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业发展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业发展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2012.8目录第一章草业发展规划概况第二章草业发展规划的必要性2.1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2.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拉动地方经济的需要2.3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2.4维护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2.5巩固国家生态建设项目成果的需要第三章畜牧业生产概况3.1草地资源概况3.2已建成人工草地情况3.3草原建设与保护情况3.4博州草场承包情况3.5畜牧业生产概况第四章草业发展优势分析4.1农业种植结构调整4.2牧区饲草饲料地4.3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建设4.4区域优势第五章发展目标5.1指导思想与原则5.2总体目标5.2.1精河县草业发展5.2.2博乐市草业发展5.2.3温泉县草业发展5.3阶段目标第六章草业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6.1建立和完善草业保障体系,确保草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6.1.1加强饲草料良种体系建设6.1.2强化饲草料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6.1.3完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建设6.1.4构筑草业信息网络体系6.1.5加快建立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6.2完善政策保障措施6.2.1加强组织领导6.2.2政策扶持6.2.3加快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做好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建设6.2.4强化饲草种植技术指导与服务6.2.5技术培训第一章草业发展规划概况根据博州水土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实际情况,依据新新政办明点(2012)242号《关于编制上报草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的要求,博州草业发展规划如下:节水灌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饲草种植生产能力的面积是31.82万亩,其中:精河县13.6万亩、博乐市10万亩、温泉县8.22万亩,投资31822万元;牧民定居需新建的饲草料地19.09万亩,其中:精河县6.27万亩、博乐市5.74万亩、温泉县7.08万亩,投资19090万元;为提高饲草加工运输能力,需增加机械设备1640台套(其中大中型机械30台套),投资2510万元;招商引资或扶持当地建立3个饲草加工企业,投资1500万元。为提高草业科技支撑能力,需建立4000亩(每个县市1000亩、州草原站1000亩)饲草新品种引种、高产栽培技术、高效收获加工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以及技术培训等,投资600万元。总投资55722万元,其中:精河县21292万元,博乐市17580万元,温泉县16850万元。通过上述规划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饲草种植生产能力,提高饲草加工运输能力,提高草业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草业市场开拓能力。到2017年末,全州饲草料种植面积96.72万亩(农区48.35万亩,牧区48.37万亩),其中:精河县33.59万亩(农区10.92万亩,牧区22.67万亩),博乐市29.40万亩(农区17.40万亩,牧区12万亩),温泉县33.73万亩(农区20.03万亩,牧区13.7万亩)。饲草生产能力达到62.36万吨,满足249.52万只羊单位家畜冷季(180天)舍饲的饲草料需求。第二章草业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现代畜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已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尤其是随着退牧换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必须把草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建立符合博州实际的草产业体系,为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质优量多的物质(饲草料)基础。2.1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博州地处天山北麓中部,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州,畜牧业在当地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广大农牧民有经营畜牧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生产经验。随着生产发展,家畜数量的增加使有限草地资源的饲养压力越来越大,草地自我更新与调节功能遭到破坏,夏牧场载畜量已经饱和,冬牧场和春秋场严重超载。据初步调查,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博州各类型草地产草量大幅度下降,天然草原核心草场产草量减产40%左右,天然草原不断退化不仅影响草原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很大的影响。草原资源不单纯是草原畜牧业的物资基础,其更重要的功能是博州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天然的绿色屏障,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博州乃至自治区的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发展草原畜牧业应在草地的自我调节阈值内,或是说在草地承载能力范围内,在维护草地生产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下,发挥草地畜牧业的作用。由于天然草地禁休牧制度、“以草定畜”的实施,需要大力发展草业,以新增饲草料来源置换退牧和减牧草地,对于全面改善和恢复博州草地生态功能,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构建生态安全,实现全州山川秀美具有重要作用。2.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拉动地方经济的需要博州地处内陆干旱荒漠区,自然条件恶略,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牧业集约化程度相对低下。长期以来,由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产内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农牧民增收难度较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增加饲草料生产,尤其是饲料玉米和青贮玉米的种植数量,实现农区饲料与饲草数量的双增长。通过粮食就地转化措施,不仅可以增加农业产值和提高畜牧业附加值,同时达到省工、省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标。通过采用农业土地种植效益与畜牧业养殖效益合并计算方法增加区域农业总产值的办法和思路,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农区畜禽养殖数量,提高农牧民种植、养殖积极性,增加畜牧业的发展空间,拓展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途径。