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一章伦理思想发展简史
第一章伦理思想发展简史教学时间安排:1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概况,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认识重要思想家的伦理思想,掌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认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是伦理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思想家的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特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是伦理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一节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一、西方伦理思想的几个阶段:(一)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的伦理思想(前8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时期社会基本矛盾是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伦理思想的中心是如何成为一个肉体和心灵和谐统一的完善的人,智慧、公正、勇敢和节制是四个主要德目。在古希腊繁荣时期,伦理思想和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到了希腊危机时期和罗马时期,伦理思想完全与社会政治生活相脱离,转向追求个人内心的道德完善。1、赫拉克利特的伦理思想(约前540~前480):古希腊卓越的唯物主义者和辩证论者,认为火是世界本源,万物皆流,万物皆变,应从对立面的斗争中去考察世界。伦理思想主要在保存下来的殘篇中。主要伦理思想是:(1)关于幸福: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追求幸福、避免痛苦是人的感觉的结果。但是他特别强调灵魂的高尚,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特别强调精神的快乐。(2)关于正义:正义就是认识逻各斯。逻各斯是他对宇宙的本质和规律的称呼。(3)关于相对性:第一次把朴素辩证法引起了伦理学的范畴,认为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2、普罗塔戈拉的伦理思想(前481~约前411):普罗塔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认为有欲望和追求私利的个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也是判断道德善恶的标准。这是古代世界第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命题,是一种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观点。(2)德行可学可教。他非常强调政治制度等环境对人的道德的决定性作用。只有民主制度才是最合乎道德的制度,只有民主制度这种社会环境才能使人变得有道德。从道德上为民主制寻找了理论根据。3、德谟克里特(前460~前370)马克思说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关于幸福:继承和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幸福论。认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幸福高于物质生活幸福。他并不否认物质生活享受,不排斥肉体感官的快乐,“生活而无宴饮,就好象长途跋涉而无旅店一样,”感官的快乐应该满足。但感官的快乐只是粗糙原子剧烈运动的结果,因而是暂时的,如果过度,还会带来痛苦。而构成精神幸福的精致原子的柔和运动,才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宁静、持久的幸福。可见,他更重视精神上的愉快和宁静。人要追求幸福,就必须对享乐有所“节制”和“适度”。“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2)关于善。“对善的无知,是犯错误的原因。”一个人要有道德的行为,就必须了解善。善是行为的准则,是当然的道德要求。所谓“行善”,就是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尊重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就是德性或正义。他强调要从利益上,特别是公共利益上看待善,认为国家的利益应放在超乎一切的地位上才是有德。当然,他所说的“公共”、“国家”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和统治秩序,所说的“利益”也只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他强调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服从国家利益,对于抵制奴隶主贵族只顾享乐的衰败德风有一定积极意义。(3)关于义务。德谟克里特在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把义务概念纳入伦理思想体系,全面考察了义务概念的各个方面,把义务与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联系起来。他认为,义务就是按公正的原则去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4、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前468~前400),述而不作。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美德即知识”。柏拉图(前427~前347)是贵族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拥护贵族制,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代表作:《理想国》。其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1)关于道德的来源:反对智者观点,发展了苏格拉底绝对善本体的思想,认为道德来源于一种客观精神的“善本体”。善本体作为理念,是具体事物善的本原,它不仅是道德和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也是万物的本原。善的本体的理念高于一切真理和知识,是道德的基础。(2)关于四德:他对希腊传统的“四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作了系统的归纳和论证。他在理想国里把人分成三种,三种人是神用不同的质料所造,有不同的本性,承担不同的职能,要求不同的品德。质料本性品德统治者金子理性智慧统治者的辅助者银子意志勇敢农民和工艺人铜、铁情欲节制“正义”就是“做你自己的事,不要干涉别人的事。”可见,柏拉图的四德说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等级制。5、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其伦理思想的代表作,《政治学》也是一部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他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最高成就,是他以前的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1)关于幸福和至善。幸福和至善是其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他认为,人生追求的目的是至善,至善就是幸福,一方面,他认为,幸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另一方面,他又是理性主义者,认为人之不同于动物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幸福要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三个条件都是必要的,但在三个条件中,他特别强调德行。(2)提出“中道”原则。所谓中道,就是人在处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时要适度,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度。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初步揭示了道德范畴超过一定量的限度会引起质变,善会变成恶,他说,“过度与不及,均足以败坏德行。”只有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才是唯一正确的道德原则。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并不是不偏不倚的折衷主义,他的中道是一种相对的中道,是“因人而异的适度要求或状态”。