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精讲-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主讲人:林刚老师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本章导学在学习完语言的本体知识(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文字)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外围知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即语言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如何?不同语言间的接触和影响怎样?如何理解语言的规划和规范?这些问题将在第八章得到系统的解答。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到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的关系、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的关系;了解语言的接触和影响造成的语言的借用、并存、混合和转用;了解语言规划和规范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和演变第一节语言的产生和发展1.语言的产生2.语言的发展第二节语言的分化和统一1.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2.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第三节语言的接触与影响1.语言的借用2.语言的并存3.语言的转用4.语言的混合第四节语言的规划与规范1.语言规划和规范的主要内容2.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本章知识结构重难点和考点本章是教材主要内容之一,是对语言学外围知识语言的发展与演变部分的重点介绍,在考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需要重点掌握,考试中本章多出单选题、多选题、术语解释题、简答题题型,大概分值8-10分。本章的重难点一、本章学习重点1.语言的发展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2.语言的接触和影响: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混合、语言的转用;3.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本章的重难点一、本章学习难点1.语言的分化和统一2.语言的接触和影响3.语言的规划和规范第一节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本节学习要点1.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发音器官和思维器官的不断进化,使人类逐步产生了语言。2.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上都有所表现,语言发展演变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一、语言的产生(一)语言的起源问题•1.研究语言起源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类是怎样在其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是如何实现从没有语言到能够开口说话的历史性跨越的。•2.研究语言起源问题包含两个不同的问题:•(1)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即语言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2)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即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一、语言的产生•3.关于语言的起源,代表学说大致可以分为“他源说”(“神授说”)和“自源说”(“人创说”)两种。•4.“神授说”的内容及评价:•(1)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学说。•(2)代表观点: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中: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②基督教《圣经》中:耶和华创造了亚当,亚当创造了语言。③我国苗族传说:山神创造了人,并传授了语言。•(3)实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一、语言的产生•5.“人创说”的内容及评价:•(1)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2)代表观点:•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这种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②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一、语言的产生•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④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⑤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3)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一、语言的产生•6.与语言起源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1)研究的领域涉及动物学、古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新认识。•(2)经实验,黑猩猩没有像人类一样的喉头和大脑结构,因此它不能像人一样的说话。•(3)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晚期智人已经具备了产生语言的能力。•(4)声音不受距离、光线的限制,不妨碍肢体劳作的优点使人类最终选择了有声语言。一、语言的产生•(二)关于语言产生条件和方式的假说•1.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①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②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③社会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一、语言的产生2.人类劳动在语言起源中的作用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恩格斯在谈及语言起源的问题时特地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一、语言的产生3.语言发生的方式研究语汇起源的实验表明,形成一个共同的音义结合语汇群是在通过几千几的万次的沟通后才得以实现,即达到“约定俗成”。这种从量变到质变非线性过程叫做“涌现现象”(教材P255)有学者指出,不光语汇的形成是一种涌现现象,语法的产生也是。可见语言产生过程中,任何成分都不会突然发生,都是逐渐形成的。二、语言的发展•(一)语言发展的表现•1.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义)不断丰富、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2.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发展•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二、语言的发展•3.语音的发展演变最为明显(1)英语复辅音中有的辅音不发音:know,gnash(咬牙)(2)汉语中的古今韵母、声调变化:七、八在去声字前读二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4.语汇的发展演变跟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汉语新词:微博、博客、微信、高大上、给力、白富美二、语言的发展5.语法系统中稳定中缓慢变化英语:SOV—SVO;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6.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上最为明显汉语:“江”“河”“脸”的指称范围扩大“舅”“姑”“臭”的指称范围缩小二、语言的发展•(二)语言发展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1.渐变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性质决定语言的演变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这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英语从综合性语语言演变为分析性语言,就经历长达千年的时间。二、语言的发展•为什么语言发展变化会有渐变性特点呢?•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二、语言的发展2.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例如:汉语动补结构:我打不过他—我打他不过。例题【简答题】举出语音演变的例子:【答案】(1)语言演变使英文单词的拼写法和实际读音发生了偏差。(2)用现代语音读中国古诗,有韵律不合的现象。(3)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语音差异。【解析】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语音最为明显。例子主要集中在上述三方面。教材P256知识点测评题【简答题】为什么语言发展变化会有不平衡性特点呢?【答案】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应出来,比如一个新事物新观念产生了,要进入交际领域,首先就要有个名称,就必然要在词汇系统中反映出来,而社会现象、事物、观念的产生与消失,是经常发生的,在词汇中以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发展变化等种种形式。知识点测评题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比如我们今天常用的“楼盘、楼花、按揭、写字楼”就是从“台港-广东-内地”这样传开的。【知识点】本章第一节语言的发展演变1.2语言的发展。教材P257本节练习/思考题1.简述人类语言起源的各种说法。2.简述语言发展和演变的两个特点。3.简述语言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方面的表现。节完本第二节语言的分化和统一本节学习要点1.一个统一的语言可能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为地域方言、亲属方言,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方言。2.共同语只能在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共同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系统都来自基础方言。一、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当一个社会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几个社会集团时,语言也会出现分化。同时,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一)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例如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地域方言是从同一种母语分化而产生的,但在不同的地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音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词汇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一、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二)亲属语言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国家的解体、分治等原因,有时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单位。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例如,蒙古帝国瓦解后,原来的蒙古语便分化为许多独立的语言:蒙古语、东乡语、土语、达翰尔语、保安语以及前苏联的希里亚特语等。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一、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三)社会方言社会方分化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级方言等。如“动手术”、“出诊”、“注射”、“亮相”、“花脸”、“阅卷”等。又如,美国有所谓“黑人英语”,就是一种社会下层阶级使用的社会方言。比较: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使用的基本材料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比如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全民性特点,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局限,或限于某个地域,或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不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词汇方面。而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正因为地域方言的差别是系统上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虽然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但听的懂、听不懂不是划分地域方言的标准。一、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二、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一)语言的统一1.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原来被割据的社会可以统一起来,几个原来完全独立的社会也会统一为一个社会,社会的统一迫切
本文标题:精讲-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1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