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校长培训研讨或理论测试题目
校长培训研讨或理论测试题目⊙有三位领导到某所学校视察工作,他们分别说了如下这些话:领导甲: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学校要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立校之本,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旗帜鲜明地抓质量。学校要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领导乙: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我们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观念,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领导丙:校园安全工作事关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每个学生、家庭的幸福。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谈何教育!要不断加深“人命关天,安全第一”的观念和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我们务必要以对青少年学生极端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始终将这项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实、抓好。对此,请你回答“到底什么才是学校的首位工作”?⊙年轻的丁校长是一位来自农村中学的校长,曾经因为使一所农村中学摆脱困境,创出高质量的教学成果而名闻全市,如今被调任市区某中学的校长。他信心十足,走马上任,雄心勃勃,要求全校教职工开学一周认真学习学校新的规章制度(在原来学校实施的),并要求全校师生严格照章办事,做到“绝对的服从”,并在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没有任何借口”,老师违规一律处罚,学生违纪不要解释……确实是立竿见影,学校很快步入了正规、井然有序,然而好景不长,一个多月过去了,学校的许多年轻老师牢骚满腹,有的老教师当面训斥校长的不是,甚至有的老师把学校的情况反映到上级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学生问题也连续不断地发生,期中考试下来,全校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比以前有所下降,丁校长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请问:为什么丁校长曾经的成功经验却在该校失灵了呢?⊙如何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结合?如何处理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升学率)的关系?如何实现教师的个人内需与学校集体利益的和谐统一?如何使学生既取得学业成功又能发展个性特长?“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有什么区别?⊙当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的时候,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学生?为什么?⊙过去曾有一种倾向,似乎优秀的教师可以当好校长,于是选拔校长便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可是有不少优秀的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并没有把学校管理好。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答:这主要是因为校长工作也是一种“专业”。当今时代对校长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校长必须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较强的统御能力,既要当“教育家”,也要当“外交家”、“企业家”,但最根本的是要当“政治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的问题刚提出,一些优秀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只是个模糊的状态。老师如果不点这些优秀学生回答问题,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老师如果点这些优秀学生回答问题,对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好处,整个课堂成了老师与优秀学生的对话。你如果遇到这种“两难”选择的情况将如何处理?⊙每个校长都懂得要办好学校必须解决“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如何提高自己当校长的素质”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相比之下,你认为哪个课题更重要?为什么?⊙班主任在学生中培养“密探”有什么危害性?答:首先是告密者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摧残。其次是全体学生将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任和温情的环境中,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再次是班主任如果热衷于培养密探,他在学生心中就跟“特务头子”一样令人讨厌。班主任要尽力让自己的班级充满温暖与和谐与安全感,让同学之间充满信任与合作,让每个人的心情都感到放松和自由。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背后有一双眼睛正在盯着自己,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将来变成一个阴险的告密者,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把朋友受到责罚当作快乐的源泉——这是我们人民教师的社会责任之一!⊙中小学教师需要的知识是既广博又精深。但相比之下,你认为是广博更重要还是精深更重要?为什么?答:广博更重要。因为基础教育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所以中小学教师需要的知识是广博比精深更重要。⊙有一位企业家说过:“任何组织的成功都是5%正确的决策加上95%高效的执行,没有执行,一切等于零。”学校管理不也是这样吗?学校的执行力就是要把办学思想、发展规划、学校决策一步一步落到实处的能力。如果没有执行力,那么校长的办学思想再先进,办学目标再鲜明,办学决策再科学,也只能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留在嘴上的空洞设想。因此,校长一定要重视提高学校各层次的执行力。那么,如何提高学校各层次的执行力呢?答:要提高执行力,首先要做到变教师的服从为教师的认可。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人,办学思想、发展规划等内容,只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才能确保其有效实施。因此,校长要通过宣传、沟通等方式让教师理解校长的办学思想,他们才能在行动上落实。其次要做到变教师的服从为教师的参与。学校的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只有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才往一处使,才能使学校的办学思想、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因此校长一定要推行民主管理,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为此,校长可以根据不同的决策内容,邀请不同的教师代表参加学校的行政扩大例会,请他们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如此这般,学校的执行力自然会顺畅而加强。⊙校长轮岗异地任职各有什么利和弊?答:校长轮岗异地任职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建立了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在固定区域选人的习惯,打通了人才流动渠道,有利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也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二是更大地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校长的流动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了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交融碰撞的局面,打破了传统的办学相对封闭的格局,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三是更有利于校长开展工作。