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王子祺-牛津游学有感
牛津游学有感王子祺今年暑假的八月是不平常的一个月,带着欣喜,惊讶,兴奋,激动等多种复杂的心情,人生第一次踏出国门,来到了英格兰。而且在这一个月中学习生活的地方是西方世界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一所大学。牛津是位处伦敦西部的交通要道,得名于古代牛群涉水之津(Oxford),12世纪英王和法王闹矛盾,把自己国家的学者从世界第一早的大学——巴黎大学召回,在牛津成立了这所英国最早也是世界第二所的大学。这次在牛津的一个月,组织方秉承了课堂与体验两不误的原则:工作日的上午半天是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下午则会组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例如博物馆的参观和牛津特有的传统——撑船等等,每天晚上会开展一些有意思的交流活动或者是各个专业的科普类讲座,像什么关于法律的讨论如何量刑才公平和关于文学的探究莎士比亚等等。周六日还附赠去外地郊游的机会,例如剑桥或伦敦。这令我感觉不虚此行,不光学习到了丰富的异于国内的物理,还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在这一个月内,我收获了很多也感触很深。课堂教学我们的课程虽然只有短短四周,不过也还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在国内早早的就要求我们选好专业,作为物理系的学生,我们自然选的是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本来初看这种专业分配,总让人觉得涵盖面太广,可能只是很泛泛的蜻蜓点水,讲点物理,讲点化学,再来点生物什么的,来个为期四周的科普大杂烩。不免在临行前内心还有些焦虑。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是此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在英文中的概念可以认为是和大物理相等价的,四周中的课程涉猎了宇宙学(Cosmology),数值分析(NumericalAnalysis),对称性与理论物理(Symmetry&TheoreticalPhysics),图像处理(PictureProcessing)和表面计算(SurfaceComputing)。其中如果非要说的话,只有图像处理处于和物理学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但硬要较真却还是能扯上点关系的状态。其他种种若干的课程开设总觉得就像是特意为自己准备的,特意来迎合自己的胃口一般。第一天拿到课表总觉得像做梦一般。英国式的课堂并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式课堂,可能与我们伯苓班的课堂相仿但又有所差别。相仿是仿于师,而相差还是差在生。第一次接触到真正西方的课堂,才体会到平日里班里老师一直努力引导的教学方向。首先是课堂的总体氛围,可能由于老师和我们年龄上并非爷孙辈儿或父子辈儿,也可能是暑期学校办学时临时找的教室并不正式,总之初次见面师生之间就能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再者是老师随时都欢迎任何形式插入的问题,课程总是在一种非正式的气氛中进行。但非正式并不等同于懈怠,整个课程中都能清晰感觉到的一点就是每个老师都在有态度的讲课,而并非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其本都是老师自己临时编写的讲义。师但并非专师,并不是所有会讲课的人都称之谓师,西方课堂中的师者都是以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工作者来担任的,看着教材讲自己所做的工作,真是想没有态度都难。对教材有褒有贬,对知识有自己的感想,融合了自身工作经验的课程传授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它教给学生的更多地是质疑精神,科学精神和对相关专业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在课下的讨论中,老师扮演的角色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者,帮你一起想办法解决你遇到的困难。并且十分乐意承认Idon’tknow,引导你自己先想想办法,下次有机会再一起讨论。使整个过程对沉浸在一种自由而又不懈怠的气氛中。但在中国,由于种种的从小学到高中所来的师生等级观念,我们作为学生已经失去了与老师平等的地位,我们更习惯于去接受一个权威,参考一个标准,变得失去了自我。这在日常谈话中就能得以体现,虽然进入大学之后情况有所改观,我们在试图去反驳一些观点,质疑一些权威的观点。但此时此刻我们的后台通常是某个我们认为更具权威性的观点,甚至有时候会把教科书上如何如何写的,某某老师如何如何说的拿出来作为终结争论的“大杀器”。可以说有些时候是在社会观念的灌输下,我们已经无意间将自己扔到了“权威”之下,远远地去瞻仰和膜拜。我对于西方课堂上对师生平等的这种惊异最多的是来自于一件小事,在课后和老师单独讨论到很晚时,我随手将我们”涂鸦”过后的黑板擦干净,老师却对我说了句Thanks。在中国学生的观点里,老师为学生尽心尽力(大多是义务的),学生理当尊师重教,尽可能的去体贴老师。但在西方的观点里,老师是一个职业,他们教育学生并收取等额的报酬,仅此而已。他们不需要别人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中国式课堂,老师并不只是一种职业,师与生是一种职业之上,亲人之下的关系。而对于西方,师与生只是平等的卖家和买家的关系,当然也容易附加上一层朋友关系,但这并不属于师生关系的范畴。对此的两种文化间师生关系中的差异,我不想也没有能力做褒贬评论。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也许对于自然科学后者这种平等的契约关系是更加有利的吧。