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本概况地名:惠来《英语∶HuiLai》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管辖范围:全县共辖14个镇级、3个街道办事处、3乡、1华侨管理区邮编:515200。区号:0663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背倚大南山,面濒南海。陆地面积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2公里,是揭阳市唯一的沿海县和海上交通门户。惠来县现辖14个镇,县政府驻地惠城镇。置县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迄今479年。旅居港澳台和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惠来全境居北回归线以南,属**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20多种,其中花岗岩总储量1500万立方米,高岭土总储量5000万吨,稀有金属锆英石储量1.2万吨。水力、风力资源丰富。有水库,山塘200多座,总库容量近4亿立方米,蕴藏发电能力达5.29万千瓦,有水力发电站48座,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全县可建风电场面积30平方公里,被定为“国家乘风计划”的海湾石风电场首期工程2000年投产以来取得较好效益。特色农业发展较好,荔枝种植面积达1.6万公顷,产量近4万吨;龙虾、鲍鱼、石斑鱼、海胆等名珍海鲜产量也较高。中国能源工业大县∶广东★惠来在2006中国经济年度论坛暨亚洲企业领袖?【揭阳】年会上惠来被中国能源协会命名为“中国能源工业大县”12月8~10日在举办的2006中国经济年度论坛暨亚洲企业领袖?揭阳年会,群英荟萃,盛事频传。记者高兴获悉,位于粤东沿海的惠来县,在大会上被中国能源协会命名为“中国能源工业大县”。中国能源协会经过审核和实地考察,认为惠来县基本具备“中国能源工业大县”命名授牌条件,特授予牌匾和荣誉证书。近几年来,国家把能源工业发展摆上战略地位,提出加快电力和能源基础产业建设的重要举措。重新审视、思索后的惠来,对未来发展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建设能源工业大县”这一新的发展战略目标,以超常规的方式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重大能源工业项目落户。惠来这艘后发“大船”,正鼓起能源“东风”,起锚扬帆,乘风破浪。如今,漫步在惠来县靖海海滨,一座现代化“电城”已横空出世,令人眼前一亮。它,就是首期投资60多亿元、建设120万千瓦机组的惠来电厂。项目2005年7月获国家发改委核准,破土动工,目前进展顺利,现已完成总体进度75%以上,一号机组、二号机组可在2007年1月、6月如期发电。从2008年开始,惠来电厂还将继续上6×100万千瓦机组项目,届时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惠来电厂正式投产营运后,仅首期2台机组年可新增产值40亿元,年可为国家提供税收5亿元以上。在惠来,火电厂成了引擎,推动惠来能源工业“车轮”向前奔跑。惠来历史惠来县境内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为南海郡博罗、揭阳辖地。晋以后至明代中期均为潮阳、海丰辖地。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阳县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来、酉头3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合置惠来县,因县治在惠来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处葵岭东南,故又称葵阳。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户所。置县后隶属潮州府管辖至清末。**时期,先后属广东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来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员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销惠来县建制,与普宁县合并。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建制,隶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惠来县属汕头市。1987年全县共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27个居民委员会,553个自然村,总人口74.12万人。民族为汉族。方言以潮汕话为主和少数客家话。总耕地面积35.71万亩,人均0.48亩。惠来经济文化惠来经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有“草县”之称。地理条件虽然优越,但历史上旱、涝、风、潮灾害频繁,有“三日无雨火烧埔,一日下雨变洪湖。十年九灾多荒月,十家家户九家愁”和“一年咸水淹,三年断炊烟”等民谣俗语。过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101公斤,总产量3.85万吨,农业总产值仅3777万元。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亩产378公斤,总产12.2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50%和5.3%。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生产布局,组织农业深度开发,发展以荔枝、菠萝、香蕉为大宗的水果生产,荔枝产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以花生、茶叶、黄麻、萝卜、蔬菜、甘蔗为主,萝卜干质量居全国首位。蔬菜从自给发展为外销。至1987年,全县水果种植达22.63万亩,是年总产2.12万吨,比1978年扩大1.79倍,总产提高5倍,其中荔枝种植面积达8.4万亩,总产量1293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65倍和16.7%,菠萝、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比1978增长91.6%。县境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为多雨期,占全年降雨量88%,常在****发生洪涝。农业生产量遭受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大规模筑造堤围,兴修水利,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至1987年,全县共修筑山塘水库22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7.59万亩;修筑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加固江海堤围、闸坝251.2公里,其中龙江干堤25公里,捍卫耕地面积22..2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实现农田灌溉水利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职权,建造水电站。新中国建立38年来,全县共建成五福田、船桥等大小水电站48处,装机62台,容量1.23万千瓦。解决农村、城镇用电照明和供给部分工业用电、农业机电排灌。惠来有山地面积101.55万亩。