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财政学课程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4分,计24分)1、财政:即国家财政,是国家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2、财政支出:以国家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资金分配活动,它反映了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所进行的活动范围和所需要的费用数额。3、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类别包括多种预算形式和预算方法;其原则有五: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和年度性。4、财政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计划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致使决算出现支出大于收入差额。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预算的执行结果,说明的是一种事实。5、税源: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6、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计20分)1BCD2AC3ABCD4ABC5AD6B7B8C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计10分)1×2×3×4√5√6√7√8×四、计算题:(共3题,每题8分,计24分)1、某作家取得稿酬收入20000元,按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试计算该作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解:因为该作家稿酬收入20000元>4000元所以该作家应纳税所得额=20000×(1-20%)=16000元(4′)应纳税额=16000×20%×(1-30%)=2240元(4′)所以该作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为2240元。2、某纳税人2009年1月取得属于全年一次性奖金36000元,当月工资、薪金3500元,应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解:36000÷12=3000元(2′)因为3000元适用的工资、薪金所得税率为15%,速算扣除数为125元所以36000×15%-125=5275元(2′)当月工资、薪金计税额应为(3500-2000)×10%-25=125元(2′)所以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应为5275+125=5400元(2′)3、甲国A公司和其设在乙国和丙国的分公司盈利情况如下:国家企业应税所得所得国税率已纳外国税款甲国总公司A1000万元50%无乙国分公司B100万元60%60万元丙国分公司C-50万元40%无试分别用综合限额抵免法和分国限额抵免法计算A公司抵免后应纳居住国税额。解:总公司全部应税所得=1000+100-50=1050万元(1′)A公司境内境外总所得按居住国税率计算的应纳税总额=1050×50%=525万元⑴综合限额抵免法(3′)综合抵免限额=1050×50%×〔(100-50)/1050〕=25万元B公司,C公司已纳外国税款=60万元∴实际抵免额=25万元∴A公司抵免后应纳居住国税额=525-25=500万元⑵分国限额抵免法(3′)乙国抵免限额=1050×50%×(100/1050)=50万元∴允许乙国实际抵免额=50万元∵C公司在丙国经营亏损∴不存在抵免限额∴A公司抵免后应纳居住国税额=525-50-0=475万元(1′)五、问答题:(共2题,每题8分,计16分)1、试比较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答:⑴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不同:(2’)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是直接影响,对国民收入是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是间接影响,对国民收入是直接影响。⑵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⑶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2’)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较弱。⑷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2’)购买性支出侧重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侧重收入分配职能。2、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或一般规律)。答: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稼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的有:(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2′)(2)税种的性质不同。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提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2′)(3)课税范围的宽窄。课税收政策范围较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因为课税范围宽,消费者难以找到应税商品的替代品,只能购买因征税而加了价的商品。(2′)(4)税负转嫁与经营者利润的增减关系。生产者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也有一定关系。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向转嫁所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售量。(2′)六、分析论述题:(共1题,计12分)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答:必要性: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可是,鉴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上述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2’)(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最亟待发展的产业。农业不仅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提供食品的原料,而且农业还能够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农产品出口能够赚取(宝贵的)外汇。(2’)(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仍属于“靠天吃饭”,再加上农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农业生产者的私人或集体资本积累缓慢,很难吸引优质资源进入农业,甚至连农业自身的资源也向收益率较高的其他行业转移。(2’)(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合于由政府来进行。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2’)财政投资的重点:第一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第二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1’)第三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1’)第四农村教育的投资。农村情况的根本改善在于加强教育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才能确保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持续性。(1’)
本文标题:财政学A卷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6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