(3)道德的起源:他不同意道德天赋观,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完善起来,而且只有良好的政治制度才能使人的道德完善起来,同时,他认为社会政治生活也要靠道德调节人和国家以及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主要靠公正和友爱两个道德规范来解决,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能克制自己不要过分,这样社会就能和谐,矛盾就能缓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在古希腊及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总结概括了古希腊各派伦理思想的成果,第一个把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而且开始把辩证法引进伦理学,在伦理思想发展上有巨大功绩。但是,亚里士多德想用他的道德改革方案来挽救社会危机,却无济于事,因为希腊城邦奴隶制由于自身内部矛盾,崩溃的命运已不可挽回了。(二)中世纪封建时期的伦理思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伦理思想的斗争主要围绕知识和信仰、自由意志论与神学预定论、人道主义与神道主义等问题展开。基督教道德占统治地位,其核心是神道主义和禁欲主义,信仰、仁爱和希望基督教道德的三主德。中世纪伦理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时期(五至十一世纪):接受和移植了罗马帝国末期的基督教伦理思想和奥古斯丁的教父伦理思想,成为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伦理学。封建制度发达时期(十一至十四世纪):出现了阿柏拉尔和安瑟伦的关于自由意志和救赎论的争论,邓斯·司各脱和托马斯·阿奎那关于自由意志和预定论的争论。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封建制度衰亡时期(十四至十六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孕育发展起来,市民阶级(后来发展为资产阶级)强大起来。在伦理思想领域,人道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以人道主义反对神道主义,批判封建制度,从道德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这一时期,德国和法国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在宗教外衣下,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新道德观。1、《圣经》中的伦理思想:《圣经》中宣扬的基督教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有:爱,勿抗恶,禁欲主义和信仰。奥古斯丁把《圣经》中的基督教道德原则系统化和理论化,概括为信仰、仁爱、希望三主德,成为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的基本规范。总之,基督教用来世的幸福补偿现世的苦难,为封建君王和教会的统治服务,同时,也是对苦难群众的一种精神安慰。2、托马斯·阿奎那:与奥古斯丁并称为神学大师。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他通过阉割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伦理学中的合理因素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经院哲学体系和神学伦理思想体系。认为道德分为两种,一是尘世的德性,一是神学的德性。尘世的德性是人在理性支配下,多次重复行为而形成的一种习惯,在尘世德性范围内,人有作恶或从善的选择能力,是有自由意志的。他又认为,人有灵魂,分有神性,因而人有可能具有神学的德性,但这种德性以上帝为对象,包括信仰、仁爱和希望,这些德性,只有靠上帝的指引和恩赐,使人的理智和意志活动指向超自然的目的,才能获得。神学的德性使人与上帝无限接近而达到超自然的至善,这是人的道德生活的根本目的。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思想是更为精致、更有欺骗性的禁欲主义,它虽然承认人有尘世的德性和幸福,有一定的选择作恶或从善的自由,但这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神学的德性和来世的幸福,为此就要靠上帝来拯救,具体来说就要靠教会来指导。3、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伦理思想:14~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在伦理思想领域,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集中反对神学道德观,以享乐主义反对封建的禁欲主义,以人道主义反对神道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统治,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资产阶级新道德观提倡人性至上、个人至上、理性至上。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是新道德观的基础和核心。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但丁、薄伽丘、皮科、布鲁诺,芬兰的爱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蒙台涅,英国的莎士比亚等人。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者的总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三)近代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近代西方伦理思想派别基本上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英、法两国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以英国的霍布斯、边沁、约翰·穆勒和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为代表,他们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人性都是利己的。直接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另一派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伦理思想,以康德和黑格尔为等人为代表,把人的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看作人的本质,并以此说明道德的来源和本质,以抽象思辨的形式,间接曲折地表达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1、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者,伦理学著作:《论精神》、《论人》(1)关于道德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性。人的本性是自爱。他从感觉主义原则出发,论证自爱是人的本性,是永恒的,普遍的。利已不仅符合道德,而且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同时,他还批判了天赋道德观和宗教道德观。认为道德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道德是后天环境的产物。(2)关于道德判断标准: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认为道德判断标准是利益。利益决定道德观念,决定对行为的道德评价。“无论在道德问题或认识问题上,都只是利益宰制着我们的一切判断。”他认为,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道德的。但是,人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所以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妨碍他人的利益,从而使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他强调,真正的美德是“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很紧密地联系起来。”但他又说,就象河水不会倒流一样,“人们也不会朝着自己的利益这股急流逆水前进。”2、边沁、穆勒(又译密尔)耶利米·边沁(1748~1832)和约翰·穆勒(1806~1873)是英国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占统治地位的伦理学派功利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边沁的伦理学著作《道德与立法的原则》,穆勒的伦理学著作有《功利主义》。(1)功利原则:道德上的善恶要根据行为对人造成快乐还是痛苦的效用来定,边沁把这种原则称为功利原则,他说:“功利原则指的就是: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看该行为增进或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2)关于“至善”。他们提出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至善,反之则是最大的恶。
本文标题:第一章伦理思想发展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2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