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地球内部构造地壳:各地厚度变化大,平均厚度24.4km。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为金属矿带。地核:分内地核和外地核。(1)大气圈(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大洋,但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岩石矿物中的结构水都属于水圈之范畴。水圈占全球面积的91%。主要成分是:H2O和矿物质,有机质等。(3)生物圈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特殊的圈层。1、地壳运动的作用地壳上部的沉积岩石圈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之一。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层,它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地球外部圈层的联系最为密切。地壳运动使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参与地壳外部形态的塑造,从而奠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骨架。(1)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2)分类—按成因,岩石可以分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3)三大类岩石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沉积岩分布在地壳表层,成厚薄不均的不连续分布;岩浆岩分布在地表与地下深处;变质岩则分布在地壳强烈变动区域或者岩浆岩周围。就地表分布面积而言,沉积岩占陆地面积的75%,岩浆岩和变质岩合占25%;就重量而言,沉积岩仅占地壳重量的5%,变质岩占6%,岩浆岩占89%(1)岩浆岩形成:一般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之分。侵入岩:是岩浆(熔融态)在断裂通道上侵过程中冷凝结晶,并定位于地壳某个部位未露出地表的岩石。侵入岩是被原有岩石所封闭的三维空间的实体,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为围岩。喷出岩:深部岩浆沿断裂裂隙通道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又称火山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流线构造建筑上常用的侵入岩——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花岗岩结构致密;抗压强度高,一般抗压强度为120~250MPa;孔隙率小,吸水率极低;化学稳定性好;不易风化变质,耐酸性很强;耐久性很好,细粒花岗石使用年限可达500~1000年之久,粗粒花岗石可达100~200年。花岗岩可用于基础、挡土强、勒脚等。建筑上常用的喷出岩——玄武岩、辉绿岩、安山岩等。玄武岩由辉石和长石组成。为细粒或斑状结构,有时具有多孔构造(但孔隙率较低)。体积密度为2900~3300kg/m3,抗压强度为100~300MPa,脆性大、抗风化性较强。可用于基础、桥梁等石砌体。(2)沉积岩形成:沉积岩是在常温常压下,经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地质体)岩石。常分布在地表或地表以下不太深的地方。特征:层理和层理构造(P104)常见园林工程石材(沉积岩)石灰石: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矿物颗粒和晶体结构不多见,表面平滑,呈小颗粒状。硬度不一,有些致密石灰石可以抛光。颜色有黑、灰、白、黄和褐色。石灰石含海水形成的石灰,故而2得名。砂岩: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3)变质岩形成:固态原岩(沉积岩/岩浆岩)其所处的环境与其形成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结构构造等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岩石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作用,叫变质作用。岩石经变质作用后转变为变质岩。如:灰岩→大理岩、页岩/泥岩→板岩、砂岩/砾岩→变质砂岩/砾岩、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常见园林工程石材(变质岩)大理石:是重结晶的石灰岩,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变软,并在所含矿物质发生变化时重新结晶形成大理石。主要成分是钙和白云石,颜色很多,通常有明显的花纹,矿物颗粒很多。摩氏硬度在2.5到5之间。主要有:白云石、镁橄榄石、方解石。板石:由黏土岩、沉积页岩(有时由石英石)形成的变质岩,矿物颗粒微细,薄而易碎,通常为黑、灰或绿色。蛇纹石:因其花纹似蛇皮而得名,最常见的颜色为绿色和褐色。摩氏硬度在2.5至4之间。含大量的镁,源于火成岩。重结晶作用和钻石抛光效果有时不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是地壳中由不同地质作用而形成的三大岩石类型。这三类岩石在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有本质区别。岩石的地理意义岩石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无法想象无岩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岩石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能源(如园林工程石材)。不同岩石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从而构造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岩石使人类探索地球和宇宙奥秘的窗口以及重要的研究对象。(一)褶皱—岩层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曲。即褶皱构造。1、基本形态背斜:岩层向下凸曲。地形不一定凸起。向斜:岩层向下凹曲。地形不一定凹陷。二)断层(fault)——岩层受外力作用或构造应力作用而发生断裂断开的现象为断裂。岩层断开发生明显的滑移,则形成断层。1、断层的几何要素2、断层面:岩层断开滑移时的破裂面。3、断层线:断层面与地层的交线。4、断层盘:断层面两侧相互错开的岩块称为断层盘。5、上者为上盘,下者为下盘。断距:两盘的距离为断距。2、常见类型按上下盘运动特点分: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平移断层:沿断层走向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平移的断层。枢纽断层:扭曲旋转。(一)火山(Thevolcano)——火山活动是一种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它对人类具有双重影响,既是地质灾害,又具有一定矿产资源。1、分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32、分布规律(1)全球有大约2000多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这些火山大体呈带状分布。主要的火山带有:环太平洋火山带:有319座活火山分布于环太平洋带。我国台湾菲律宾群岛,印尼诸岛直至新西兰岛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94座活火山。大西洋海岭火山带:42座活火山。(2)我国境内分布有900多个火山锥,多属于死活山或休眠火山。活火山为数不多。主要分布于三个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的东部地区:黑龙江——河北——广东雷川、海南;云南腾冲(地中海火山带);新疆至南昆仑山(地中海火山带)。(3)分布规律火山无一例外地分布于大小板块的边界上;环太平洋沟—弧系统火山密集。3、地理意义引起灾害和环境污染;释放SO2、H2S、HF、HCl、CO、CO2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产生“太阳伞效应”,引起全球气温变化;引发毁灭性灾害。形成风景名胜景点.如五大莲池,腾冲;带来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土壤、并提供热源。二)地震(Theearthquake)——地壳发生突然性的快速震动的现象。