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犬瘟热防控研究成就与进展2011级生物科学20114083049张岳摘要:犬瘟热(Canine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distempervirus,C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致死率高,临床症状多样。CDV感染宿主广泛,所有日龄的犬都有可能感染。CDV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有囊膜包裹的单股负链线性RNA病毒。CDV基因组编码6种蛋白,核衣壳(N)蛋白、磷(P)蛋白、基质膜(M)蛋白、融合(F)蛋白、血凝素(H)蛋白和大(L)蛋白。N、P和L蛋白与病毒复制有关;M蛋白与病毒的装配和出芽有关;F、H蛋白在病毒的侵染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宠物业、毛皮经济养殖业的迅速发展,CD在我国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论文对CD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关键词:犬瘟热病毒,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致病机理,诊断检测,防御治疗犬瘟热(Canine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distempervirus,C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及致死率高。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双相热”,眼鼻有黏液样分泌物,伴有腹泻,严重时出现血便,四趾肉垫增厚、角质化明显,神经症状多表现为抽搐。CDV感染宿主广泛,主要为食肉目动物,如犬科、鼬科、浣熊科、猫科和灵猫科等,但主要宿主为犬科动物,所有日龄的犬都有可能感染[1]。本文将近期CD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犬瘟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CDV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有囊膜包裹的单股负链线性RNA病毒。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长丝状。直径约为150nm,核衣壳呈螺旋对称。CDV只有1种血清型,根据血凝素(H)基因的多样性和病毒的毒力,分6种基因型(Asia1、Asia2、Europe、USA、Arctic和Vaccine)。由于具有囊膜,CDV对有机溶剂敏感,对酸碱抵抗力弱,所以临床上常用消毒方法即可杀灭;CDV对热和干燥敏感,故该病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CDV侵染不同类型的细胞,如上皮、间质、神经内分泌和造血干细胞,在不同组织和器官内造成持续感染,例如中枢神经系统(CNS)和淋巴组织[2]。感染犬通常表现为呼吸道、胃肠道以及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多种临床症状,其中急性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脑脊髓炎(demyelinatingleukoencephalomyelitis,DL),并引起严重的全身免疫抑制和淋巴组织损耗[2-4]。基因组位于病毒粒子内部,被核衣壳蛋白包裹,基因组全长约16kb,基因组呈线性排列。从3’端至5’端的基因顺序依次为前导序列、N、P、M、F、H、L、前导(尾随)序列。3’端前导序列由55个核苷酸组成,5’端前导(尾随)序列由38个核苷酸组成。3’端前导序列和5’端前导(尾随)序列,被认为是启动、调节序列,指导基因的转录复制过程,同时又是CDV基因的转录终止、重起始序列。两序列之间包括6个非重叠基因区,编码六种基因蛋白:核衣壳蛋白(N)、磷蛋白(P)、基质膜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蛋白(H)、大蛋白(L)。N、P和L蛋白形成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包裹病毒RNA,三种蛋白与病毒复制过程相关;两种表面糖蛋白F和H蛋白黏附在囊膜表面,形成纤突在病毒感染侵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蛋白则嵌合到囊膜内,在糖蛋白与核衣壳连接中起桥连作用,同时与病毒的装配和出芽有关。1、核衣壳(N)蛋白及其基因核衣壳(N)蛋白基因由1683个核苷酸组成,有一个开放阅读框起始于53位~55位的AUG起始密码子,共编码523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58ku。