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稿)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初稿)题目: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指导教师:毛娟准考证号:132409100016考生姓名:龙春华南充市(地、州)仪陇县(市、区)工作单位:仪陇县实验学校写作时间:二0一二年八月-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指导老师:毛娟作者:龙春华准考证号:132409100016[内容摘要]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等能力。美育不同于德育,德育具有规则性、强制性和明显的功利目的,是和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统治需要紧密联系;而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人们认识到美的超功利性,具有穿越时空、超越外在目的的力量的特性,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通过美育,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感受美、体验美,引导和升华学生爱美的天性进入美的境界。[关键词]:美育德育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提升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一种感受,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一、审美教育的内涵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美的创造活动。在悠久的人类文明史上,人们不仅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还通过审美活动实现着自身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而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我们便称之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由于美是人类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既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如果采用人们习惯的称谓,把美育叫做-3-1“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话,就应明确美育的全部内涵。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的一种活动。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自然美、形体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感性的物质形式,与人的情趣和心境相结合,然后构成的审美对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不仅都具有审美的能力,而且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审美对象中进行审美活动。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上、精神面貌上,也同时得到提高、受到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①引自《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4-2等一样,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就教育方式来看,又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智育等是由外在的手段强加的,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而美育仅仅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此外,美育还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比如:当你身处山林时,看遍地野花,听潺潺山泉,闻芳草清香,你的内心会感到无比宁静;当化登上山顶,鸟瞰山下的城,你会豁然开朗、精神焕发。孔子曾用风来作比喻,说:“草上之风必偃”。②意思是说,风并不着意表现什么,却能让万物感受到,春风一吹,百草偃伏,百花盛开。因此,美感教育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司空图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曾说“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些议论,生动地描述了艺术美的形象性和非概念性的特征。黑格尔也曾经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③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④这些都说明美感与一般教育不同,是一种以感性的方式感化人,而不是以理性说服人。其次,美感教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春有百花秋望月,夏赏荷花冬听雪。当人们觉醒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内心所达到的境界,是超然的,是愉悦的。因而,美感教育是使人“乐”的教育。其三,美感教育还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当我们阅读一段文字或观看一部电影时,看到滑稽的场面时,不是常常忍俊不禁吗?而看到悲伤的场面,又会不得不哭吗?美感教育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不由自己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是从属的、受压制的。而知觉和想象等活动中,情感则得到了激励和表现。因此,美育是从人的内在情感来打动人心的,同时使人的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其四,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②引自《论语·颜渊》。③引自《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1页。④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5-3生活,而且还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说明在每个人都认可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前提下,每个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从中实现个体无直接功利目的的自由愿望。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气质”。⑤因此,美育的过程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愉悦来激励,也反映了美育对成就全面发展中的人的作用。其五,美育与其它教育方式不同,这也反映在美育的途径和方式上。其它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体质。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由外到内的,强加于人,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而美育,是通过一定的审美对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美育作为一种自由的教育,其自由是既遵循客观规律又超越客观规律的,它要达到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它能调节身心的矛盾,使之臻于和谐。二、审美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美育的概念,虽然可以找到不少关于美育的言论和故事,但从总体上说,美育是被包容在德育之中的。直到1912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才把美育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后来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但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美育始终是德育的跟班,“寓教于乐”才是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德育真的能包容美育吗?善能包容美吗?德育是关于道德理性和道德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毫无疑问,美与善,美育与德育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并可能具有内在的冲突。比如现在学校里普遍浒的校服,善则善矣,经济、整洁,也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培养,但美则不敢苟同。道德是社会的意志,具有强烈的客观性、确定性,好还是不好,善还是不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对于善来说,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是理性的,所有道德条文都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而美感,尤其是深刻的美感,是非理性的,很难说得很清楚,凡是解说得非常清楚的,绝不是至美。所以,德⑤引自《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7页。-6-育重在说理和模仿,美育重在感受和领悟。道德在本质上是一元的,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是明确而标准化的。社会道德不会允许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和标准,不会允许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德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使人认识到社会道德的合理性和实践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而美在本质是多元的,美的生命力来之于审美对象的与众不同,来之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美育则是要告诉人们美是非标准化的,越是与众不同,越是奇思异想,越是富有创造性的现象、思想、作品,越是灿烂的美。道德的社会性意志,决定了德育的规则性,特别是道德具有明确的强制性,这就决定了德育或多或少地具有强制性,惩罚自古以来就是德育的一种方法,东西方皆然。而美育在本质是反规则的,是要打开人们观念中的所有限制和锁闭,返归自然、放松的状态。与强制性相反,美育鼓励人们自由放纵,驰骋想象,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德育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它总是和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统治需要紧密联系,正如马克思说,一切处于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学校德育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工作任务,作为教师来说,维护和宣传一琮时期统治阶级的道德是其使命,他没有权利散布与社会主流道德背道而驰的观点。而美常常是超功利性的,具有穿越时空、超越外在目的的力量。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人们认识到美的这种特性,能够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美育的过程意义远远超过美育的目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美育的目的就是美育本身。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如何在美育与德育之间保持良好的张力,应是学校工作应有的使命和高超的艺术。三、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美育不是德育,美育也不仅仅指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艺术并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主要目的,如同体育不是以培养国家级运动员为主要宗旨一样。从美育的角度看,文学教育也好,艺术教育也好,注重的都不是掌握其打桩的精湛程度,而是在于通过它们,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总之,在孕育一种美的精神。只要有利于这种精神的培育,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艺术的交往,都是审美的对象,都是美育的-7-素材。先谈感受。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是这样开头的:“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大概可以说是败笔——重复、啰嗦,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它非常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童年的感受:一种孤独、寂寞但又不肯放弃希望的感受。如果把这句话写成“我家的院子里长着两棵枣树”,那就只有景而没有感受,就索然无味了。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自然是因人而美,是因人的感受而美。而对于人来说,面对自然可能无动于衷,而“感受自然”才有美。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有无数精妙绝伦的散文,有无数动人心魄的画面,都是描写自然的,但这些作品没有一件不是在描写自己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面对同样的自然现象,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面对夜晚的月亮,鲁迅《少年闰土》里是这样描写的:“从天边升起一轮金黄色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长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钗……”,而唐代诗人张继是这样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前者表达出的童年时期少年闰土在月夜下的快乐生活,后者表达的却是人生失意漂泊异乡的孤愁。相同的感受也完全可以借助不同的自然对象表达:“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5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