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说课)
评委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必修2第3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关于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以及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是在前面学习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探究和学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深入和内化,同时也为后续的关于遗传信息的表达传递等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此外,本节内容以一些活动和实验为载体,逐步从遗传的物质基础过渡到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便于其在探究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相关的理论基础。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统一,而且很好地体现了高中生物教育与建构主义的的统一性。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我们面对的是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有关遗传物质粗略的知识,但对于遗传的物质基础等内容并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提供一些数据图表等资料,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进行探究和交流。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习者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的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非常熟练地说出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能够概述三个实验的大致过程从而较为清晰的阐述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而过程与技能方面,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感受生物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能感悟生命的复杂性,从而增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中生物教学指导意见,我把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很难直接观察,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展示,在相关知识迁移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因而我将这一内容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并辅以多媒体展示和提问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便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达成原有经验和新经验的双向建构。基于以上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我的教学过程的: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以复习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引发思考:染色体中的什么物质是遗传物质呢?进而进入本节课的新知探索环节。然后我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小资料部分,之后请同学说出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并简单归纳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其他同学做适当的补充和评价,从而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发展了其自身交流、表达等探究的基本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将其前科学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接着我将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较直观地证明DNA分子是遗传物质呢?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学生在自习观察之后,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为什么能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这期间,我将会在班里走动巡视,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之后进行班级交流讨论。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得出结果,实现对本节课第二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此外还有助于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接着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来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接着,我会请学生根据板书框架对本节课内容做简单的总结,之后我做适当的补充,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最后呈现一些尝试性练习,请学生回答并解释,第一类是以选择、填空为主的客观题,用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类是情景题,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类是开放题,学生利用其发散性思维,进行课外更为深入的探究和学习。至于情感目标,我将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日后表现来判定。在时间方面,我作如下安排:导入3分钟,组织教学活动30分钟,总结归纳和检测反馈4分钟,剩下4分钟用于生成性教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本文标题: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说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5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