新的工作环境给校长们解除了经营学校的羁绊,为校长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新平台,更有利于校长放下包袱,排除杂念,全心全意地实践自己的办学理念,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其弊端在于,第一,影响了学校发展的速度。一个学校的办学风格、办学特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三年五载的事,需要几代人像传递火炬一样不懈努力,推行校长轮岗制、异地交流,打断了学校发展的连续性,由于存在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原有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之间的磨合期;校长的个性特点、工作作风与学校传统、教师思维定势之间的磨合期,如果处理不好,学校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停顿甚至倒退。第二,削弱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由于存在任期满会异地任职的可能与学校办学成果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容易使一些校长产生守摊子思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产生中庸心理;也有些校长为名利所累,会做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产生浮躁心态。这两种心态都是办教育之大敌。第三,分散了校长工作的精力;由于工作地点与家庭的距离,给校长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校长不能安心工作。⊙学校中层干部轮岗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答:一种观点认为中层干部轮岗是弊大于利,因为被轮岗的中层干部在思想上会有失落感,同时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再说学校管理的专业化是一个趋势,从事适合自己岗位的工作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校长要学会用人,不能把不合适的人放到不合适的岗位上去。一种观点认为中层干部轮岗利大于弊,因为中层轮岗是大势所趋,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资源的优化整合,也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和谐交流和沟通,对个人来说也更有利于中层干部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可以从很多岗位中发挥出来,轮岗不仅有利于中层干部的发展,更是对中层干部的一种保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层干部轮岗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利大还是弊大,要因校制宜,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具备操作条件时才能实现轮岗,这更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稳定和开展。⊙教师大会,每周举行一次,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月月不变,年年如此。教育部门的精神要贯彻,学校的工作要通报,产生的问题要解决,教育教学情况要反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强调……这样的大会难免会有“审美疲劳”。难怪在开会的时候,教师们低头批作业、备课的有之,忙着处理工作的有之,更有甚者聊天、睡觉、看闲书……因此,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开好教师大会?⊙年级组管理是指在校长的领导下,由年级组长统一管理一个年级的教育教学,有些学校年级组还负责本年级的教师聘任和财务管理。有人说,在超大规模高中学校里,学校管理的重心逐渐转向了年级组,年级组就相当于一个“校中校”。年级组管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年级组与处室成平行关系,实际上是在原有的管理结构中,将年级组的地位提升到中层管理的位置;二是年级组从属于各处室,相当于在学校管理中增加了一个管理层级,“上头千条线”,到了年级组就“搓成一根绳”;三是将年级组提升到各处室的上面,每个年级组里面安排各处室的人员任年级副主任,这样也是增加了学校管理的层级,可以说年级组是大绳,下面联系着各处室的各条线。对于新出现的这种年级组管理方式,有些人认为是学校管理的创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也有人认为年级组管理容易导致过度“科层化”,使学校管理走向僵化。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呢?答:1.割裂了年级之间的联系。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实行的是“六三三”学制,六年或者三年成为一个学段,而不是一年成为一个学段,这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育的养成性特点所决定的。年级组管理却将同属于同一学段的几个年级截然对立起来,损害了学生教育的连续性和养成性。年级组管理以同一年级的学生和教师作为管理对象群体,不同的年级组之间因为管理权限的划分而分开来。还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年级组管理的管理绩效采取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的竞赛,加剧了年级组之间的分裂。处在同一年级组的教师因为种种原因而减少了与其他年级组教师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因为不同年级组的教师缺乏相互了解,年级组长在聘任教师的时候,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就成了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这必然导致一些教师为了在一年之内提高学生考试成绩,采取一些短视的教学行为,采取一些应试的教学方法。这样整个学校看似是高三为高考、高二为高三、高一为高二而努力应付考试。这样使年级组管理作为一种任务型管理,在应付高考上比其他管理方式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是在现实中,实行年级组管理能够提高学校高考升学率的原因之一。而高的高考升学率又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幌子”,吸引了更多的学生,使学校看起来一片虚假的繁荣。2.淹没了学校的专业化属性。在超大规模高中实行年级组管理,突出了年级组的地位,弱化了教研组的影响,这并不仅仅是组织形式的一种简单变化,在这种变化的底层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变迁。教研组侧重于专业性、学术性,年级组侧重于行政性。教研组的直接目标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它以学科为基本单位,同一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开展教学研究等活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年级组作为学校管理的执行组织,强调对本年级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强调管理效率。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专业机构,在学校中提倡专业文化,对教师群体有正向的激励功能,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智慧配置到教学专业上去;如果在学校中提倡管理文化,则容易产生负向的激励功能,使得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智慧配置到学校管理上。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年级组管理难免会使教师将目标与手段倒置。3.内化了规模过大带来的弊端。有人曾撰文指出,超大规模学校容易导致规模不经济、新的教育发展不均衡、过度“科层化”等问题,甚至有人认为超大规模学校是变质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问题,并不是通过年级组管理能够解决的。超大规模学校实行年级组管理实际上是将学校规模过大的问题转移到了组织内部的管理上来了,以为通过学校的进一步“科层化”,提高学校组织的复杂性程度就能将问题消解在组织的内部。超大规模学校将“规模”因素内化为年级组管理,“紧缩”了作为管理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加大了学校组织的密度。实行年级组管理之后,单个的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学校组织的地位、表现要通过年级组的折射才能体现出来,其结果就不再是原来的“一”。整个学校管理突出的是组织的骨骼结构,忽略的是作为组织血肉的教师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本文标题:校长培训研讨或理论测试题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0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