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战略取向
1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战略取向孙立行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在系统回顾和总结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的基础上,从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产业结构以及金融开放结构的不同视角,剖析目前中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的融资结构失衡问题,指出解决融资结构性矛盾适应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下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着力点。然后,本文详细阐述了现行发展阶段,中国并不适宜发展直接金融主导的金融体系,而是应该结合本国的特殊国情,在以间接金融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引入以功能发挥为基础的“市场型间接融资”新模式,即以金融中介机构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通过开展金融创新业务,向全社会提供依托市场的专业化投融资服务的改革新理念。本文强调这一金融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金融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否并驾齐驱。最后,本文还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战略取向孙立行∗今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周年。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决定了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特殊作用。纵观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并没有一味地遵循国外成熟经济体的改革模式,而是在借鉴国外改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采取了建立健全独立的财政金融体系和实施金融机构的企业化改造两步走的渐进式模式。虽然,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它基本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事实证明,我国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既保证了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改革目标。不过,我们必须看到,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金融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已开始日益凸显,阻碍着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亟待我们进一步解决。因此,回顾过去30年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历程,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的战略取向,对于下一阶段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回顾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3)、发展阶段(1984-1993)、加速阶段(1994-1997)、调整阶段(1998-2001)和改革的新纪元(2002-至今)。1纵观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道路,不难发现每个阶段的金融体制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在推进向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换句话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而金融体制改革的实施反过来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过三十年的金融本研究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6BJB021)资助。∗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电子邮箱:sunlixing@sass.org.cn1附表系统总结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各个阶段的背景、主要改革措施及其金融发展的标志性事件。3体制改革,我国不仅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了现代金融基础(图1),而且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融资结构的多样化以及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制的专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金融机构方面,从改革前集监管者与经营者于一身的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独统的局面,发展为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工行、中行、建行、农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券商、保险、基金、信托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租赁、汽车等金融公司、小额信贷公司为代表的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内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在金融市场方面,从改革前基本空白的金融市场发展成由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等组成的较完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在金融产品方面,从改革前单一的储蓄产品演变为日趋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不仅出现了包括储蓄、股票、债券、基金和保险等多种投资理财金融产品,而且还产生了以利率、货币、债券、商品及贷款等为基础资产或标的物的金融衍生产品。在融资结构方面,从改革前依赖计划主导的财政融资手段拓展为除依靠内部利润留存资金以外,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和以基于IPO上市的股权融资及基于企业债、公司债发行的债权融资构成的直接融资为辅的多种融资渠道。另外,近年来FDI及境外资金、民间信贷也逐渐成为了企业融资的又一渠道。在金融调控体系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从改革前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大一统”的金融机构转变为专门行使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伴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和金融产品的日趋多样化,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逐渐由过去的贷款规模直接控制为主转变为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为主,一套完整的金融间接调控机制已基本确立。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属下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在金融监管体制方面,从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大一统”的金融体制,4到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格局的形成。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不仅使金融监管更加专业化,而且避免了过去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在同一平台上存在的角色冲突的问题。它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并在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起到了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的作用。总之,经过三十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金融业在发挥投融资功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78年银行存款只有1100多亿,到2007年底,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达到77.39万亿元;2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0%左右跃升至2007年的3.4倍。3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盈利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07年底,中国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跻身全球前四大银行行列,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凭借340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二,中国银行排在汇丰银行之后位列第四。4不仅如此,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反过来对外开放又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体制改革。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逐步向前推进的。我国金融业从闭关自守到2006年12月11日正式对外资全面开放,正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水到渠成”之举。改革开放的双轮驱动推动了我国金融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增强了国内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我国迈向“金融大国”奠定了基础。虽然,迄今为止,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金融体制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这集中反映在一方面我国金融资产规模在迅速积累,但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内部效率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衡量金融体制改革成就并不只是规模的扩张,而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改善。只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才能有效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在结构布局、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固有的问题,阻碍了其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发挥,从而难以适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需要。2资料来源:2008中国金融稳定报告。3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级博士李德先生在200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的讲话。4资料来源:世界著名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发布的《世界银行实力研究报告》。图1中国金融体制框架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融资结构金融调控体系金融监管体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国有控股股份制民营、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城市、农村合作社中介机构、金融公司非正规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储蓄、证券QDII产品债券衍生品货币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内源融资外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银行贷款FDI、外资民间信贷中国人民银外管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商品期货二、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取向一国的金融体系的形成、发展变化是由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产业和市场发展状况以及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等众多影响因素约束下形成的一种结果。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发展历程不同,其形成的金融体系也不同。在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和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和作用不同。就我国的金融体系而言,银行主导型特征十分显著,银行体系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难发现这一体系的形成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适应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投入大量资本,间接融资不仅能够很好地吸引社会储蓄资金,而且可以利用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更大程度地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因此,我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贡献功不可没。当前,我国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新阶段所出现的矛盾和挑战,在已有的发展方式空间内,是难以包容和应对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改革仍然明显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金融体系结构的滞后发展和不合理性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性,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优化金融结构,最大程度地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取向。其中,解决融资结构性矛盾应是下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着力点。1.融资结构的现状融资结构综合反映了整个社会资金配置的状况,是金融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融资结构下融资功能和效率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一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融资结构是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产业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其他金融结构的综合反映,融资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其他金融结构的优化调整息息相关,融资结构的优化进程必然受制于其他金融结构的优化进程。因此,从下面7不同视角的金融结构特征分析中就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融资结构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结构性失衡和固有的缺陷。第一,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在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中,银行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总量的63%,股票资产占31%,而债券资产仅占6%,其中公司债只占1%(图2)。这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企业融资绝大部分是通过银行体系而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而且,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公司债的发行更是处在起步阶段,债券融资还远没有成为我国企业的融资手段之一。5而发达国家美国和英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呈现出直接融资成为两国企业外部资金主要来源的特征。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资产比重高达82%,其中,发行公司债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手段,股票融资为其次,但其融资功能也远大于银行体系的信贷融资。但同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却表现出与我国相似的金融资产结构,即银行体系一直占据着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不过,其债券资产的比重超过了股票资产,而且资本市场的金融资产比重也已超过了银行体系。韩国虽然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目前的金融资产结构形式与美英发达国家大同小异。银行资产只占整个金融资产总量的25%。可见,韩国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显著,直接融资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13422383213692525512318186318382925020406080100120中国美国日本英国韩国银行资产国债公司债券资产股票资产图2金融资产结构国际对照表资料来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证监会,2008年2月。5公司债市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国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也为大多数企业特别是资信好的大企业提供了相比银行信贷成本更低的债务融资渠道,继而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获得银行信贷的可能性。制约目前中国公司债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发行方式和发行利率非市场化,审批程序的繁琐,缺乏独立可信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市场运作效率和监管效率低下等。8第二,金融市场结构
本文标题: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战略取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