震源:诱发地震的地方;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为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1、类型(1)根据震源深度分浅源地震:0~70km的深度。中源地震:70~100km深度。深源地震:超过300k(2)根据成因机制分构造地震: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产生的地震,占绝大多数。90%的地震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直接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也可能因为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而诱发的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7%;冲击地震:因山崩滑坡地下溶洞塌落等因素所引起的地震;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的库区发生的地震。2、区域分布(1)全球地震分布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该带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即地中海地震带意希土伊阿中等国;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如东非裂谷红海地堑等。一、大气圈结构按气温随高度的分布特征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逃逸层。1、全球气压带: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2、行星风带: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包括三个盛行风带:信风带:是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南北纬30°~35°之间,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形成。西风带:南北纬35°~60°之间,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形成。4极地东风带:自极地高压带向外辐散的气流。3、三圈环流—由于地球自转,空气运动地转偏向力便随发生作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南北半球分别形成三圈环流。(1)信风环流圈(Hadley环流圈)空气在热带受热上升到空中向高纬输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气流向东偏转,出现高空西风。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两支,一支流向赤道,在低纬地区形成闭合环流,即信风环流圈。(2)中纬环流圈(Ferrel环流圈)从高空到地面盛行偏西风,地面附近具有指向低纬的风速分量,上层具有指向高纬的风速分量,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相结合,构成一个环流圈。(3)极地环流圈副热带高压带流向极地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中纬地区形成偏西风。当到极地低压带时,与由极地高压过来的偏东气流在60°纬度附近相遇形成极峰。暖流空气沿极峰向极地方向上滑,形成偏西气流,最后在极地冷却下沉,补偿地面流失的空气质量,于是在纬度60°附近和极地之间构成闭合环流圈,即形成极地环流圈。(二)季风环流—区域大气环流1、季风:地表海陆热力差异作用造成气压场随季节的变化,以及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作用和高大地形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区域、季节性气流运动,即季风环流。较大范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一般夏季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或赤道海洋气团构成;冬季风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构成。2、季风的区域分布南亚和东南亚是世界最著名的季风区,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冷高压偏北风(大陆吹向海洋,气温为低温,干燥少雨)夏季:热低压偏南风(海洋吹响陆地,气温为高温,湿润多雨)(三)局地环流—地方性大气环流由于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包括山谷风、海陆风、焚风等。(1)山谷风: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由谷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谷地,形成山谷环流。(2)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海陆环流。(3)焚风:气候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气流上升冷却,背风坡气流下沉,按绝热直减率增温。当空气温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降低,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过山谷后顺坡下滑,绝热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气温高,从而形成干热的风,即焚风。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称天气系统。多指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台风、龙卷风等。1、气团及分类气团—是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水平范围是数百千米到数千千米。垂直范围由数千米可连续到对流层顶部。单一气团控制一般天气较好。分类—按热力学性质可分为:冷气团、热气团。2、锋及其分类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范围比气团小。锋面两侧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分类—依据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替代情况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53、气旋与反气旋(1)气旋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旋涡。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北半球气旋空气按逆时针方自外围向中心运动,形成强大气旋,风速30m/s,直径在200~300km到2000~3000km之间。温带气旋:活动于中纬度地区,如我国华北、东北地区。主要出现在东亚、北美、地中海等地区。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流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包括:热带低压相当风力:6-7热带风暴相当风力8-9强热带风暴相当风力10-11台风相当风力=122)反气旋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大型空气涡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分类——根据温压结构分为冷性(冷高压)反气旋、暖性(暖高压)反气旋。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降水。气候形成主要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等因子综合而成。1、太阳辐射因子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是大气过程的基本动力,也是主导气候形成的热能渊源。地球有效温度:是大气上界吸收太阳辐射与行星地球长波辐射处于平衡时的所具有的温度。对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考试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7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