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八下社会教案
第5单元目录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5.1.1明清帝国的兴替5.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1.3农耕文明的繁荣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5.2.2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5.2.3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1皇权膨胀5.3.2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2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5.1.1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清朝代的更替教学难点:清初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原因三、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讲读法、讨论法、播放图片资料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诗】+图片(故宫)紫禁城七律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太和殿大乾清静,神武楼高养性深;金水桥白宁寿秀,九龙壁彩御花芬,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师】你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吗?【生】故宫【师】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你知道故宫是哪两个朝代的皇宫?【生】明清两代【师】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式完全遵从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是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见证了明清两朝最后的盛世,但盛世的繁华背后却隐藏着帝国的危机。那么盛世和危机分别体现在哪里呢?这就是《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所要探索的内容。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的《第一框明清帝国的兴替》。讲授新课:(一)明帝国的兴衰————31、明朝的建立【师】先来看一下明帝国的兴衰。明朝建立的背景是什么?【生】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师】在众多的起义军中,是谁在何时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生】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师】元朝定都在哪里?【生】应天(今江苏南京)(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师】朱元璋被称为?【生】明太祖【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资料具体来了解一下朱元璋。【材料】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朝开国皇帝,太祖。……2、明朝的统一【师】朱元璋是如何统一全国的?【生】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此后,明军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统一中国。【师】图5-1的明朝疆域图展示了明朝疆域最广时的疆域,请你在地图上圈画明朝疆域的大致范围。【生】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拉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今东海、南海并及海外诸岛。【师】如此广阔的土地明太祖要如何管理呢?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后来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xue1fan1)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yan1)王朱棣(di4)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jing4)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3、明朝的统治(1)明代前期【师】明太祖朱元璋及其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明朝兴盛,下面请大家阅读第3页第1段,概括明朝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兴盛的表现及其影响?【生】1、政治上:通过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举措,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2、经济上:明初统治者实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3、外交上: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地位。(2)明中后期【师】明中后期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xuēfān————4【生】明中后期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4、明末农民起义【师】历经近三百年的时间,明朝也没有逃脱兴衰变化的命运,请阅读第3页第2段,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生】1、赋税和各种杂税负担增加2、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3、常年用兵(对后金用兵)4、连年天灾【师】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明末的农民,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生】起义【师】正如同学们所料,明末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下面请大家从时间、领导人、规模、结果几个方面概括明末农民起义的概况。【生】时间:1627年领导人:高迎详、张献忠、李自成等人规模:席卷陕西、河南等地,先后卷入几百万民众,持续了近二十年。结果: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了解一下李自成。【材料】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是陕西米脂人,家境贫寒,小时候曾为地主牧羊。……【师】结合P3资料1、资料2、资料3,思考:想一想,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人民的支持。【生】因为起义军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等措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发展迅速。)(二)清帝国的兴衰1、清朝的建立(1)后金的崛起【师】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谁崛起?【生】女真人【师】何时谁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什么政权?【生】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师】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纪初所建立的政权叫作金,所以人们把努尔哈赤在17世纪建立的政权叫作后金。【师】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了解一下努尔哈赤。【材料】努尔哈赤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姓爱新觉罗。……【材料】八旗制度————5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创建了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旗。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因此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2)清朝的建立【师】那么清朝是在何时由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生】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师】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了解一下皇太极。【材料】皇太极,即清太宗。他是努尔哈赤的长子。……2、清朝的统一【师】清朝统一全国的背景是什么?【生】1、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2、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起义军。3、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后撤出北京。【师】在这样的背景一下,清军采取了什么行动?【生】清军长驱直人,迅速占领北京并分兵西进南下,将辽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3、清初的统治【师】清初的二三十年间,政府推行什么政策?【生】清初的二三十年间,政府推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4、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及影响【师】这些政策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生】1、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2、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长江中下游和两广、福建地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3、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共同抗清。【师】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产生了什么影响?【生】1、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2、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教学反馈:————65.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2、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难点: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三、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请您欣赏)播放中国少数民族的有关图片(伴奏《爱我中华》歌曲)(二)新课教学明至清朝前期,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些列举措:一、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斗争(东南地区)倭寇:日本海盗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二、郑成功收复台湾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提供资料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资料1: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此后,荷兰殖民者不仅对占领区人民进行经济掠夺,还骚扰福建沿海,屠杀、掠夺人口,拦劫中国商船,严重影响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资料2:就在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这一年,郑成功出生。1646年,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降清后被押回北京,母亲则受辱而殉节。年仅23岁的郑成功遂起兵抗清。1661年,在抗清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郑成功决定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7教训也。”(1)根据上述材料,在明清交替之际,东南沿海再次面临怎样的危机?(2)从地理位置上看,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造成了哪些危害?(3)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初衷是什么?其客观效果又是怎样的?(4)阅读课文中郑成功写给荷军的信,你有什么感受?(5)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恢复台湾的行为?补充: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1).最早在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夷州);(2).隋炀帝时期,派舰队到达台湾(流求);(3).元朝时期沟通大陆与台湾(琉球);(4.)清康熙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台湾;(5.)1683年,清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6.)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方割台湾给日本;(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8).1949年,蒋介石逃至台湾;(9.)1987年,两岸恢复沟通,直至今日两岸关系稍显缓和,但是台湾仍未回归大陆三、雅克萨之战(东北地区)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下令武力反击,签订《尼布楚条约》四、展示明长城和避暑山庄的图片(北方)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族统治者南下扰掠)康熙评价长城:“形胜固难凭,在德部在险”坚固的国防不在长城,在于得民心,要采取怀柔政策。“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它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的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展示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等寺庙建筑图片并回答问题,(组织4人小组讨论)。①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融合了汉、藏、蒙古族、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②“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你认为这两句话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8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注: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采用盟(地
本文标题: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八下社会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9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