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
第十章商业银行第一节、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名词解释:1、(P219)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2、(P220)单一制商业银行:也称独家制商业银行,只由一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3、(P221)总分行制商业银行: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商业银行体制,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总行之下设立分支机构从事银行业务。4、(P221)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也称集团制商业银行,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独立的银行。5、(P221)全能性商业银行:也称综合性银行,是指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6、(P222)专业性商业银行: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简答题:1、(P219-220)商业银行的特性?答:(1)、企业性: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并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2)、金融性: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3)、银行性:能够吸收公众存款;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运用形式,也是各类经常活动主体的主要外部融资形式;能够为客户输各种支付结算业务,是现代支付体系的中心;业务范围广,功能全面。2、(P220-221)单一制商业银行、总分行制商业银行和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的特点和区别?答:单一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总分行制商业银行: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总行之下设立分支机构从事银行业务。控股公司制商业银行: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和收购若干独立的银行。综合题:1、(P220)我国农工中建四大行都曾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它们为何要进行股份制改革?答: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由个人出资组建的商业银行(即私人银行)由于筹资规模小,难以满足大额货币资本的需求,逐渐被股份制银行的组织形式所取代。在一些一,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私人不得开办银行。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业务名词解释:1、(P222)存款:是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的资金或货币。2、(P223)活期存款:是指可由存款人随时存取的存款,它没有确切的规定,银行也无权要求存款人取款时做事先的书面通知。3、(P223)储蓄存款: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也称对私存款或个人存款。4、(P224)结构性存款:指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种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金融市场参数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5、(P223)通知存款:指存款人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6、(P225)次级金融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7、(P226)混合金融债券:和次级金融债券一样,发行时所筹集到的资金也可按规定计入银行的附属资本。8、(P227)贷款:是商业银行出借给贷款对象,并以按约定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资金。9、(P227)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够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贷款发生损失的概率为零。10、(P227)关注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则有可能影响贷款的偿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关注或监控。11、(P227)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已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置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这类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至50%。12、(P228)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确定,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至75%之间。13、(P228)损失贷款:是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账目上保留下来,对于这类贷款在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应立即予以注销,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95%至100%。14、(P229)现金资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15、(P230)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会形成银行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业务。简答题:1、(P222)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答:主要包括两大块,存款性负债和借款性负债。2、(P226)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构成:答:主要包括三大块,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和现金资产业务。3、(P227)贷款的种类:(1)、按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答: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2)、按保障条件的不同可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3)、按业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公司类贷款、个人贷款和票据贴现;(4)、按质量的高低可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4、(P228-229)证券投资业务的特点与种类:答:特点:主动性强、流动性强、收益的波动性大、易于分散管理。分类:分为债券类投资、股权投资。5、(P231-232)各种表外业务:答:表外业务可分为:(1)、支付结算业务(2)、银行卡业务(3)、代理业务(4)、信托业务(5)、租赁业务。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管理名词解释:1、(P234)资产管理理论:又称流动性管理理论。根据其发展,主要有三种资产管理理论:(1)、商业性贷款理论;(2)、资产转移理论;(3)、预期收入理论。2、(P235)商业性贷款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只能是发放短期的、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做抵押的、周转性的工商企业贷款。3、(P235)资产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除了发放短期贷款以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持有那些信誉高、期限短、易于转让的资产来保持流动性,如短期票据、国库券等。4、(P235)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强调,从根本上来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态取决于贷款的偿还,这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和银行对贷款的合理安排密切相关。5、(P235)负债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供不仅来自于资产方,还可来自于负债方,即通过负债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主动型负债,在货币市场上主动“购买”资金来满足自身流动性需求和不断适应目标资产规模扩张的需要。6、(P235)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动态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作出最化的组合,以满足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7、(P236)账面资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它可以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上观察到,账面资本有时又称为权益资本或会计资本。8、(P237)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出来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9、(P238)资本充足:指资本数量适度,即商业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既能够满足其正常经营的需要,又能满足股东的合理投资回报要求。10、(P240)信用风险:是指因债务人或交易对手直接违约或履约能力的下降而造成损失的风险。11、(P240)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12、(P241)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员行为和系统失当或失败,以及由于外部事件而导致损失的风险。13、(P241)流动性风险:指由于流动性不足给经济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14、(P241)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别国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15、(P241)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遭受金融损失以及因未能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或相关标准而给银行信誉带来的损失。16、(P241)声誉风险:一切有损企业社会公众美誉度、知名度与忠诚度的威胁。17、(P241)战略风险:由于战略决策失误或战略实施不当导致的风险地。简答题:1、(P237)三种资本概念的比较:答:(1)、账面资本反映的是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水平,也是银行实际可利用的资金来源;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反映的是不同管理主体对银行资本水平提出的要求,其作用主要在于缓冲风险。(2)、范围不同:账面资本常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即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而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范围大得多,不仅包括所有者权益,还包括银行提取的资金、资产重估增值以及银行发行的、具有资本性特征的金融工具。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之间也存在着区别:(1)、经济资本是由银行管理者从内部认定和安排对风险的缓冲;而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从外部来认定这种缓冲。(2)计量方法也存在差异:经济资本的计量可由银行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自主选择;而监管资本计量方法往旆由监管当局统一确定,银行只能执行。2、(P236)银行监管资本的构成:、答:由两部分构成:(1)、一级资本,也称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2)、二级资本,也称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带有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务。3、(P238)资本充足性的衡量:答:包括两层含义:资本持有量的计算和对其充足与否的判断。4、(P239)提高资本充足性的途径:答: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资本;二是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具体内容包括:(1)、增加资本问题。(2)、收缩业务,压缩资产总规模。(3)、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占比。(4)、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的风险含量。5、(P239)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答: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因素,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6、(P241-24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答:基本框架包括: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组织和风险管理流程。综合题:1、(P)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是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答:(1)、国家财政注资;(2)、商业银行上市融资;(3)、金融可转债;(4)、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5)、发行长期次级债。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第一节、货币需求名词解释:1、(P268)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2、(P268)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3、(P268)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4、(P271)交易动机:交易媒介是货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因此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必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持币动机就是交易动机。5、(P271)预防动机: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的货币的动机。6、(P271)投机动机:人们除了为了交易需求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7、(P272)流动性陷阱:是指一种现象: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简答题:1、(P268)货币需求的含义:答: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只有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2、(P269)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答:该理论集中反映在货币必要量公式中。货币必要量公式是在总结前人对流通中货币数量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理论从宏
本文标题:第十章第十二至十四章,金融理论与实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5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