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中华资源库卷(选择题、判断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在古代,阻碍平天下最大的力量,自然是列国的纷争。所以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的这种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县制2.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A.战事立功B.才学品德C.门第出身D.皇亲国戚3.有人说:“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下列文献能够见证“起点”历史的是A.《南京条约》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A.卢沟桥抗战B.淞沪会战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5.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该材料最能说明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6.“它产生于农民运动中,却又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决定了它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材料中的“它”是指A.《天朝田亩制度》B.《海国图志》C.《资政新篇》D.《孔子改制考》7.“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了A.金田起义推翻清朝统治B.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C.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D.民主革命任务最终完成8.1949年1月,中共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斯大林得知消息后,在他的台历上写下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红军长征的完成B.刘、邓大军成功地挺进中原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9.“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下列法律文献中最早作出这一规定的是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0.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飞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A.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三通”B.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C.两岸分别成立海基会、海协会D.连战开启“和平之旅”访问大陆11.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周恩中华资源库“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D.邻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12.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大D.雅尔塔会议13.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晰的认识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没有认清该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14.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流落异邦的人,也都回来了。”材料中的“他”是指A.梭伦B.克利斯提尼C.伯利克里D.普罗泰格拉15.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指出:“梭伦政制……按照希腊的政治概念,这是一种金权政治(Timocracy),而不是民主政治。”他的评价针对的是梭伦改革中的A.废除债奴制B.实行财产等级制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16.公元前3世纪之后,罗马公民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缺乏对贵族权益的维护B.公民要求有更多的权力C.罗马的对外扩张D.帝国的没落17.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8.著名历史学家刘宗绪认为:“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所创造的有力武器,其宗旨是要把封建君主制彻底改造成资产阶级君主制。”下列关于19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A.国王服从法律B.议会权力至上C.君主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D.依法而治19.美国社会中防官甚于防贼,前总统布什就曾面对选民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是驯服了权力,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我现在就是在笼子里与大家讲话。”驯服权力主要是通过A.实行三权分立B.实行君主立宪C.实行民主选举总统D.国会制约总统权力20.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A.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21.“……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上述内容最有可能出自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22.以下事件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是A.《共产党宣言》发表B.巴黎公社成立C.十月革命成功D.第一国际成立23.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在一则通告中宣告:“一切车站、电报局、电话局、邮电局都已中华资源库经占领。冬宫和大本营的电话线已经切断。……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召集立宪会议。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在于标志着A.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B.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变为科学C.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D.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变为现实24.一个西方国家的出版物中写道:“在德国,有两个疯子,他们创造了一个幽灵。这个幽灵改变了世界的局势,荡涤着资本主义的制度,形成两种社会制度的并立。”这里提到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并立”成为现实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发表B.巴黎公社的成立C.十月革命D.新中国的成立25.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的哪一影响A.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为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实践指导力量C.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D.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26.尼克松说:“我知道……使我们(中美)走到一起的原因,是我们都认识到世界的新形势,是我方认识到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我们的政策。”材料中“世界的新形势”指①美国陷入越南战争②欧洲联盟成立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④上海合作组织建立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③④27.《世界当代史》中写道:“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从70年代起,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日本积极开展多边自主外交、联邦德国也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这充分表明A.“一超多强”局面形成B.美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C.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D.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错误的写“B”。31.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解决香港和澳门回归问题。32.“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33.《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34.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极大地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5.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中华资源库卷(非选择题共30分)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共3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6.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中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政治自由化”指什么?这种“政治自由化”确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4分)材料二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2分)材料三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文《同盟会宣言》(3)根据材料三概述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6分)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4)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3分)37、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材料三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
本文标题: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0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