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客观题部分:第一章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2、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哪一次会议确立的?七大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中国革命进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9、毛泽东同志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哪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1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强调全面发展,要求协调发展,主张可持续发展11、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章1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涵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14、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形态完备的有机统一体,把握其关系,可以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的情况,做到新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质就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而,离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就会失去方向。第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各自从对方反思自身,完善自身,各自包含对方的因素。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达到与时俱进。第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与时俱进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内涵。16、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无产阶级的领导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20、“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土地革命21、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2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23、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24、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25、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26、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是工农联盟27、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28、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建设的基础是作风建设29、解决党内矛盾和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基本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第三章3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3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32、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有毕其功于一役,二次革命论,“无间断革命”33、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35、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多选)36、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建设——(多选题)37、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正确)38、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性质和关系两个联盟: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性质:前者是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后者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是:整个说来,统一战线本身就是这两个联盟的对立统一,必须正确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在巩固和发展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第一个联盟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统一战线的第二个联盟,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具体地说,即: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相互促进。第四章39、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没收官僚资本40、为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是建立了国营经济41、1951年~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4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4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政策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4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公私合营阶段和平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4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46、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4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48、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是利用、改造、团结49、1954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阶级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限制并改造富农50、我国农业合作化的三个步骤是(一)建立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互助组)(二)建立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初级社)(三)组织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高级社)51、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5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3、建国头三年,我国建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主要有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主观题部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内涵、历史地位)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马克思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准备不足,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遵义会议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从而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特点答: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包含以下几个层次:1、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邓小平理论的鲜明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毛概开卷考试题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5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