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14第14章_金融全球化
第十四章金融全球化第十四章目录第一节金融全球化的演进第二节金融全球化的表现第三节金融全球化的影响第四节金融全球化中的国际合作重点问题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特征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影响金融全球化中的国际合作与协调。第一节金融全球化的演进一、金融全球化的概念IMF::“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从广义上讲,全球化所产生的福利效应基本上同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专业化,以及通过贸易扩展市场所带来的效应相类似”。金融全球化:世界各国(地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在相互交往和协调的过程中相互渗透、扩张和融合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最终将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突破国别限制,拥有一致规则的统一体。金融国际化包括外资银行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放宽营业范围,本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境外金融中心与外币拆放市场,以及资本项目的放开等。其中,反映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关键是资本项目是否放开。由此可见,金融国际化是一个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宏观行为,行动主体主要是国家,是一种“各国走向一体化的趋势”。金融一体化是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发展的结果,也是金融全球化最重要的体现,主要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贯通和全球性无国界金融市场的最终形成。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所表述的概念,远没有金融全球化的含义那么宽广和彻底。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发展二战的结束释放了长期以来受到压抑的生产和消费欲望,加上“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战后重建的支持,弥补了战争物资需求量下降对经济的影响,为欧美国家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巨大的动力,为战后半个多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格局的转变,对国际贸易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①全球贸易增长远远超过全球生产的增长,制造业产品成为全球贸易产品的主体。②全球贸易显示出区域化趋势,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不断出现。③服务贸易超速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的大量出现,加剧了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普遍工业化为大规模跨国投资创造了必要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年之后,全球直接投资增长开始超过全球生产和全球贸易的增长,显示出全球化趋势正在摆脱实体经济的约束,金融资本全球化开始渗入全球化浪潮的核心。外国直接投资比重的不断上升使资本输入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愈来愈大,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人部门,经济政策和计划的制定都不得不充分考虑外部变化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进步影响二战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电气化革命之后,经历了产业经济、科技经济,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全球通讯技术的发明使信息传递极为迅速,计算机系统已结成互联网,计算机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愈来愈多的人类知识财富可以被无障碍共享,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社会正在形成,世界正在向全面数字化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支持,使实证金融学逐渐成为目前国际上金融学术和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金融学、工程学等交叉学科知识构造出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为日益多样化和全球化的金融市场提供不断翻新的交易产品。三、金融全球化的动因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金融业在现代经济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发展始终建立在实体经济稳步增长基础之上,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进一步增长的需要。二战后,全球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发达国家开始产业结构升级,国际分工体系出现重大转变,塑造了国际贸易格局,也塑造了全球金融格局。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一是国际贸易规模急剧扩大,二是跨国公司迅速崛起,对服务业提出了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竞争经验占有绝对的优势,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这种竞争优势,发达国家极力推动发展中国家消除投资壁垒,实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金融业变成进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新的切入点,通过金融资本的大量输入来攫取高额回报。金融自由化的推动各国从不同方面努力实现金融活动的逐步自由化,主动拆除阻碍资金跨国流动的藩篱和障碍,使得各自独立运行的国内金融日益融合在全球金融化大潮之中。在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主要是政府改变长期秉承的金融压抑政策,放松对金融资源分配的控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金融深化和加速金融市场化发展。通过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国外资金流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废除金融业发展的“禁区”,转而设立更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则,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自主活力大大加强,活动范围迅速扩大。金融自由化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制度基础。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环境下,研究金融问题必须立足金融全球化的统一大平台。金融领域的结构性变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更替使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特别是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国际金融市场外延不断扩展,除了外汇、货币、债券、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五大核心金融市场外,金融信息服务、国际金融租赁、国际资信评估等外围市场快速崛起。这些市场的快速发展并非原有业务的简单细分,而是金融技术发展和金融创新不断提高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有助于消除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障碍。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日益活跃的金融创新活动使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之间的分水岭开始相互融合,这种相互融合使国际金融市场扩张得以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也使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地理上接近的国家之间,往往具有相似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背景,容易形成相似或互补的产业结构,这些国家之间往往有较多的利益关系需要协调,较容易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达成妥协一致,表现出区域一体化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看似与全球化趋势相悖,是因为区域化的经济体之间有时会实行一些对内保护对外排斥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更大范围的经济融合。