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综合基础知识熊时升版
1第一篇政治理论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所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5、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6、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方面,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他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0、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6~18世纪近代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感觉和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主观精神创造一切、决定一切。例如:中国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12、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形态。13、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14、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15、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16、对意识的作用估计过高会导致唯意志论,相反估计过低会导致宿命论。1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8、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19、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20、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22、量变形式包括这两个方面的变化:①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比例关系的变化。2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共同之处,这就是他们都坚持反映论,区别在于前者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后者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24、实践的具体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22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6、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27、如果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根源基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那么,这种理论就叫历史唯心主义。如果认为社会存在是根源基础,是决定性的方面,那这种历史理论就叫历史唯物主义。28、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唯意志论,这是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二是宿命论,这是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29、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其中,前者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30、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31、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32、生产力主要由三个实体性要素构成,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3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34、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35、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最终由生产力决定。36、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37、社会的劳动分工的发展和产品分工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直接根源。38、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39、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0、社会意识的本质就是社会意识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41、艺术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42、评价历史人物的两条基本原则:①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②阶级分析方法。43、群众观点包括以下基本观点:①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4、物质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45、制度文明是衡量社会关系进步程度的标志。46、精神文明是衡量社会精神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志。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是知识、道德、审美,即真、善、美。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2、《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它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同志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作于1928年11月25日。文章分3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4、《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奠定了理论依据。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5、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6、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7、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把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8、同盟会的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1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12、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成分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领导者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13、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14、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保护民主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15、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16、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现实的奋斗目标则是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17、积极防御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18、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19、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20、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21、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22、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针、新政策。其中主要内容有:对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4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等。23、“四个现代化”----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24、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25、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础。26、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27、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8、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1、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以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4、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三个基本要求。5、“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一切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10、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四项:立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1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4、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成形式。16、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17、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18、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国家;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
本文标题:综合基础知识熊时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9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