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安宁市实验学校鲁云存1第五单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课题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倒幕前日本封建统治阶级;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内容、性质、评价。能力目标通过对明治维新背景、内容、性质和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情感价值目标①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西方列强的入侵,造成幕府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②由于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③通过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的学习,教育学生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难点对明治维新的评价。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学习方法阅读、观察、思考、归纳、讨论法。教具准备挂图、课本插图、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活动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大约2分钟)1.复习提问:日本是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标志是什么?12世纪末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2.导入新课:大化改新后,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此后,幕府统治日本长达600多年,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统治为什么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进行了哪些改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二、学习与探究新课(一)幕府的封建统治(大约8分钟)思考:倒幕前日本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引导分析1.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什么幕府统治之下?(德川幕府)仍是一个什么的国家?(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哪些人(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却掌握在谁?(将军)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商人、高利贷者、新兴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对幕府统治不满,要求改变现状。3.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二)武装倒幕(大约6分钟)1.倒幕派的形成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武士、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等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组成了倒幕派,积极开展武装推翻幕府的活动。2.幕府统治被推翻1867年,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以他的名义对幕府宣战,1868年,倒幕《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安宁市实验学校鲁云存2军队在哪两次战役中取得胜利(伏见、鸟羽战役),一举推翻了幕府统治。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三)明治维新(大约10分钟)提问:①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性质是什么?②明治维新有哪些内容?③如何评价明治维新?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分析强调:1.时间:1868年。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改革内容: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军事方面——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教育习俗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4.如何评价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这次改革不彻底,因为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阶级的代表—武士集团手中,必然与封建势力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为了赶超列强,日本实行军国主义,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通过讨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讨论: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学生讨论,并发表个人见解,提高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5.明治维新的影响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保留了大量的军事封建残余。这些负面问题导致日本成为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6.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调动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讨论日本明治维新最终成功的原因。此项讨论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明治维新的理解,并为以后学习对比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做好铺垫。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改革前资本主义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有社会基础;倒幕运动为改革扫清障碍;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实行全面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较之同时期的中国洋务运动或19世纪末的中国的戊戌变法)等。(四)拓展(大约6分钟)A.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有哪些相同点?《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安宁市实验学校鲁云存31.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俄:农奴制日:幕府统治)2.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4.作用: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局限性: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日本历史上两次向外学习的范例项目第一次第二次名称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时间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主持者孝德天皇明治天皇学习国中国欧美作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C.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思考角度:国内国际环境,国内的阻力,领导力量,参加者。)1.国内背景____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2.国际环境___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3.领导者____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4.参加者___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5.变法阻力____幕府将军对日本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在幕府封建营垒中,一些藩王和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后来成为倒幕的政治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大。三、小结(大约2分钟)本课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在面临内忧外患情况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明治维新是倒幕派利用广大人民的力量,打败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实现的,因此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戊戌变法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不触动清朝反动《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安宁市实验学校鲁云存4统治的前提下,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来推行,因而失败了。四、课堂练习(大约5分钟)完成相关练习;整理笔记。五、作业布置(大约1分钟)复习板书设计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1.原因:内因:幕府的专制统治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外因:美国等国的入侵。2.前提: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统治。3.时间:1868年起(人物:明治天皇)4.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同俄国)5.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统治,变法图强、富国强兵。6.措施: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②经济上: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经济上的措施最能体现明治维新的性质。)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警察制度。④文化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4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