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等差数列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学科数学教学内容(课名)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该内容总课时2课时翻转课时第1讲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3.情感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数学猜想、归纳的能力。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对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学会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同时思维的严密性还有待加强。四、课前任务设计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19~22,并标出看不明白的知识点;2、完成导学案第1~5题的内容;3、在一张纸上,画圆圈,第一排画1个圆,第二排画3个圆,第三排画5个圆,第四排画7个圆……五、课上任务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建立等差数列模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师生活动:情景1:师—把班上学生学号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学生:52,51……师—这是数列吗?你能归纳出它的通项公式吗?学生—是,师—把上面的数列各项依次记为,填空:学生—填空并归纳出一般规律:师—上面这个规律还有其他形式吗?学生—或者写成注:要对强调2n,原因在于n-1有意义。师—你能用普通语言概括上面的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选择最恰当的语言。上面的数列已找出这一特殊规律,下面再观察一些数列并也找出它们的规律。情景2:看幻灯片上的实例(1)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共设置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2)水库的管理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下降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例如,按活期存入10000元,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本利和分别是:如下表(假设5年既不加存款也不取款,且不扣利息税)各年末本利和(单位:元)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师:上面的三个数列又分别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师—归纳上面数列的共同特征:师—满足这种特征的数列很多,我们有必要为这样的数列取一个名字?学生(共同)—等差数列。提出课题《等差数列》师—给出文字叙述的定义(学生叙述,板书定义):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d为公差,a1为数列的首项。这样的数列在生活中的例子,谁能再举几个?学生—某剧场前8排的座位数分别是52,50,48,46,44,42,40,38.学生—全国统一鞋号中成年女鞋的各种尺码分别是21,21.5,22,22.5,23,23.5,24,24.5,25抢答:观察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1,2,4,6,8,10,12,„„0,1,2,3,4,5,6,„„3,3,3,3,3,3,3„„2,4,7,11,16,„„-8,-6,-4,0,2,4,„„3,0,-3,-6,-9,„„注: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公差是0。(二)推进概念,发现性质设计意图:概括等差中项的概念。总结等差中项公式,用于发现等差数列的性质。师生活动:师—想一想,一个等差数列最少有几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至少三项,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概括等差中项的概念。设三个数bAa,,成等差数列,则A叫a与b的等差中项。同时有说明:(1)上面式子反过来也成立。(2)等差数列中的任意连续三项都构成等差数列反之亦成立。(三)探究通项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数列的通项公式,总结一般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师生活动:师—对于一个数列,我们最关心的是每一项,而这就要求我们能知道它的通项公式。下面一起来研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先写出上面引例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再推导一般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师—若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它的公差是d,那么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启发学生:(归纳、猜想)可用首项与公差表示数列中任意一项。师—从第几项开始归纳的?学生—第二项,所以n≥2。师—n=1时呢?学生—当n=1时,等式也是成立,因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师—很好!(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还有没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学生—还可用下面的方法归纳:学生—可以用累加的方法,左边累加后得,右边累加的d+d+d+„„+d共师—这种方法叫累加法总结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递推归纳法;迭代归纳法;累加法。注:通项公式中含有1,,,nadna四个量,其中1,ad为基本量,当1,ad确定后,通项公式就确定了。(四).通项公式的应用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分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四个量,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1)中求第20项,需要知道什么呢?——首项和公差(2)中怎样判断-401是不是数列中的项呢?——先求通项公式,再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成立。(3)中已知两项,求通项公式的关键还是先求首项和公差。这里可以通过列方程组求解。答案:(1)(2)-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3)(3)的补充说明:由列两个等式可知你能类似的推出等差数列中任两项的关系吗?类比:两式相减得等差数列的性质。六、教学设计反思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比较踊跃,并能对问题的解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找出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对等差数列的前n公式的推导有一个科学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公式的获取思路明确,理解比较深刻,较好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目标。但由于教学内容的紧凑,过于追求教学的量,在教学、训练中侧重于方法的指导而忽略了过程的详细讲解,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变形能力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第二天的作业中就体现出来。另外,过多的罗列解题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学生课后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的不足。
本文标题:等差数列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5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