面,我将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一简单汇报。四、规划主要内容(一)规划范围本次区域发展与扶贫规划的范围包括汉中市整个区域。(二)现状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等方面做了分析,与“十二五”等规划的描述现状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强调发展基础及造成贫困的原因。1、自然地理。主要从地理位置(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3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地形地貌(盆地、丘陵、低山和中高山区并存)、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资源(生物种群多样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富集)、文化旅游资源等七个方面介绍了汉中片区的开发潜力。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主要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生态环境、文化事业等六个方面,对我市“十一五”的发展成效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市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具有坚实的基础。3、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一是对我市贫困状况做了研究。我市“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11个县区中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省级重点县,9个革命老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74.68万人,贫困发生率24.5%,比全省高4.5个百分点。按2300元的国定新扶贫标准测算,贫困人口约12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2.1%。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占全市国土面积94%的丘陵、山区,区域内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需移民搬迁的农村人口85.2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6万人。因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不少已解决温饱和脱贫的农户因灾返贫,年均返贫率达15%以上。4二是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我市扶贫攻坚的特殊困难。(1)基础设施薄弱,扶贫任务繁重。部分贫困村组的路、水、电等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内外交通方面,空运弱小,铁路运力长期严重不足;公路总量和通达深度不足;低等级公路比重大,严重制约着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步伐;农村供电设施严重老化,保障能力不足;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目前还有55.2085万农户未解决安全饮水,占全市乡村户籍总户数的比重达62.35%;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灌区工程长期运行,目前老化失修严重,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城乡防洪设施标准低,主要江河两岸农田及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普遍低于10~15年一遇。(2)生态约束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汉中很多区域属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又是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环境约束严重。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为21359.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78.40%。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岩石风化,属陕西省山洪危害最主要的群发区和危害地带。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加剧了区域内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扶贫开发及稳定扶贫成果的难度非常大。(3)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缓慢。我市资源种类繁多,但规模小、分布零散,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传统型、资源5型、粗放型产业多,而新兴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约型产业少。生产要素吸附能力弱,自我发展的财力普遍薄弱,加快发展的“造血”功能严重不足。(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5)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长期形成的城乡失衡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城镇化率仅37.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差异大。(6)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根据第二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10年底,全市农用地2500850公顷(耕地3398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98%;建设用地75647公顷,占2.68%;其他用地面积133642公顷,占5.34%)。未利用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36%,多位于土壤贫瘠、缺水缺肥、自然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的地方,开发复垦项目实施难度大,效果差。(7)节能减排压力大。预计到2015年,全市将新增化学需氧量21800吨、氨氮1950吨,新增二氧化硫23100吨、氮氧化物20200吨,环境污染负荷将加重,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重,减排空间小,减排难度大。6(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发展与扶贫联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按照产业支撑、项目带动、生态优先、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贫困地区优势产业培育,加快生态保护区移民搬迁,加快重大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着力推进山区、丘陵、盆地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把汉中打造成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示范市,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市和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四)基本原则——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加快区域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政府主导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五)战略定位——打造西北最大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全国著名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打造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移7民搬迁示范区。——打造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基地。——打造“西三角”经济区现代物流重要节点城市。(六)发展目标1.近期(2011-2015)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汉中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改善、城乡环境大提升、社会民生大优化、发展能力大增强、经济总量大扩张,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片区联动的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攻坚新格局基本形成。具体目标如下:——经济发展实力迈上新台阶。实现“三个一、两个翻番”目标,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扶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到2015年,贫困人口减少一半,贫困村通路率达到70%以上。贫困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100%。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8.12万户,实施移民搬迁13.2万户、47.9万人。——社会民生水平不断提升。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超过55%,力争达到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超过3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超过8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8在4.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计分别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五年累计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全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分别达到Ⅱ类和III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服务业层次和水平上升。城乡、县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投资和消费比例更趋合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协作发展取得新突破。汉中与西安、成都、重庆、安康、商洛等周边地区及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与东南沿海的产业对接有序开展。2.远期(2016-2020)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9(七)空间布局1、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三大功能区以中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在空间布局上划分为以汉中盆地和山区县城所在地为支撑的城镇化地区、以低山丘陵地区为主的农业地区和以秦巴高山地区为主的生态地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城镇化地区重点强化汉中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着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农业地区以七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龙头,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进程;生态地区的发展重点是加大汉江、嘉陵江水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做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2、城镇空间布局——“一主两副三轴四区”按照“双百”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集中打造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县城,培育大镇名镇。到2020年,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沿汉江及西汉高速公路为主发展轴,空间联系紧密、空间结构完善的“一主两副三轴四区”城镇空间结构。3、中心城区的发展定位、规模——发展战略。按照“一江两区三组团”空间布局,积极实施“双百城市”战略,争取南郑改县设区、勉县改县设市,10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和骨架,包括三条高速合围地界以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其外的三个城市组团(柳林组团、褒河组团和周家坪组团)。启动城市引擎,尽快形成南北互动、东西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城市性质:以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省际开放的枢纽城市,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使中心城区成为经济、科技、文化辐射带动中心,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城市发展方向:汉中城市的发展方向为“南移、东扩、西进、北优”。即:向南引导城市向滨江地区拓展,同时加快完善大河坎片,带动周家坪组团;向东开发城东片,带动铺镇片和柳林组团;向西完善旧机场片和城西片组成的滨江新区,开发梁山片和龙江片;向北以108国道为界,以南重点完善开发区北区、兴元湖片区,以北重点开发褒城组团。——城市规模: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人左右。全市城镇化水平超过55%,力争达到60%。到202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4、县域中心城镇功能定位城固县县城(博望镇)是汉中市域东部的副中心城市,以农副林特产业、机械加工业为主;勉县县城(勉阳镇、武侯镇、11定军山镇三镇合一)为汉中西部副中心城市;南郑县县城(周家坪镇)主要发展城市经济,包括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产业等;洋县县城(洋州镇)以发展旅游、商贸为主的滨水
本文标题:汉中规划编制(汇报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8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