N蛋白基因由中间保守区和N末端、C末端的可变区组成[5]。N蛋白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能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N蛋白的C末端1aa~80aa、337aa~358aa为抗原识别不可或缺的抗原表位,能诱导体液免疫产生抗体[6];N蛋白的9氨基酸寡肽(281aa~289aa,Tyr-Pro-Ala-Leu-His-Glu-Phe)介导CTL反应,可能是CTL活性细胞作用靶细胞的抗原表位之一,对CDV引起的细胞免疫具有重要作用[7-8]。N蛋白和P、L蛋白与复制过程相关,P和L蛋白具有RNA聚合酶活性,随后N蛋白包裹病毒RNA,避免RNA降解[9-10],三者能够构成一个复制单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N蛋白上有特定的细胞核定位信号(NLS)和细胞核转出信号(NES),NLS和NES为N蛋白核转运过程中所必需的[11]。YoshidaE等[6]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测得,缺失了N末端的1aa~80aa的N蛋白只在细胞质中发现,而缺失了C末端359aa~523aa的N蛋白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证明N末端的1aa~80aa是N蛋白从胞质转运到核胞体所必需的。SatoH等[11]证明N蛋白的核定位信号(NLS)位于N末端高变区,在CDVN蛋白的N末端1aa~80aa,分别建立了8个氨基酸(2~15、16~23、24~32、33~42、43~52、53~61、62~71和72~80)残基缺失基因,经转染Cos-7细胞表达,根据N蛋白病毒粒子在细胞中表达的分布情况,发现CDVN蛋白N末端33aa~80aa对蛋白的细胞核转入起着重要的作用,继续对N末端33aa~81aa进行连续四个丙氨酸替换突变,IFA发现N(70~73)和N(74~77)核转运过程明显被破坏,验证了NLS位于N末端70aa~77aa,该区域是一独特的亮氨酸/异亮氨酸富集区;同时发现N(△2~15)明显地在细胞核内聚集,研究发现NES位于N末端4和5的两个亮氨酸残基处,并具有独自推动细胞核转出功能。另外,其他麻疹病毒属病毒,麻疹病毒(MV)和牛瘟病毒(RPV)的NLS同样位于N蛋白的N末端70aa~77aa;虽然RPV的NES位置与CDV相同,但是MV的NES则位于N蛋白C末端425aa~440aa。N蛋白除了调节病毒的转录和复制外,还与CDV的毒力密切相关,并且CDV的毒力能够影响CDV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持续感染[12]。KeawcharoenJ等[13]从临床分离得到的13株犬瘟热毒株,并将N蛋白的C末端部分基因进行RT-PCR扩增,经序列分析分为两簇,其中A簇的442和171株与Onderstepoort株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97.61%和97.30%、99.10%和99.10%,而与其它强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较低;B簇的207、577、230、034、418、621、400、468、438、443和466株与其他强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为94.63%~99.40%和95.50%~99.10%,而与Onderstepoort株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较低。由此可以推断,N蛋白C末端的差异与病毒的毒力有关;也有研究表明,该差异影响病毒的出芽过程和病毒持续感染的产生[12]。2、磷(P)蛋白及其基因磷蛋白(P)基因由1655个核苷酸组成,有两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首先从P基因的42nt~44nt的AUG,止于1564nt~1566nt,编码507个氨基酸为P蛋白,第2个起始于P基因第65nt~67nt,止于587nt~589nt,编码174个氨基酸为C蛋白。P基因编码三种蛋白,一是具有聚合酶活性的P蛋白,同时还编码两种非结构蛋白V和C。其中在共转录时,在PmRNA中插入一个额外的G残基,产生的mRNA则编码一个非结构V蛋白,该蛋白与P蛋白有着共同的氨基酸端点,但是终止于C末端的70aa[14]。p蛋白分子量为66ku,具有聚合酶活性;V蛋白是必不可少的干扰素颉顽蛋白和细胞因子反应抑制蛋白;C蛋白可能是一种传染性因子[15]。VonMesslingV等[15]通过反向遗传技术构建VknockoutCDV、CknockoutCDV和V、CknockoutCDV重组质粒。