同时有效合理利用博州当地农牧区气候、水利、光照、土壤等现有资源,对促进博州农区畜牧业大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拉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2.3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优良的天然草地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畜牧业的发展要以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止草地退化为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一味地依赖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超载过牧已经严重影响了草地植被的自然更新,致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修复能力锐减,加剧了草地退化、沙化的趋势。近年来,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天然草原围栏(休牧、划区轮牧),草场补播改良和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地等项目以及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机制的顺利实施,博州地区天然草原退化严重的现状基本上得到遏制,使退化草地得到修养生息,更新复壮,逐步恢复生机。围栏内盖度普遍比围栏外有所提高,优质牧草所占比例增加,单位面积产草量增加15-20%,生态恢复初显效果。人工饲草料地面积逐年增加,草畜失衡得以明显改善。因此,重建该地区生态平衡,加强和完善人工饲草料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饲草料生产水平,提升饲草料种植效益,实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使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彻底改变以往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从而将畜牧业生产引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对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4维护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博州是,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天然草地是这些民族长期生活生产的地方,具有养畜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习惯。博州不但牧区牲畜全年在天然草地上放牧,部分农区牲畜也在暖季利用天然草地,草地的承载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博州属半农半牧区,秋收后农区产生大量农作物秸秆,由于农作物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被烧被扔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浪费严重,而且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因此通过草业发展提高饲草加工运输能力,提高农区秸秆、棉粕、糖渣的回收、加工、利用、贮藏能力,有利于现有饲草料就地转化,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天然草地承载能力和城乡收入差距,对于转变生产方式,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卫生条件,推动社会进步,繁荣牧区经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2.5巩固国家生态建设项目成果的需要按照新疆草地生态置换工程规划要求,“退牧草地”要禁牧,即对不适于连续放牧利用的沙漠草地、低质荒漠草地和风带荒漠草地围栏封育,实行永久性禁牧;严重退化的草地要休牧育草,休牧5-8年;中轻度退化的草地实施轮牧,按以草定畜要求减少放牧牲畜数量,降低放牧强度。由此,在禁、休牧期间不能放牧或减少放牧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在牧区经济发展滞后,牧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条件下,减畜适草会降低弱势群体生计,显然是不可行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托后备土地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大力建设灌溉水利设施配套的高标准人工草地,把低质低产的平原荒漠草地建植成人工草料地,以新增饲料来源支撑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从而使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确保天然草地能够发挥自我修复能力,恢复与重建退化草地,使草地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第三章畜牧业生产概况3.1草地资源概况博州可利用天然草原2503万亩,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63%(其中春秋草场952.5万亩、夏季草场398.8万亩、冬季草场1152万亩)。我州地方实际利用1965万亩(其中春秋草场842.38万亩、夏季草场325.5万亩、冬季草场797.2万亩),外地州租借用、兵团农五师使用538万亩。2006年,我州委托新疆农业大学开展的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普查数据表明:博州天然草场有山地草甸草原草场、高寒草原草场等12个大类90个型;常见植物种在346种以上,旱生、中旱生种类较多,以禾本科、菊科、藜科、豆科和唇形科植物为主,可食性利用率高;夏草场理论载畜量145万只绵羊单位,实际载畜为215万只,超载47%;春秋草场理论载畜量65.35万只,实际载畜为127万只,超载94%;冬草场理论载畜量88.23万只,实际载畜为158.6万只,超载80%。由于草原超载过牧,全州4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产草量下降了30%—70%。3.2已建成人工草地情况规划人工草地面积74.03万亩。已落实到户的饲草料地67.46万亩,其中已开发48.37万亩(其中,水利设施已配套16.55万亩,水利设施没有配套31.82万亩),还需要开发牧民定居饲草料地19.09万亩。主要种植品种为紫花苜蓿、苏丹草、多穗玉米、饲用甜菜、活秆成熟玉米等。3.3草原建设与保护情况截止2010年末,通过退牧还草项目,已完成草原建设与保护1279.7万亩,其中禁牧385.5万亩,休牧669万亩,轮牧60.2万亩,补播165万亩。3.4博州草场承包情况全州实际利用草场面积2050.69万亩,其中承包草场面积1876.61万亩,发放草场承包证2923个(单户承包面积1196.52万亩,承包户1944户;联户承包面积480.09万亩,承包户978户;1个集体草场面积200万亩);未承包面积100.05万亩;人工草料地规划面积74.03万亩。3.5畜牧业生产概况全州辖博乐市、精河县和温泉县,有19个乡镇场57个牧业村队,牧业户数8258户,牧业总人口33965人。2010年全州各类牲畜存栏:109.81万头只(牧区牲畜存栏64.77万头只,农区牲畜存栏45.04万头只)。草场实际放牧牲畜数量119.15万绵羊单位,占全州最高饲养量176.32万绵羊单位的67.58%。目前,已实现牧民定居4683户。根据2011年末统计,全州牲畜存栏数109.8万头只,其中牛存栏6.7万头,绵羊存栏83.59万只,山羊存栏12.8万只,猪存栏4.79万头,马存栏1.5万匹,骡存栏0.0072万头,骆驼存栏0.22万峰。家禽169.7万只,家兔存栏1.28万只。2011年,全州出栏牲畜74.77万头只,其中,牛出栏2.86万头,马0.38万匹;驴0.056万头;骆驼0.066万头;猪7.16万头;山羊8万只;绵羊56.22万只。出栏家禽76.03万只,出栏獭兔0.39万只。2011年,全州牲畜总存栏109.8万头(只),能繁殖母畜为71.03万头(只),能繁母畜所占比例为64.7%。其中:牛存栏6.7万头,占牲畜总头数的6.1%,能繁母牛3.85万头,占牛群比例的57.8%;马存栏1.5万匹,占牲畜总头数的1.4%,能繁母马0.59万匹,占马群比例的39.4%;驴存栏0.2万头,占牲畜总头数的0.2%,能繁母驴0.08万头,占驴群比例的41.6%;骡存栏0.01万头,占牲畜总头数的0.01%;骆驼存栏0.22万头,占牲畜总头数的0.2%,能繁骆驼0.09万头,占骆驼群比例的41.7%;猪存栏4.
本文标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3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