但事实上这种排斥只是暂时的,或是过渡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辨证统一体,是其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世界各国在资源禀赋、经济背景、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它们不可能在一个过渡阶段下骤然实现一体化,这个过渡阶段的存在,只会使全球化的过程进行的更加稳健,所取得的成果更加巩固。第二节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一、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政府为增强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先后不同程度的放松了对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和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在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同时,金融业务同步向国际化发展,随着近年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增加,国际上许多大型金融机构都主动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提高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作为发展新战略,突出的表现为跨国金融机构海外资产的迅速扩展,促进了各国金融业务和机构的跨国发展。资本的大规模跨国流动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取消了对资本交易支付的限制,为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国际分工日益细化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世界各国加大了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力度,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作出相应调整,更加推动了资本在产业上进行大规模跨国界转移流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产品的迅速发展是金融创新成果的最直接体现,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衍生金融品交易规模从几可忽略,迅速发展到占据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最主要份额,表现出了惊人的扩张性。2006年底,全球衍生市场未清偿总额为415.18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0倍。其中利率远期、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为291.99万亿美元;外汇的远期、互换和期权为40.18万亿美元;还有与股权联系、商品以及信用合约交易。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先进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大大简化了国际间资金划拨和结算程序,使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调拨瞬间完成。在地理上相互分离的金融市场被网络紧紧联在一起,国际金融市场在时空上保持着高度的连续性,称之为无缝市场。目前,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三大时区的金融中心,相同类型的金融市场,其运作方式、交易品种与手段基本趋于标准化,国际外汇市场可以进行全球不间断交易,国际股票市场和国际衍生金融品市场也接近这样的水平。在这个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参与者既可以利用多种货币发行多种证券,在全球各地区金融市场进行全天交易,也可以用不同货币投资于全球各种证券,实现金融资产组合的国际化。这种便利是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进步,但另一方面,也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二、金融全球化的本质特征金融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复杂的金融市场和中介机构网络,使资金的跨国流动和投资活动变得方便快捷,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同时,现代科技与金融业的有效结合大大促进了货物贸易的发展。现代金融业的另一大功能是资金聚合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残酷的竞争时有淘汰出局者,需要新的参与者不断补充。但是,经济规模的膨胀使最小规模的创业行为,也超出了大多数个体独立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样,许多投资活动也要求有相当的资金实力才能实现,如果没有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聚合到一起,使小规模的资金最终能够支撑起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整个经济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国别货币向区域一体化发展1999年欧元的正式诞生,标志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阶段性成功,欧元大大方便了成员国在经济政策上基本一致。区域货币一体化有不同的形式,欧元区的货币一体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间,通过一系列多边协议形成,美元化则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形成更多的是一个强币对弱币的替代过程。一国货币要发生美元化,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该国货币必须可自由兑换;②国内经济主体持有外国货币;③国内经济主体持有的外国货币余额,可以随着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等重要经济变量而变化。对当事国来说,美元化一方面有利于本国经济免受汇率波动和通货膨胀冲击,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为国外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传入本国提供了一条渠道,加大了本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谓喜忧参半。金融规则的一体化和政策的趋同为了适应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抗风险能力,世界各国在对国内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加强了国际合作相互协调的力度。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相继制定出一系列国际化的金融活动规则。金融全球化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趋于采用更为开放更为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开始采取趋同的金融政策:①对国内金融体系放松政府管制,鼓励金融机构全能型混业经营;②采取比较积极的货币政策,使各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稳定增长,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张;③加速资本账户自由化,促进本国金融资本的输出;④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一般保持逆差,基本不予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大潮推动下,也陆续采取了非常类似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措施和宏观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①推进利率自由化,政策性信贷规模逐渐收缩;②加速非国有金融机构的设立,允许外资银行设立混业型跨国金融机构;③鼓励金融资产的证券化和衍生化;④逐步实行金融国际化,加强本币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性;⑤以成立专门委员会或规定资本充足比率的方式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趋于奉行一种模式的金融政策,一个区域或国家的金融政策通过各种渠道,深刻影响着另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金融全球化使金融业的竞争不断突破地域和行业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日趋激烈,这种竞争集中表现为金融机构在规模上的不断膨胀和迅速扩张。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多样化,规避经营风险和开辟新的利润来源的目的,积极与投资银行进行交叉并购,出现了金融超级市场。国际银行业并购有利于提高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经营管理、
本文标题:14第14章_金融全球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