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八项对策
中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八项对策张燕生摘要: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环境,既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不稳定性风险高发的矛盾凸现期。在这个环境和阶段要继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就必须寻找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能够对冲开放风险的发展新路子。也就是通过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建立国内资产与国外资产、实体资产与虚拟资产、上游资产与下游资产之间资产组合多样化的新结构,真正从战略上统筹协调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多元化发展和对冲风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衡发展。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一是外部冲击的影响。问题突出表现为传统出口产品,如玩具、家具、圣诞等节日礼品、服装等,企业反映欧美等地订单减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欧美的传统优质客户也开始采取延长付款期;低价订单开始流向越南、老挝等地;欧美客户违约率显著上升;欧美商业银行资金紧缩,从外部导致企业资金骤然紧张。二是成本上升正合国内政策。如环保、节能降耗、劳保、出口退税、利率调整等宏观调控政策,中小企业感到一时难以消化。三是人民币快速升值。2、美国金融危机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一是流入中国的FDI增速减缓,2001年46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747.68亿美元(非金融类)。但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比重持续下降,来自维尔京群岛、香港等自由港的比重持续上升;流入制造业的FDI比重持续下降,流入房地产、金融等服务业的FDI呈上升趋势。二是美国全球撤资自2008年7、8月份表现出来,造成韩国、菲律宾、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家信用发生问题。三是2008年1至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952家,同比下降27.5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64.18亿美元,同比增长26.29%。11月份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16家,同比下降38.3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22亿美元,同比下降36.52%。2009年1至2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6.5%。3、美国金融危机对海外投资的影响2002年至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均增速达到56%。到2007年底,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67.2亿美元,非金融类1011.9亿美元,名列前六位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有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初步统计,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占比78%;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115亿美元。二、中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对策1、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是2009年的工作重点2009年要保增长,核心是改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扩大政府投资,2009至2010年国家投资1.18万亿,带动社会和地方投资4万亿。二是结构性减税5000亿,给企业让利,包括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调整、燃油税改革,以及下一步个人所得税、营业税改革等。三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M2增速17%。四是补贴消费,如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电脑下乡,一共补贴400亿元。五是“万村千乡”计划,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六是增加就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农村脱贫200万人以上。七是2009年的CPI控制在4%左右,同时调整能源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八是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2、积极扩大城乡最终消费需求一是从拓展深化最终消费需求的源头入手,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出台6项有关促进家电下乡和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措施。二是加快建立并完善支撑城乡信用消费增长的社会征信体系、相关法律体系及多层次个人消费信贷体系,培育并规范社会消费理念、信用文化和道德行为,逐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健康的、以信用为基础的城乡消费增长机制,促进消费结构深化和消费类型多样性,引导国内投资和供给结构转换升级。三是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商业保障、个人和集体合作保障等多层次保障体系的统筹协调发展,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城乡居民解除后顾之忧和实现安居乐业提供重要支撑。四是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在实践中形成并完善有法可依、规制合理、信息透明、程序公开的消费市场管理体系,从制度和程序上确保食品药品安全。3、积极扩大国内投资2008年第4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其安排原则:一是加快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二是在已经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中,选择符合投资方向的工程;三是安排“十一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中已经确定的项目。未来4万亿投资中,需要中央投资11800亿。安居工程4000亿(中、西部分别补贴300、400元/平米);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5000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1500亿;生态环境投资21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3700亿;灾后恢复重建,重灾区1万亿。据测算,这4万亿元投资每年拉动增长约1个点。明后两年增发中央长期建设国债,构成中央1.18万亿投资的主体资金。2009年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发行国债2000亿并打入地方预算。同时已发行企业债券1300亿,待发行还有近1000亿。4、实施十大支柱产业的振兴规划实施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十大支柱产业振兴规划。2007年,这十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占GDP的比重1/3以上;从财政贡献看,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等十大行业一直都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关键是推进市场基础上的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5、统筹协调扩大国内需求与稳定外部需求力求从体制上解决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与时剧增的问题;从外需依赖转向扩大内需并稳定外需的战略性转移;建立出口协调机制;扩大国内需求必然拉动进口增长,特别是带动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能源资源、商品服务的进口增长;加快贸易方式、贸易结构、贸易质量、贸易组织方式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6、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点应主要放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按照国际通用标准界定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术产业。目前这类产业在中国数量非常有限,如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产业,跟上并在追赶进程中寻求缩小差距。二是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已不再是高技术产业了,但仍是内地目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水平。三是具有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现阶段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应优先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当自主创新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以后,再把重点向世界科技创新前沿推进,渐进式地缩小与世界先进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真正解决自主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创新激励、经验积累、核心能力、国际发展的合作机制。7、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缓慢,除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以外,还与中国为制造业提供中间增值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专业服务等行业竞争力弱有直接关系。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很多产品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生产性服务发展严重滞后,我们只能依靠“汗水经济”获取有限的附加值和利润。8、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是重要议题,各国的态度很不同。如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1990年至少减少20%,若其他发达国家也承诺,则减排30%。德国提出,如欧盟承诺减排30%,它将减排40%。而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将在2025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零增长。可见美欧减排的立场差距之大。同样,巴西承诺将用可测量、可证实、可审核的方式实现减排。而印度则承诺人均排放在任何阶段都不超过同期发达国家的水平。印度和巴西的减排立场也很不走同。中国政府为此提出了节能优先和环境优先战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能效与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在危机中推进国际化和市场化的策略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表象看,是由于美国为摆脱2001年信息技术泡沫破灭所带来的经济衰退,采取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又通过缺少有效监管的金融创新,制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金融和地产泡沫。但从中也揭示出当前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一个制度性根源,即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缺失、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无序、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的无效,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矛盾的不断累积和最终爆发。虽然国际社会目前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力图寻找改革出路和解决方案,但实践中举步维艰。这就决定了全球系统性风险以不平衡和危机方式周期性表现出来的内在必然性,中国企业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现实。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环境,既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不稳定性风险高发的矛盾凸现期。在这个环境和阶段要继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就必须寻找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能够对冲开放风险的发展新路子。也就是通过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建立国内资产与国外资产、实体资产与虚拟资产、上游资产与下游资产之间资产组合多样化的新结构,真正从战略上统筹协调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多元化发展和对冲风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衡发展。这也许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这是中国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本文标题:中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八项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