课外体验不来牛津,你可能不会理解牛津大学为什么叫做‘UniversityofOxford’而不叫‘OxfordUniversity’什么的。在牛津这所英语世界最早的大学真正体现了大学的理念,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可谓是牛津大学在牛津镇,牛津镇在牛津大学。英国大学的行政体系一般分为两套。一套以学院为单位(College),39个学院形成的联盟组成了牛津大学,每个学院享有高度的自我管理权。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住宿和餐饮都在各自学院提供。根据学院的经济状况,每个学院的学费和所提供的服务也天差地别。实力稳健的老牌学院,例如商学院就能为学生提供相对土豪的生活环境,我们暑期学校所在的Oriel学院就属于相对中等的生活服务,当然作为暑期学校的成员,本身就是对方学校的重要经济来源,狠宰是肯定没商量的,我们交的学费和住宿费也就不能在正常纳入正常统计的范围。另一套以系为单位(Department),各个专业的部门倒像是国内高校里的学院系了,每个部门只关心两件事,全部学生的大课和自己部门的科研。总体上看就是集教学科研的一个行政结构。这样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分开管理的行政体系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专业并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生活不会因为专业的选择而乏味。同一个学院中并不只是兴趣相近,能力相似的人,而是一种多姿多彩,大家共同交流的状态。说道牛津大学,不得不提一下一项著名的“运动“——撑船(Punting),在环牛津过半的浅河之上,只用一根木棍,到底能将船驶向何方?这是一项非常锻炼人们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团体合作项目,船尾的撑篙人和船头的摆舵人再加上船身上人的重心位置,少一样的配合,船都不可能沿着预定的轨迹行驶。繁重的课业中,某天午后,在美丽的岸边风景中撑船行过,一定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振奋人心的活动~在牛津给漫步总给我一种高维度漫步的感觉,仿佛我游走的不只是三维的空间还在历史的时间轴上漫步。从巴洛克建筑到哥特式建筑,从奢华主义到简约主义,各种类型的建筑错落而生,尽显这这座城市的丰富过去。给我感触最深的是Oriel学院变牛津主路HighSt上某车站旁的广告牌。上面有一幅该街道50年前的照片,对比泛黄的黑白照和侧目望去的现实景象,我能发现的唯一不同点就是街边的合抱之木在50年前还只有人臂粗细。而大相径庭的是街上的交通工具与人们的衣着。我想这正是体现了英国思想模式的根本,传承和革新。经历了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的国度却依然保有君主制,20世纪发展如此之快的英国,街边的建筑居然需要和50年前找不同。在我看来可能一时理解不了,因为我们在中国的历史课上已经知道了太多太多近代的屈辱与无奈。期间形成的中国思维力求革新,不需传承。我们需要一场文革来和过往的历史划清界限,我们急需证明自己站起来了。但英国式模式的思想却能将传承与革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英国既能代表最先进,又能代表最古老。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另一种模式呢?对于一个理科生,我不想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我想试图问自己,在做事的方式上,我是否能做到兼顾传承与革新呢?初来英国,最让中国人不习惯的,可能是英国的“夜生活”,在国人看来,英国式夜生活其实算是没有夜生活。除了麦当劳这样全天候营业的餐厅和某些良心超市开到晚上11点。其他的消费场所基本上过了晚上7点就关门,傍晚去逛街,估计也只能真的去压马路了。不同于中国人习惯的热闹喧嚣的夜生活,英国人的夜生活是与好友在酒吧或是与家人在客厅度过的。傍晚对于英国人来说是宝贵的放松时间,他们不愿因放弃这安逸的时光去做一些需要操心的事儿。不过凡事都得两面说,安逸的生活态度虽好,但太安逸了总是会出事的。在牛津的最后一个礼拜,我们试图联系何扬辉老师参观一下牛津的科研。比较遗憾的是何老师这段时间刚好都在南开。所以我们之后联系到了何老师在牛津的一个学生,也算是我们的学长。他主要在牛津负责一个基于氙的暗物质直接探测装置的理论设计。由于去英国之前刚在物理所实习过,对高大宽敞的实验室记忆犹新。初进牛津师兄的实验室差点把我吓到。说好点是布局紧凑,空间合理利用。直接说就是地方太小,仪器都摆不下,颇有我三教装修后五教各个实验室的窘境。师兄也坦言在欧洲的科研经费有限,资源也不多。我个人感觉这和欧洲人整体安逸闲适的生活态度不无关系。看来人懒,还是会没饭吃的。感想的最后,总是要提到一些“阴暗面“一个地方不可能所有角落都处在光明之中,有光的地方机会有阴影。第一个是纠正了自己长期的一个误解,中国式过马路并非中国人独创的。在英国,在牛津看到了各种不等绿灯,人多就过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描述的是全世界人民的通病,一种从众行为的必然。只是因为中国的人口繁多和交通拥堵等原因,让这个现象更加普遍,带来的影响也更多。第二是发现英国城市的街道也并没有想象的干净,作为一个大学,牛津的地面上经常能看到许多口香糖被清理过留下的黑斑。我想这也许是因为牛津在作为大学的同时也作为旅游胜地的原因吧。第三是发现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并非绝对的完善,经常在晚上11点多去超市买食儿的时候碰到路边衣衫褴褛席地而睡并瑟瑟发抖的流浪汉。在英国的时间长达一个月,期间见闻也是各种各样,内心仍有许多未成形的思绪与感想,这里只是先整理出一部分。
本文标题:王子祺-牛津游学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2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