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终极版本)(精选)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仅供参考)(2009级硕士生)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1.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发展阶段。三次历史性飞跃的时间、内容和主要标志。1.社会主义发展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答:第一次,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主要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第二次,20世纪初叶,列宁促进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20世纪末叶,邓小平推动了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新时期。2.为什么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答:“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两大发现”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一般规律的高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则从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自身,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两大发现”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和任务。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的任务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社会经济过程,从中找出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科学的证明。它表明:(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2)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者。(3)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两大发现”科学地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从根本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的现实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明。(可分解为小题)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探索道路。前进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说明:第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大趋势。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曲折性:社会主义发展之所以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既由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更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所决定。(1)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有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也不能例外。(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以往的社会更替更艰巨复杂,要经历一个更加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①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社会革命。2②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工程。(3)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使得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花费更长的时间。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比较困难: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情况。二是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三是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建设任务。由上可见,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本身的性质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来看,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说明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但主要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最终结束“现代生产力对抗现代生产关系”的历史,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重点)★★★★★★★★★★★同时注意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历史过程;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又不要忽视“两个决不会”。(why?)★★★★★★★★★★★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更替,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正是这一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2)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历史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因此,尽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与社会主义对应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出现之前,资本主义决不会彻底走向灭亡,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也决不会出现。总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我们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又不能忽视两个“决不会。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2.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重点掌握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和特点。如何理解江泽民同志说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3工人阶级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阶级;其他所有阶级都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转向保守。在当代社会,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素质在日益提高。3.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着重说明:①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解放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社会革命;②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包括暴力和非暴力的形式,究竟采取何种形式,必须依时代和国情特点而定;③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改造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着重说明:①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解放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社会革命;②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包括暴力和非暴力的形式,究竟采取何种形式,必须依时代和国情特点而定;③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改造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答:(1)根据物史观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的灭亡,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才能实现。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会利用手中的社会资产和国家政权等来防范和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无产阶级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权,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实现自身解放。(2)。无产阶级进行社会变革的方式、方法、道路应当根据各国的国情。各国的国情特点不一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暴力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究竟采取何种形式,必须依时代和国情特点而定(重点)★★★★★★★★★★★如何理解(3)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个过渡阶段,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过程中会遇见反抗,就需要无产阶级的专政职能,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了全社会的公有制,就消灭了阶级,进入无阶级状态。这是从无产阶级专政任务和职能来看,在实践中不是越来越强化无产阶级专政,而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专政弱化,而民主起主导位置。4.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论述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重点掌握这一句话就可以了)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4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们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⑶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重点掌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和应具备的条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跨越“卡夫丁峡谷”包含二层含义:一是落后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二是落后国家在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在事先得到正常引导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它包括时代背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就时代背景而言,是指“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就内部条件而言,是指落后国家本身具备有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就外部条件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配合和支持。⑷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较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第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为较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使得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可能。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不仅削弱了帝国主义本身,而且造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有利形势。列宁认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不仅削弱了帝国主义阵线的力量,而且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列宁认为,一般说来,革命形势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统治阶级已经不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二是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异乎寻常的加剧,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三是广大群众,包括最落后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卷入了政治运动。第三,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最
本文标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终极版本)(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6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