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传世私服为您整理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标】青年大学生应该追求远大理想,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坚定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信念,用实际行动把美好理想化为现实。【教学重点】理想信念的科学概念;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理想信念的确立、追求和实现。【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树立最高理想,坚信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如何把理想化为现实。【教学课时】3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本章中第一、三节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在讲授过程中可辅以倾听与分享活动、案例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进行互动,第二节理论性教强,拟以教师讲授为主,总的来说,本章的教学方法应是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各节的教学时间安排如下: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1课时,共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理想的涵义、特征和类型1、理想的涵义理想是人们在现实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人类对自身现状俄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就产生了理想。2、理想的特征(1)现实可能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理想不同于幻想和空想,幻想是一种与主体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空想虽然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反映了人们一定的追求和目标,但它却缺乏客观根据,是不能实现的。理想是经过努力能够在将来变成现实的合乎规律的想像。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它本身包含着现实的要素,尤其是反映着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这就决定了理想具有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可能性。它不是被推到无限未来的渺茫的目标,而是经过较长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当然,现实的可能性不等于直接的现实性,理想毕竟是在现实中尚未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想使理想真正变现实,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理想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往往是由于人们的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当。要把理想与空想区分开来,那些违背客观规律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像不是理想,而是空想。有时候人们会把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虚幻东西当作自己的努力的理想,尽管他们在主观上确信其能够实现,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厢情愿。有人相信自己凭借修炼某种“气功”就可以升天成佛,进入“天传世私服为您整理国”,这不仅是空想,而且是有害的空想。(2)时代性: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联系;人是社会的人,从现实性上来看人的一切都来源于社会环境。人们的理想也是如此。理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理想。不同时代的理想反映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甚至人们对理想的想像也受着时代条件的限制。在科技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梦想过许多东西,如千里眼、顺风耳、飞毯、神枪之类,但像现代生活中普及电话、电视、电脑等,是那时的人们连想都想不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理想也会有所调整、充实和发展。(3)阶级性:一定社会群体内的共同理想;在存在阶级的时代里,理想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特别是社会政治理想,不同的阶级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根本利益出发,会提出不同的目标和图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住在皇宫里的人与住在茅屋里的人想的不一样。确实如此,资产阶级把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而无产阶级则把推翻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4)实践性:通过实践检验、修正、发展、实现。理想作为一种主观现象,不只是指关于未来的那个想像,而是一个包括理想的形成和确立、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的完整过程。不能把理想与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分开。离开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实践,理想也就不成其为理想了。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力量,就是由于它具有实践性。它不停留于主观领域,而进入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化为人们行动的热情和意志,成为一种实践的过程和力量。因此,不能把理想仅仅看做一种纯粹的认识现象,同时还要看到它是一种与人们的信念、意志和行为联系着的实践现象。(5)超越性:以预见方式反映未来;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一方面,理想作为对美好生活的想像具有完美性,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缺陷和不完满性的超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对现状有所不满足,并设想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比如我们总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职业及社会生活环境有各种各样的美好的设想和期待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去实现这些目标。而理想正是人们要求和期望最集中直观的表达。人们总是把自己的理想想像得非常完美,并用最美的词来描绘它,也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对人有巨大的感召力。比如我们现在已经实现的理想-----进入大学学习。相信当年我们大家都是抱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进入大学的。另一方面,理想作为未来图景具有超前性,是对现在的超越。理想总是指向未来的,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东西。产生并追求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动物被动地适应自然,只是生活在现在,而人不仅生活于现在,同时也生活于未来。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未来的理想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马克思说过,蜘蛛织网与纺织工人相似,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建筑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他在动手建造一个建筑物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理想的超越性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3、理想的结构现实生活中人群层次性的和个体需要层次的多样性的存在决定了人们理想的差异性,使人生理想的内涵显得丰富多彩。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从理想的性质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之分。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之分。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之分。从理想的主体上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分。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理想的内容分类:①社会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设想、追求和向往。如果说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主要是个人理想的话,那么社会政治理想则是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微观的,社会理想是宏观的。社会政治理想往往比个人理想更为阔大和高远,它为传世私服为您整理个人理想提供社会背景,并对个人理想的性质、内容以及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和政治集团有着不同社会政治理想。封建地主阶级的社会政治理想往往是建立等级制封建国家,或建立统一强大的封建帝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想往往是建立标榜“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用这一政治理念来改造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由于社会政治理想具有阶级性,因而不同的社会政治理想之间往往发生尖锐的冲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不论是否对政治感兴趣,其理想的追求都不可能完全与社会政治理想无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不仅应该有美好的个人理想,而且也要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②道德理想:指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做人标准。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形成什么样的人格形象,学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都是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理想追求。道德不只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规则,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道德理想也像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一样,属于个人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最容易为人轻视甚至忽视。人们往往把外在的功利性目标当作自己的理想来追求,并把功利性的成功或出人头地当作理想实现的标志。由于道德理想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目标,它的追求和实现具有明显的超功利特征,因而有人看不到理想人格与自己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之间的联系,从而对道德理想缺少热情。其实,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使自己富有人格的魅力,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要、为他人所喜欢的人,既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又是生活幸福的根本。③职业理想: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要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人们希望自己能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第二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第二个方面其实就是事业理想,它是职业理想的核心内容。在职业日益分化、就业岗位日多样化和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不在于一生中只选取某一种最理想的工作,而在于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它当作一种理想来追求,并努力争取达到理想的境界。并非只有热门职业才有资格成为人们的职业理想。多种多样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成为人们的理想。只要认定某种为社会所需要、为自己所喜爱的工作,并努力把它做好,不断取得更大成绩,这就是在职业方面有理想、有抱负。④生活理想:人们对一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标准、以及对物资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活理想不仅是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理想。在建构生活理想方面,要把富裕的物质生活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筑美好的未来。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它决定和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调节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就会产生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具体说来,就是做什么人,干什么事,过什么生活都和社会理想有关系。因此,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核心。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社会理想,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变成为社会理想奋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理想也不能脱离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而孤立存在。一个道德上人格低下、投机钻营,工作上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一事无成,生活上追求腐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很难说他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课堂讨论——倾听与分享:我的理想(请学生参与)二、信念的涵义和特征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无疑并身传世私服为您整理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与理想是紧密相联的。追求一种理想,就意味着相信这种理想是正义的并且能够实现,而这种信心本身就是一种信念。缺乏科学的信念,理想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就容易发生动摇。理想确立了人生的方向,信念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信念以认识为为基础,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2、信念的特征(1)稳定性:一旦形成,终生不渝并具有巨大惯性。信念是人们在长期的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信念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一定的思想观点成为一个人的信念,除了经过理智上的反复认识和深刻认同外,还有感情上的强烈支持。信念与人格密切相关,信念的稳定是人格可靠的表现。一个随意改变自己信念的人,是没有原则的、不可信赖的人。斯大林说过,手帕都不是轻易更换的,更何况人的信念呢!这话在今天仍给人以启示。当然,信念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对现实的反映,它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信念的变化并不可怕,只要信念能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与时俱进,它就能从现实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更有活力。信念正是在现实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坚强的。僵化不变、脱离现实的信念往往是最脆弱的,它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因此,坚定自己信念的过程是一个与现实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2)执著性: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是不罢休。执著性不只是指信念稳定性,而更多地指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的稳定性。当一个人抱有坚定的信念时,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信念所要求的事业中去。精神上高度集中,对自己相信和追求的事
本文标题: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1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