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卷
第页(共8页)1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卷班次: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共50分。1.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不同群落的重要区别体现在物种组成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3.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第页(共8页)25.为了减小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右图是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各项解释中正确的是A.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B.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7.外新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9.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10.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种间斗争D.种间互助11.右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1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第页(共8页)3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13.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1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15.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来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6.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第页(共8页)4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17.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18.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在6月份时的群落结构最稳定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19.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20.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第页(共8页)5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卷答题卷班次: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21.(7分)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___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____(填:大或小)。(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算_________个体。(4)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随机抽取的10个样方的数量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约为____株/m2。22.(8分)下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种群C的密度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第页(共8页)6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______________。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_______________(填代号)。(3)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是______________(填代号)。23.(12分)下图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在一个没有资源和空间限制的理想环境中,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______(填字母),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性。(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______(填字母),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种群数量增长接近环境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3)在自然状态下,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种群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4)当我们迁人刚建的新村美居,可恶的老鼠也一同悄悄“潜来”,它们咬坏衣物、偷吃粮食、毁坏家具、传播疾病……对其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中,请从a、b曲线的理论上存在的条件,通过有效采取灭鼠的措施,降低______________量,使鼠群增长变为曲线________(填字母)。24.(6分)右图表示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的物种变化是。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等生态因素。第页(共8页)7(2)①从分子水平看,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②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种具有多样性,是由于的结果。(3)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向是。(4)由以上分析说明,不同群落的有差别。25.(10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生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植物种类地点A地点B地点C非生物因素地点A地点B地点C草359风速低高高蕨类758距地1.5米的光强低中高灌木1542土壤湿度(%)483515松树020土壤的有机物(%)6.53.8205落叶树2050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氨量(mg•kg-1)9.44.52.3(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之间的物种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至少说出两个)。26.(7分)回答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的相关问题:(1)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有限,酵母菌呈S型增长,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2)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可采用检测的方法。乙甲丙乙甲乙甲乙甲BDCA第页(共8页)8(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的目的是。(4)通常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若计数室为1mm×1mm×0.1mm方格,由400个小方格组成,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先后再计数。如果多次重复计数后,算得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5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有个。参考答案:1-20DCDDCCDBABBCCDBCBCDB21.(7分)(1)随机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五点取样法(2)大(3)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4)约14株/m222.(8分)(1)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2)越来越小A增大B(3)C23.(12分)(1)a过度繁殖(2)b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3)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4)环境容纳b(或S型)24.(6分)(1)逐渐增多温度(2)DNA分子的多样性自然选择(3)逐渐减少(4)物种数目/丰富度25.(10分)(1)AC(2)次生演替(3)土壤深浅度,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26.(7分)(1)J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重复实验(2)抽样(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4)稀释
本文标题: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0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