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思教发展的历史,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教建设实践、思教学科化的发展历程。(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思教概念是其在特定的时空境遇下,实现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拓展行,思教概念将在既定的阐释之上,沿着内涵和外延而不断发展,从而经历了从历史到当下、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国外:①1847年马、恩在共产主义同盟章程中提出“宣传工作”,指代或部分指代思教概念的内涵②1902年前后,列宁在创造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提出“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③1934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十七大总结报告中,提出“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国内:①在最初的马义传播和革命战争年代,主要使用“政治工作”②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一步使用并阐述了这一概念③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政工作领域较为统一的标准术语2、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阐释思教概念的理解,是在对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相近概念的比较研究中逐渐澄明。①政治工作是这群概念中的最高概念,它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阻止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②思想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组织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主观符合客观,以正确指导实践活动。③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④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解:(1)思教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价值(2)思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仅这一实践活动的实施者代表着一定的阶级意志,而且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相一致(3)思教以教育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涵盖了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旨归,从而与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向区别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进(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实践内涵的发展,其发展首要的是重新审视交往实践在思教中的基础作用,真正实现思教在交往实践中生成“人”的价值关怀,以回应对思教“人学空场”的误读。(2)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的发展。发展首要的是高扬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性和领导权(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教育内涵的发展。其发展,首要的是用要与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教活动的方式回归教育并只想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践行,尤其是当代的教育理念及其发展与思教活动相结合,如生活世界教育、建构主义教育、体现思教的价值关怀和人文观照的维度。(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①我国古代女里社会:出现思政教育的雏形。西周:强化以等级观念和天命观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道德上强调“名人伦”,确立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在政治思想上宣扬“天命论”和“王权神授”,以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②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服从地主阶级的统治。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传统等积极内容和德治、教化、修身为本、知行合一、见贤思齐、慎独等方法,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这份优秀的精神遗产,并在思教活动中不断予以创新和发展,赋予其时代特质。2、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①古希腊柏拉图用宗教神学和天命论为奴隶主阶级统治作辩护②欧洲封建社会,对社会成员普遍推行宗教神权教育③欧洲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用人道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神权和等级制度3、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形成。②列宁及其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创立了苏维埃共和国,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列宁主义的新阶段,并以此指导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从马到列宁的社会主义灌输论和政治教育,全面开展理论建设和政治教育工作再到斯大林在联公布17大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4、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1)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期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思教,尤其是把思教渗透到工农运动中。秋收起义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思教主要是对军队的思教,同时也包括对最广泛的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①,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②,从而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到了第一位。这是我军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我党我军思教形成的重要标志。(3)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期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4)思想政治教育成熟期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思教的“生命线”、“中心环节”、“重要政治优势”江泽民用“四个如何认识”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思教的学科化,既是思教体系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教学科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学科主体确立---分支学科发展---综合深入发展”的三个阶段。1、学科主体确立阶段(1978-1995)这一阶段主要探索学科主要理论框架与学科的基本理论,确立并建设学科理论体系与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这一阶段经历了全面探索期和系统建设期,思教学科在这一阶段中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①全面探索时期(1978-1984)思教工作者就如何建立思教学科、实现思教科学化这一重大课题开展了开拓性的探索,为现代思教学科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②系统建设阶段(1984-1995),首先,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教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一是高校系统,二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群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等相关领域。其次,思教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一是编写出版了主干课程教材和专著,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得以确立并拓展。2、分支学科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这一阶段,思教学科的主干课程从不同层面上得以延伸,形成了理论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教管理学、思教心理学等分支学科。3、学科综合深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思教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并应用相关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进行思教基础理论建设,形成颇具特色的思教研究领域,这种综合性、交叉性研究使思教学科建设始终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从而显示出学科的生命力。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视阈思教发展的本质是思教现代化的问题,其动力来源于思教内在运行和时空境遇的合力。对思教发展的本质、动力和特征的回答,旨在展示思教发展的应然性和合理性。(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空境遇思教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它呈现出全球化、现代性、科学技术等相互交织的时代图景。江泽民“四个认识”对其进行了精辟的勾勒: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及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1、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由于经济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它的改变必然影响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因此,全球化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从而形成政治和文化交往的全球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扩张演变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话语权的争夺。背景:这种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使思教面临多重挑战,促使思教予以回应。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而选择、吸收“他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向“他文化”输出自身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不均衡激化了文化冲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大会精神生产和文化功能,不断推动先进文化的生成和建设,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参与到人类文明建设中,在不同文化的共享和调适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不仅要发挥文化建设和管理功能,以维护文化安全,而且要发挥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的主导性,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个体进行导向。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的思教发展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具有健全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它使人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思教改变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模式和民主参与模式,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以个人为活动主题和利益本位的经济体制,个体总是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同时,对外开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也将呈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尖锐对立。这就要求思教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一方面,思教要培育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另一方面,思教应发挥在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协调和主导功能,既要充分尊重个体价值取向多样性,又要用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引导和建设,维护社会主义一是形态的主导权,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和个体价值多样性的有机统一。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思教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世界“解蔽”塑造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智能力,它不仅培育了人的主体性,而且充分开发了人的自由自觉特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标准化、集权化、理性化等基本原则缺乏人文关怀的维度,它容易因科技至上而失去人的意义和精神观照,引发人类的道德危机和意义缺失。这就要求思教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自我建设,建构思教运行并得以介入到新的社会群体的平台。另一方面,思教应积极介入到新空间和新的社会群体中,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建设。(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包含两个向度: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发展的过程;二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深化发展的过程,思教发展的实质是实现思教的现代化。1、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是一个循时空依次递进的全球化的历史变革过程,它是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逐渐从经济、制度层面向文化层面推进,并聚焦于文化精神,呈现为一种思想方式、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这种现代化呈现为主体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即人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核心是蕴涵价值意识、生活方式等的文化领域的现代特质,它表征着人类普遍精神状态。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教的发展,是以现代思教为指向,以传统思教为参照,在思教观念、体制、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其一,思教理念的现代化。思教理念表征着思教的自我认识和态度,它渗透在思教的价值、内容、方式、体制等各个环节中。思教理念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开放的观念、发展的观念和多样化的观念上。其二,思教内容的现代化:一是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应对思教所面临的新情况,并在实践中建设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是选择贴近现实生活和实际的内容进行思想道德引导,使思教内容适应和满足个体的现实需求,同时赋予传统的思教内容以新的内涵,使其具有时代性。其三,思教体制的现代化。其蕴涵这思教运行领域、决策与管理体制的发展。首先是思教的全员化。其次,思教体制现代化是把思教纳入到社会制度建设体系,通过社会制度建设带动思教体制建设,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而为思教运行提供系统支持。其四,思教方法的现代化。方法的现代化旨在改变传统思教单一、单向、经验式的方法,而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整合思教的途径,形成信息化、立体式、双向互动的
本文标题: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6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