新中国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秃岭,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国建立后重视造林绿化,既营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滩又营造防护林,林业生产发展很快。至1977年,全县山林实有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现过1958年“砍林炼钢”和****期间“砍林造田”的失误,林业发展过程有挫折。到80年代,实行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挂钩林种果责任制,同时贯彻“以迅速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林果结合和营造丰产林为重点”的林业发展方针,造林绿化有新的发展。据林业部门统计,至1987年全县有林面积77.9万亩,占山地叫面积76.7%,比1977年增长44%,森森覆盖率已达41.5%。林木主要品种有松柏、相思、桉树、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芒果、生(乌)榄、菠萝、梅、杨桃、梨、桃、李等。全县已基本消灭荒山,林果并茂。惠来农民历来重视养猪、养牛羊和鸡、鹅、鸭(下称三鸟),把发展畜牧业作业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新中国建立后,饲养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2.6万头,年终存栏量20.2万头,比1949年分别增长2.3倍和3.3倍。为加快饲养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引进澳大利亚牧草,全县种植面积8088亩,居汕头市各县之首。年总产干草2.5万吨,占全市产量一半。并建成畜牧饲料粉试验加工厂和牧草综合示范中心,给发展畜牧业创造有利条件。1987年全县耕牛年末储栏量3.09万头,比1978年增长59.3%,生猪饲养量34.98万头,年终存栏量20.68万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40.8%和19.1%,三鸟饲养量173万只,比1978年增长1.42倍。全县可养殖的海水面积1.05万亩,淡水面积5.27万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渔船配置现代化捕鱼设备、通讯设备,促进水产总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产品总量2.88万吨,比1949年增长7.2倍。其中:海水捕捞2.54万吨,海水养殖1333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6.5倍和24倍。名贵海鲜产品如鱿鱼、龙虾、对虾、鲍鱼、海胆、石斑石、鳗鱼、乌贼、紫菜、赤蟹等远销海内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投资人民币2964.4万元,美金550万元,建成养虾池7100亩,在靖海、资深建虾苗室2个,育苗水体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养鳗池311.4亩。在神泉、靖海建鲍鱼养殖基地,规模效益日趋扩大。大量虾、鳗、鲍鱼等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全县淡水捕捞总量150吨,淡水养殖1931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85.4%和215.5%,海、淡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惠来有悠久的文化渊源。境内已发掘出古代的夔纹陶器、西周甬钟、春秋铜矛、东汉铜鼓等文物。古老传统文化相沿继承,人才辈出,艺文昌盛。明初,苏福(民间称为苏神童)所作《三十夜诗》脍炙人口。1949年以前,惠来已有周田的中一枝香、海埕的正天香两两个潮剧团,还有皮影戏、木偶戏等。新中国建立后至1957年,惠来正式成立玉正潮剧团,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但中间仍有落。1978~1987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全县仅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学生467人,小学约214所,学生约1.3万人。1978年以来,教育事业更受到重视,至1987年全县投入教育奖金3599万元(包括财政拨款、华侨捐资、群众集资),新建扩建拆建校舍21.9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68万平方米。据县教育部门统计,1987年底,全县有中学26所,其中完全中学9拟,初级中学17所,在校学生2.68万人;职业中学2所,学生1689人,电视大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42所,学生7.4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幼儿园74所,入园幼儿1.16万人,各类学校总计346所。全县形成从幼儿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教育条件的改善,有效地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自恢复高考制度至1987年,全县考上大学院校1386人,中专学校991人,中师826人,技工学校204人。在抓好普及教育的同时,积极办好各类成人教育,以及青壮年的扫盲工作。至1987年,全县有1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奖1项,省级奖2项,市级奖16项。县农业科研部门培育的杂交水稻“矮优2号”等4个品种,推广种植面积24万亩,增值850元。国营县电器石研制的DJWJIO―1·2·3型高压电力计算箱,BJW-0.5型低压计量箱两项产品创值250万元。惠来的体育事业,新中国建立后有所发展。1987年少年组象棋新秀许银川被送进省象棋队集训,8月,参加全国赛进入了八强。全县体育项目有:武术、篮球、象棋、潜水、游泳、荡千秋、赛龙舟等。县内名胜古迹多处,主要有龙泉山庄风景区、百花尖风景区、黄光山风景区、铭湖岩、仙井岩、清水岩、神泉的海角甘泉、蜃楼海市(非固定),惠城东栅永福寺(****宋禅祖师潜修圆寂之地)等,自然景观优美,吸引了中外游客。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日益发展。惠来风景名胜惠来依山傍海,名胜古迹众多。“惠来八景”闻名遐迩,有峻峭挺拔的“百花领袖”,取之不竭的“海角甘泉”等,神泉的“海市蜃楼”与山东蓬莱齐名。人文景观丰富,有22处文化古迹列为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教活动历史悠久,有唐代高僧大颠潜修的虎头岩寺、清初宋禅祖师坐禅的永福寺以及西天佛寺等。沿海景点有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其中靖海湾东部的“客鸟尾石笋区”更以突兀新奇著称。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有占地面积380公顷,集植物观赏、高尔夫球场、海滨度假村、潮汕民俗文化村于一体的粤东金海湾植物园。此外,南海、靖海等地的海滨度假村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道教胜地赤松观龙藏洞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西北8公里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古昔一仙庙,世称“龙藏洞”。这里山清水秀,清幽雅静,自然风光绮丽,民间传说:当地干旱缺水时,唯
本文标题:惠来基本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46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