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教师:罗兴一、教材解读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阅读教材共26课,分为七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这七个主题单元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开放的、整合的文本特质,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要分析。1、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课本承接前9册“习惯篇”的内容,继续在课本开头安排了有关自主修改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图片,作为全套教材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之十。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抓好本册所安排的关于自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培养,把它们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春光无限”。本单元由一首现代诗歌,两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通过诗歌、散文的形式,让学生们充分感知春光的美好。乃至感受到春光也来源于自己——有儿童的地方就有春天!古诗的描绘更加证实了这些,那飞入菜花得意的蝴蝶,十分懊2恼的儿童,二者相映成趣,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春光在哪里?春光在青山碧岭之间——“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春光在小天使般的儿童身上——“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春光在喷花的海棠树间——“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春光在冰清玉洁的梅花的花瓣上——“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春光在红杏枝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春光在黄蝶飞舞的菜花丛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诗歌,描绘了植树造林对于改造荒山野岭,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表达了少年儿童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科学的认识,抒发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怀。《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纯真的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3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的描述,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古诗两首》都是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篇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和追逐黄碟的生动画面,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习作1》是一次写景状物类习作。本次习作教学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将具体观察的影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习作要点讨论”对例文的写法作了简要而精当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和借鉴例文的写作方法。《练习1》共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1、学会本单元2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观察时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并能抓住重点,还要能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4解文本,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4、学生能学会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和种种趣闻以及相关诗歌。5、能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6、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7、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8、学会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或困难时向别人请求帮助,也要学会帮助别人。(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抓好本册所安排的关于自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培养,把它们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比如,本册习作课文中,专门安排了修改作文的练习,就应该将其作为一次习惯培养的实践来进行教学。2、《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应以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含义,体会少年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反复朗读,细5细体会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儿童的勃勃生机。3、《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中教师可努力创设情景,采取学生交流等方式,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进一步感悟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4、《早》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在朗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5、《古诗两首》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配画或采用多媒体音像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要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涵。《习作1》本次习作教学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将具体观察的影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习作要点讨论”对例文的写法作了简要而精当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和借鉴例文的写作方法。6《练习1》着重指导学生积累,激发创作的兴趣。在反复诵读诗文中感悟文章渗透着的饱满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些意境。能在具体的模拟情境中感受“如何请人帮忙”及“如何面对别人的求助”。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由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6、《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8、《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一、教学目标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7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二、教学建议《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梦圆飞天》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8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紧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展开说明。以二者之间最直观的“长得太像了”起笔,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对火星的感性认识,也为接下来对火星与地球深层次的相似——“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埋下伏笔。接着顺应读者阅读期待,以设问句“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过渡,阐述了对水的两种来源的猜测。行文至此,作者想到读者会自然产生新的9疑问:为何现在火星上没有水呢?于是,再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火星上没留住水的原因的论述。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让读者逐步明白了火星与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既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又条理清晰,逻辑紧密地阐述了复杂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一改严肃面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迅速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比拟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温暖”的语言环境中轻松地获得对复杂科学问题的认识。语言的准确性,是科普说明文的一大特色。本文作者深谙此道,不管是“推测”、“推断”的区别使用,还是“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的猜测,以及课文结尾不下结论,留下巨大想象空间,都充分体现出文本语言准确的魅力。《神奇的克隆》“克隆”,是个近十多年来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也就是“无性繁殖”。课文《神奇的克隆》就是一篇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开头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能快速地“复制”自己为例,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克隆,接着科学地给克隆下定义,然10后从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生物的克隆三个方面来介绍,最后介绍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课文以“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作结,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着很大张驰力的问题,可以以此为统领,引导学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术的“奇和妙”。奇之一:《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奇之二: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便能培育后代,这是先天的。奇之三: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经过二十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繁殖之快,数量之多。奇之四:有性繁殖的高等动物也能克隆。上述“奇”可以看作是“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是克隆技术“浅层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绍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则是克隆技术被人类“操控”后的奇妙用途。习作2这是一次学习修改作文的训练。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在具体的讨论和修改过程中让学生逐步领会修改的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二是在交流中唤起学生的成就感。11三是要规范学生的修改符号。本册教材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内容中已经涉及到修改符号的问题。这次习作内容可以作为那一教学内容的延伸。练习二本次练习共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项内容。教学建议“语文与生活”主要是引导学生积累和正确运用表示“看”这一意思的词语。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多说一些这样的词,可以从一个字到两个字再到四个字的词,并能简要说说这些词的区别。“诵读与积累”选用的12个成语绝大多数是描写人物仪表和神情的,教学时尽量将词语与具体的人物形象挂钩,以充实词语的语义表象。同时,要提醒学生把这些词语与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区别。“口语交际”的教学,在关注学生想象内容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主题:有志竟成第三单元由4篇叙事散文组成,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
本文标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