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四单元分米和毫米、加法教案[1]
1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材、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教材编排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结合测量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目标: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教学难点: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教学课时:二课时2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内容:课本26页例题,27-28页想想做做1-6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3.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具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什么时候用到厘米?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二、探究1、认识分米量一量:请你用自己的学生尺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0厘米,10厘米)看看自己周围还有什么是10厘米或20厘米的?教师:(出示10厘米长的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单位来代替“1分米”,你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汇报结果:1分米=10厘米)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说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新朋友叫什么?(分米)1分米是10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学生尺上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比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你的学生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自己的尺子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想怎样画?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动手试一试。在米尺上数数,1米有多少分米?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1米=10分米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请一名同学用米尺量一量课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二、认识毫米今天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你能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吗?大家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老师还想知道的更准确一点,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厚度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3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知道1厘米里有几毫米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例子:硬币的厚度,乘车卡的厚度等)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画。(区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三、巩固1、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独立进行测量。2、在()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铁钉长2()床长2()大米宽2()黄瓜长2()3、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说说,再量。4、量一量自己的拇指宽是几毫米。1分米里有几毫米?你是怎样知道的?4第二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内容:课本29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例题1: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60厘米=()60毫米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请一生上来测量。)3.测量结果是多长?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汇报(多人说一说)。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7.出示例题2: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80厘米=()分米你是怎样想的?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9.补充练习:30分米=()米40毫米=()厘米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板:30分米=()米40毫米=()厘米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二、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1。5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4)同桌互说,后汇报。2.完成2。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6)生汇报。3.完成第3题。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2)开火车汇报。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4.完成第4题。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5)同桌互说。完成第5题。1)指名读题。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3)生可以回家记录。板书设计:简单的单位换算6厘米=60毫米80厘米=()分米教学反思:6第四单元加法教材、学情分析: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进位加、进位加、连加和估算(和在1000以内)。在教学时教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目标:使学生联系计算百以内加法的经验,并理解三位数的笔算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教学难点: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教学课时:九课时7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例题,第32页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2.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教学难点: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写过日记吗?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大家想看吗?同学们,你们看了小黑板,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指名列式:143+126)问: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求出结果。2.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指名说)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3.鼓励学生用笔算的形式计算。问: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如何计算?问:应从哪一位算起?教师列竖式计算:百十个143+12626983)指名说笔算过程,以及在结果中每一位上数表示什么?4)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从哪里算起?4.教学验算方法。介绍:要检查算得对不对,还要验算。(板书:验算)2)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板书竖式:126)+143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4)说明:在笔算是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算起:怎样验算?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1)在书上算一算。(生独立计算)2)你想怎样验算?3)汇报。你是怎样算的?怎样验算的?想想做做第3题1)先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2)独立计算。3)汇报。3.想想做做第4题1)说图意。2)独立计算。3)汇报。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板书设计:不进位加143+126百十个143126+126验算:+143269269教学反思:9第二课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例题,第34页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教学准备:33朵红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用“比……多”、“比……少”或“比……大”、“比……小”说一句话。说说谁多谁少?二、新授1.情境引入:同学们摆花片,做游戏,小英(中间的女孩)摆了11个红花片,小华(左边的男孩)想比红红多摆3个,你觉得小华要摆多少个花片?(1)请学生动手摆一摆,排一排。(2)提问:你觉得小华应该摆多少个红花片?你是怎样摆的?如果用算式,应怎样表示?(板书:11+3=14(个))(3)根据算式,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来算呢?说说算式中11、3、14所表示的意思。小结:要求出小华应摆几个红花片,只要把与小英摆的同样多的朵数加上比小英多摆的3个,就可以求出小华摆的个数,所以当遇到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时要用加法计算。(4)拍手游戏,巩固:①老师拍2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多3下,学生拍多少下?②老师拍6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多2下,学生拍多少下?集体练习,每次过后,请学生口头列出相应的算式。同座自由练习。2.出示例题:小平也和他们一起玩摆花片的游戏,小平想摆的花片比小英摆的少3个。(1)提问:你觉得小平应该摆多少个红花片,为什么?分小组讨论,可以用摆学具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2)汇报小组活动的情况:提问:可以怎样用算式表示?[板书:11—3=8(个)]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小结: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只要从小英摆的红花片中去掉比小平多的部分,就是小平摆的个数,也就是求比11少3的是几,用减法算。3.小结:刚才我们帮助小华和小平算出了他们各摆了多少个红花片。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10(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4.拍手游戏,巩固:(1)老师拍5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少2下,学生拍多少下?(2)老师拍9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少6下,学生拍多少下?集体练习,每次过后,请学生口头列出相应的算式。同座自由练习。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看图,完整地口述图意。提问:谁走的多?你是怎样知道的?(2)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解决的方法以及解题思路。(3)提醒,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一般要在得数的后面写上合适的单位名称。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学生看题后,口述题意。学生列式解答后说说解题思路。四、课堂小结今天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关于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弄清谁多谁少,再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五、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竖式计算)11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35页练习四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不进位加竖式计算的方法,比较熟练计算。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能正确地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二、口
本文标题: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四单元分米和毫米、加法教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3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