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移动金融产业链发展与监管问题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五、促进移动金融产业发展及监管的政策建议(一)提高移动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安全性移动金融的安全性问题仍是人们在使用移动金融产品与服务中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与金融机构提供的传统因为相比,货币与资金的电子化,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交易、转账等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容易产生风险。如果无法保证提供足够的安全性保障,无论是客户还是商业银行都是不会考虑使用这一服务的。如果无法保证信息在发送接收过程中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采取比普通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就无法建立一种令广大客户信任的安全环境,就无法推动移动金融服务的健康稳健发展。所以在实施移动金融解决方案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移动金融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障问题,保证客户的金融信息不被窃取,客户的行为隐私不被泄露,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客户放心大胆地使用移动金融产品,从而推进移动金融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移动金融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能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电信运营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终端设备厂家等各方参与力量积极推动与促进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逐步降低移动金融服务成本。例如,鼓励移动终端厂家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积极推出适合广大消费群体的具备移动金融以为定制功能的平价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允许商业银行委托电信运营商营业厅等非金融机构网点办理或者代理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努力缓解商业银行自有网点不足的服务压力;允许电信运营商和商业银行合作开展手机取现、手机汇款、手机小额信贷等金融业务,逐渐探索并稳步推进全画移动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三)加强立法监管国家应该从移动金融整体产业链的角度来审视移动金融行业的法律保障问题,由于移动金融行业有其独特的行业特点和业务模式,因此移动金融行业也应该有专门的立法,有其移动金融特定的法律关系。国家可以通过全国人大立法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国务院出台行业相关配套行政法规、工信部颁布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手段,建立一整套完备合理的政策监管体系,规范移动金融行业的层级管理。身处移动金融产业链中的各方参与者,无论是电信运营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是软件开发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都必须在相关政策法律框架下合规经营,服从政府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四)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强移动金融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努力降低移动金融运营成本。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快通信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移动金融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力条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等手段,大力推广移动金融在诸如煤气水电、教育培训、交通出行等公共事业缴费方面的行业应用;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第三方公司,在商户受理终端方面进行积极布设,积极营造移动金融发展的良好商业应用环境。(五)积极推进企业移动金融服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手机银行是其拓宽企业客户远程服务渠道的重要方式与手段。移动金融以为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客户使用黏性,因此企业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巨大。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基础工具,可以将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模式引入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的经营发展锦上添花。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简化流程,提高企业级客户的移动金融以为体验;同时可以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出贷款、结算、转账、交易等便捷性的快速通道;还可以通过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风险评估、投资理财、业务咨询等服务,提高企业客户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六)重视拓展农村市场应加强对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扶持力度。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同时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地区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可以凭借移动互联网技术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从而更有利于服务三农产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同时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应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投身并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移动金融业务推广,有效较低移动金融服务价格。同时采取政策加大农村财政补贴力度,推出适合农民群体的自带移动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平价智能终端,实施“手机下乡”,让低收入者用得起、用得省。并在农村乡镇建立移动金融服务体验网点和流动宣传站点,方便农村用户熟悉移动金融产品,为其办理移动金融业务提供便利条件。(七)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目前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人们对于移动金融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简单地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客户日益提高的需求。个性化、智能化、全方位已经成为今后移动金融发展的方向。金融机构应该构建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与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但可以提供金融产品的交易,还可以汇聚各类商户厂家,提供少量的商品优惠信息与他们的位置信息。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所具有的低成本、互动性强、信息发布传播及反馈速度快的特点,通过社交网络宣传金融产品与服务,及时掌握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批评与建议,从而更好地改进相关产品质量,优化改善服务流程,并能有效控制舆论导向,化解公共危机。从客户体验角度来看,移动金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缺乏个性化以及不够便捷等因素都将极大影响用户的体验感知。目前部分客户,特别是对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络操作不太熟练的客户,感到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产品使用复杂,操作过程困难。同时各家金融机构推出的移动金融产品所提供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无鲜明特色。对于手机终端这一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个人通信工具,金融机构应该根据目标客户手机使用的个性特点,提供对其口味的服务内容才会更有效果。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友好的界面设计,在向客户随时随地提供贴身服务之时,让服务客户真正享受到指尖的潮流生活,从而提升客户的使用体验和业务黏性。(八)推动移动金融创新应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移动金融因具有便捷性、实时性、私密性、全面性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发力点。移动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国家消费升级,经济转型,有利于加快金融服务融合和创新发展,满足老百姓对普惠金融的需求。现阶段以金融IC卡为载体的移动金融市场已初步建成,同时应注重以下问题:一是把信息安全和客户权益放在首位,为群众提供更为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推动符合标准、基于智能安全芯片、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移动金融在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二是推动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银行卡清算组织、支付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各方搭建起互信互通的桥梁,提供跨行业、跨区域、跨机构的系统互联、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实名认证等公共基础服务,营造移动金融开放共赢、规范发展的良好环境。(九)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让移动金融安全落地相对于传统风险,移动金融模式下的风险具有传播速度快且破坏性大、风险交叉传染性强等显著特点。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24小时全天候的金融服务和信息化的传输速度使得风险纠正与处理时间大幅缩短,加快了风险扩散的速度,同时,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电商、第三方支付之间关联更加紧密,某一个机构出现风险或安全漏洞,就会波及其他机构或本机构的其他业务。因此需要打造移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利用大数据完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针对信用风险,建立事前的信用额度管理机制,利用既有客户信息及大数据技术,将授信过程前移实现预授信,建立信息收集与分析的新模式。二是加强二道防线风险防控,研究银行卡和电子银行交易欺诈案例特征,构建客户交易特征行为档案,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和极端偏离值模型,提升反欺诈的识别能力,实时识别并堵截信用卡盗刷、网银转账、手机银行转账等业务的风险交易。三是建立完善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四是及时捕获舆情信息,启动应急预案。五是在网络环境、移动终端和客户端构建安全防控构架。(同心县支行杨晓婷)
本文标题:移动金融产业链发展与监管问题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0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