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植物保护教案(昆虫基础部分)
植物保护教案——昆虫基础部分主讲教师:吴郁魂“昆虫基础”教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课程组2006年3月修订昆虫基础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我们学习昆虫基础的任务就是要掌握昆虫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各主要类群(目、科)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之要点、昆虫内部的基本生理结构和昆虫生态学基本原理。从而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昆虫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章节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鉴定主要昆虫类群的理论和方法;能依据昆虫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制定有关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时间安排:昆虫基础课堂系统讲授20学时左右。实施本教案应注意的问题:1.本教案遵循植物保护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制定,是植物保护教学大纲中昆虫基础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化。教学过程中在以本教案依据的同时,应使理论课与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之间相互衔接、进度一致。2.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与中学所教授的动物基础知识相衔接。3.昆虫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连贯性、系统性和类比性,切忌孤立各教学内容。第一次课(2学时)本次课讲授:绪论一、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了解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简况。二、职业技能教学点: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网站三、教学设计:由常见植物有害生物引入植物保护概念—分析植物保护的性质、内容—讲解学习方法—目标检测—小结四、教学手段:讲授法、提问式、Internet、课件、黑板图等五、讲授的内容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及其贮运过程中,都会遭受多种病、虫、草、鼠的为害,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农作物因病虫危害而造成的损失,大约粮食作物为20%、棉花30%、果树40%、一般杂草造成减产10-15%。四川省位于长江流域地带,气候温暖,是全国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而病虫种类和发生情况复杂,因此,病、虫、草、鼠危害是农业增产的一大障碍,没有植物保护,作物丰产就没有保证。所以加强病、虫、草、鼠的防治工作对促进农业稳产高产,使植物保护事业适应并服务好于可持续农业,对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简况建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植保行政、科研和教学的组织机构。农业部建立了病虫防治司,下面各级农业部门相应成立了植保站。各级还设有植保研究部门。教育方面,除正规各级学校外、各地还举办了许多培训班,培养了大量的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植保技术推广等方面技术和管理人才。建国以来,各地逐步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和天敌资源调查,基本上摸清了不同地区农业病虫害及天敌区系;研究了主要病虫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拟定了重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办法,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防治策略、制定和实施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化学防治上,目前全国生产的农药品种已有100余种;自1973年起,我国自制的各种型号的超低容量喷雾器已用于各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在合理用药方面做为重点,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农业防治方面,从农业生产全局出发、合理规划农田和安排作物布局;改革耕作制度,实行合理轮作和间套作;培育和推广抗病虫和丰产品种;合理施肥和灌溉,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应用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创造有利于作物、天敌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避免或减少病虫的发生和为害。在生物防治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合理用药是保护和利用天敌的一项关键措施,近年重视化学防治与保护利用天敌相结合,并取得了防治作物病虫害良好的效果。在广大科技人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过去发生严重的不少病虫已基本得到了控制,如小麦锈病、黑穗病、吸浆虫、线虫病、飞蝗等。在果树方面,过去省内发生严重的柑桔溃疡病已基本达到了控制,柑桔瘤壁虱已基本消灭和控制发展等。目前,我国关于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由单一对象,开始定向以作物为主体的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更加重视防治病虫害必须顾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科学技术也发展很快,如超低容量喷雾、飞机施药、激光治虫、辐射不育治虫、电子计算机在病虫测报上应用、遥感估测等,已在植物保护科学领域中应用。虽然我国的植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动、品种的更换、不合理使用农药、施肥水平提高、不良的耕作栽培技术和人类的活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态系的稳定,从而也就影响到病虫的消长和危害程度,过去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偶发性病虫上升为常发性病虫,过去没有发生的病虫,通过人为活动及运输而传入并扩散传播,这就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与病虫害作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实践中只有不断加深对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的认识,才能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将病虫草鼠发生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为农业和高产、优质和高效服务。二、植物保护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植物保护是以病菌、昆虫、作物、植物生理、遗传育种、气象、土壤、化学等有关学科为基础、研究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的发生为害规律,并采用积极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的课程,是种植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同学们在较好地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防治原理和各类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规律基础上、理解环境因素与有害生物发生为害关系、掌握和实施重要病虫草鼠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促进优质高产。植物保护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极强实践性的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应注意:1、掌握好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单元时,除对一些基本内容要彻底弄清,并理解深透外,还应注意它与防治的关系。