经研究表明,V蛋白是病毒在T细胞中迅速增殖所必需的,通过抑制IFN信号传送和IFN转录,进而完全抑制IFN反应和细胞因子;C蛋白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染性。RothlisbergerA等[16],进一步研究表明,V蛋白不仅是干扰素颉颃蛋白,而且V蛋白基因N末端、C末端对于V蛋白抑制IFN-α/β反应的活性是必不可少的。3、基质膜(M)蛋白及其基因基质膜(M)蛋白基因大约由1442个核苷酸组成,3’端有-4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区序列(3’UTR),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35个氨基酸,M蛋白分子质量为34ku,是病毒粒子中最小的蛋白。M蛋白是所有结构蛋白中最为保守的。M蛋白在病毒装配过程中,起到协调病毒组件和膜骨架结构关系的作用。M蛋白还与病毒出芽相关,同时在囊膜糖蛋白与囊膜表面连接中起桥连作用,影响囊膜表面糖蛋白的融合功能[17]。研究表明,病毒复制时需要完整的肌动蛋白纤维[18]。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在有无经过La-B、C-D肌动蛋白纤维抑制剂处理的情况下,观察M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M蛋白沿着肌动蛋白纤维对齐成一条线,而肌动蛋白纤维抑制剂能够显著地降低病毒的传染性[19]。经La-B处理后转染Vero细胞,M蛋白主要分布在质膜上,经C-D处理后的M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然而F蛋白的分布则没有发现明显地变化,说明肌动蛋白纤维阻断剂特异地影响M蛋白,使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发生显著地改变。由此可以推测M蛋白是沿着肌动蛋白纤维运输到质膜,然后完成病毒的出芽过程。这说明M蛋白和肌动蛋白纤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产生传染性的CDV至关重要。4、融合(F)蛋白及其基因融合(F)蛋白基因长为2205个核苷酸,F蛋白分子质量为62ku,由F1和F2由两个亚单位蛋白组成,翻译时起始于461~463位的AUG到757位核苷酸,编码99个氨基酸为F2蛋白,分子质量为23ku,从758至2071位核苷酸,编码438个核苷酸为F1蛋白。F1蛋白嵌入囊膜,而F2蛋白位于囊膜外侧,F1蛋白和F2蛋白通过二硫键连接。F蛋白经蛋白酶裂解分为三个部分,缩氨酸信号肽、F2蛋白和F1蛋白[20]。裂解位点AQIHW在缩氨酸信号肽的C端,而RRQRR在F1蛋白的N端[21-23],这两个裂解位点是高度保守的。缩氨酸信号区在前体蛋白F0被裂解成F1蛋白和F2蛋白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4]。将Asia1型和Asia2型CDV的缩氨酸信号区分别与Onderstepoort株进行比对,氨基酸差异性分别为30%~32%和34%~35%,核苷酸序列差异性分别为15%~16%和18%~19%,说明该信号肽序列的多样性。F1蛋白具有融合功能,它包括N端的缩氨酸融合区(FP)、穿膜区(TM)和C端的cytoplasmictai区(CT);F2蛋白具有附着功能。Asia型CDV的F蛋白上有7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其中4个分别在F2蛋白区的141位~143、173位~175和179位~181位和F1蛋白区的517位~519位[25]。另外3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具有一致的氨基酸序列(N-X-S/T),而且只在Asia1型CDV中被发现。其中2个在缩氨酸信号区的62位~64位和108位~110位,最后一个则在个别Asia1型CDVF1蛋白区的605位~607位[26]。F蛋白是位于CDV囊膜上的I型糖蛋白,以非共价键连接的同源三聚体形式存在,介导囊膜和细胞膜融合,使病毒具有在宿主体内扩散的能力,是感染性病毒粒子进入宿主细胞所必需的。VonMessling等[15]构建了3种重组质粒58utrMF-NP、58△F106和58utrMF-NP△F106。研究表明只缺失F蛋白缩氨酸信号(Fsp)区不影响病毒感染的进程和结果;将M-FUTR替换成N-PUTR能够延长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感染进程;缩短M-FUTR能够提高F蛋白转录水平,进而促进F蛋白的翻译和成熟病毒的产生。结果证明,麻疹病毒属病毒M-F基因区通过控制F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来调节病毒的抗原性[27]。5、血凝素(H)蛋白及其基因血凝素(H)蛋
本文标题:病毒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5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