例如掌握昆虫口器的类型对运用杀虫剂和生物农药的关系等。也就是说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应用之间的关系。3、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学习的内容。如第三单元以后涉及病、虫、草、鼠种类达数百余种,学习时一一记住是不可能的,也无必要,衡量是否能掌握和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重要的还是在于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各类作物上的害虫,在其生物学特性上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同一类类别的几种害虫也是存在着同异之点,害虫防治措施常是以害虫生物学特性作为依据的。因此在学习时,可以通过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害虫,进行比较分析,学会如何掌握害虫发生为害规律的特点,从中找出薄弱的环节,作为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和帮助记忆。4、植物保护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病、虫、草、鼠害发生为害规律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又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必须因地、因时制宜。因此,不仅要学好本书的内容,还必须通过课堂实验、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巩固和加深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对此应当认真对待。附:主要参考资料1中文: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2外文:Plantdisease.3网站:①②③④⑤⑥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本次课重点:植物保护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其中了解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发展动态为教学难点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启发学生联想常见的植物有害生物,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了解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简况。借助讲授法、提问式、Internet、课件、黑板图等丰富教学内容。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本次授课内容用2学时完成,下课前3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布置作业:谈谈植物保护的性质、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二次课(2学时)本次课讲授:昆虫在动物界中的地位及昆虫头部特征一、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昆虫在动物界中的地位及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昆虫纲的特征及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其他各纲的区别;掌握头部分区情况及头部主要感觉器官。二、职业技能教学点: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其他近缘纲的区别。三、教学设计:由常见昆虫引入昆虫概念—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四、教学手段:讲授法、提问式、黑板图等五、讲授的内容提要为害作物的有害动物绝大部分是昆虫,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昆虫中有不少种类为害植物,常给农、林、牧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害,成为对作物有害的昆虫称作害虫。如蝗虫、粘虫、蚜虫等。某些害虫,不仅食害农作物,同时能传播作物病害,使作物病害加速蔓延和扩展。但也有不少种类对人类有益,称为益虫。如家蚕、蜜蜂、白蜡虫等资源昆虫,已为人们广泛利用而造福人类。另有些种类以害虫为食料或寄生于害虫,对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害虫的天敌,在害虫防治上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一、昆虫的外部形态昆虫种类多,分布广,生活场所和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其外部形态也就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体态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昆虫成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体段。头部具有口器和一对触角,并有复眼两个,通常还有单眼3个。胸部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腹部末端着生外生殖器,有的还有一对尾须。(一)昆虫的头部及附器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头壳坚硬,多呈半球形,上面生有感觉器官触角、眼和取食器官口器。因此,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头壳表面有许多的沟和缝等,把头壳划分成若干区,即前面的额、两侧的颊、上面的头顶、下面的唇基和后面的后头等,后头有膜质的头颈与胸部相连接。昆虫头部的构造,有的发生特殊变化,如象鼻虫的头部是由额和唇基部分向前伸长作象鼻状,称为管状头。咀嚼式口器着生在管状头的末端,触角着生在管状头的中部。1、触角⑴触角的构造及类型昆虫中除少数种类外,都具有1对触角,着生于额的两侧。触角的基本构造是:柄节、梗节和鞭节三个部分。柄节是连在头部的第一节,通常粗而短,以膜质连接在触角窝的边缘上。第二节是梗节,一般比较细小。梗节以后各节通称鞭节,常分若干小节或亚节。鞭节的形状和分节的多少,随昆虫种类变化而异,因此,触角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常见的类型有刚毛状、线状或丝状、念珠状、锯齿状、栉齿状、双栉齿或羽毛状、具芒状、环毛状、棍棒状或球杆状、锤状、鳃叶状。同种昆虫的触角,还常因性别而异。例如小地老虎雌蛾的触角丝状,雄蛾却是羽毛状。很多蚊类、蛾类和甲虫雄虫的触角总比雌性发达。所以,触角还是鉴别昆虫性别的重要依据之一。⑵触角的功能和趋化性的关系触角是昆虫的重要感觉器官和嗅觉器,近距离凭着触觉作用,决定是否停留或取食,远距离靠嗅觉作用能闻到食源气味或异性个体分泌出的性外激素的气味,借此可找到所需的食物或配偶。例如二化螟凭借稻酮气味可找到水稻;许多蛾类、金龟子雌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在空气中挥发,同种雄虫的触角感受器官受到刺激后即产生感应,雄虫可在数里外飞来交尾。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功能。如雄蚊触角的梗节具有姜氏器,能听到雌蚊飞翔时发出的音波而找到雌蚊,雄芫青的触角在交尾时有抱握雌体的功能;魔蚊的触角有捕食小虫的能力等。2、眼眼是昆虫视觉器官,昆虫的眼有复眼和单眼两种。⑴复眼全变态昆虫成虫期和不全变态昆虫成、幼虫期都具有复眼。复眼由许多六角形小眼组成。一般小眼数越多,它的视力也越强。复眼是昆虫主要视觉器官,对于昆虫取食、觅偶、群集、避敌等起着重要作用。复眼对光的反应比较敏感。如对光的强度、波长、颜色等都有较强的分辨能力。⑵单眼有些昆虫的成虫,在1对复眼之间还生有1-3个单眼。单眼没有调节光度的能力,只能辨别光线强弱。近来有人认为单眼是一种激动性器官,可使飞行、降落、趋利避害等活动迅速实现。也有些昆虫没有单眼的。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本次课重点:1.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其他近缘纲的区别2.昆虫头部的分区3.附肢的概念4.昆虫触角的基本结构和类型及眼的特征其中掌握昆虫头部分区及使学生透彻理解附肢的概念为教学难点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启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蝴蝶、
本文标题:植物保护教案(昆虫基础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0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