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读《史鉴》有感流水般的时光将朝夕的更替赋予了历史的沉淀,而沉淀后的色彩则放射出更具思想的光芒,具有了永恒的历史价值。拿到这本《史鉴(中国历史上的兴亡警世故事)》,一页页翻过,心中思虑万千,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都暗示着人类的进步与缺陷,兴起与灭亡都有它的道理,即使离谱,也可能是发展趋势决定的。而历史的脚步在兴起与衰亡之间不因任何而停止,它会卷走一代已落幕的王朝,留下曾经存在的史实。“千古存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似洪水在翻腾,不遭遇岛屿、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直的改革、创新使兴亡已成为必然,只是读史依然令人心碎。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只为博褒姒的一笑,烧出的片刻欢喜同时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唐王朝的衰败只因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楚怀王的昏庸使屈原激愤终身,岳飞的精忠报国却在十二道金牌的威逼下成为千古遗憾。“苛政猛于虎”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毒害之深;“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露了官吏抢掠的可耻行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论证了一个国家不经过国内外斗争的磨练,必将失败的道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敌人侵犯下苟且偷生,仍沉迷于声色的荒淫……在闲暇之余读完这本《史鉴(中国历史上的兴亡警世故事)》,感触良多,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从本末问题、用人问题、廉洁腐败、权力威信、官场风气、勤俭奢靡、伦理道德、生活信仰等八个方面,搜集历史故事,对比论证,提示政权兴亡的规律,从中总结出历史兴衰更替的经验与教训,这对于当下我们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刻牢记“秦亡于奢”历史教训,真正地担负起一个党员干部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居安思危,鉴古而知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称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黄炎培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周期律,每个朝代开头都是好的,后来腐败了,灭亡了。对毛泽东直言: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他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支配。延安的这次著名对话值得镜鉴,习近平重提毛泽东历史周期律谈话,其寓意同样深远,体现了执政者对跳不出历史周期律的一种高度警惕,亦为执政者的一种自我砥砺。就当下而言,为政者欲跳出历史兴亡规律,须加大反贪腐力度,建立有效机制,真正对权力实现监督制衡;打破既得利益固化格局,扭转贫富悬殊,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跳出兴亡周期性轮回,贪腐问题是目前必须首先直面解决的问题。纵观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史,大凡统治者励精图治,勤俭持国,以苍生为念者,朝代持续时间就较长;而在位者骄奢淫逸、官吏贪腐横行、民生凋敝的朝代则短命。贪腐如毒瘤,不尽早割除,必然导致一个政权败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国内反腐倡廉虽然常抓不懈,但阶段性腐败多发、少数官员“前腐后继”等现象表明,行之有效的反腐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对权力的运用缺少有效制衡,人治潜规则盛行,是造成此中现象重要原因。目前制约官员贪腐的制度有刑法,有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另外还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相关规章,武器不可谓不多,但防范效果不彰,待贪腐既成事实,再进行惩罚,腐败分子纵然罪有应得,但国家和社会损失大矣。因此,必须对现有的组织制度进行改良。不堕入兴亡周期率泥潭,还必须打破现有利益固化格局,让百姓分享更多实惠。在中国,极端的贫富悬殊是历史周期律的一个重要推手。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周期律:极端不公导致社会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在这个循环往复里,几乎每一个能赢得长治久安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社会结构,通过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改革开放催生了巨量的财富红利,但与之相伴的是,利益集团逐步形成并固化坐大,社会贫富差距突出。而贫富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往往并非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垄断形成和公权力对市场的寻租。作为政府部门一名领导干部,不禁从自身工作展开了思绪。中央提出整治“四风”问题后,按照省、市、区委的要求,对自己“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对照检查和认真的反思剖析。知行不一,学用脱节,工作抓而不实,走马观花。群众意识不强,担当意识不足。作为管理者,当政者的一员,忍不住心下忐忑,位置坐的稳不稳,实不实呢?对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精神懈怠,安于现状。求平求稳,创新不足。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讲奉献的意识减弱。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合上书页心下恻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喷涌而出,给自己今后的努力定下了方向:做好知行统一,力戒形式主义。强化宗旨意识,力戒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力戒享乐主义。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强和改进作风,把“善于克难攻坚,敢于碰硬,勇于担当”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认真履行职责,用心用力干好工作,做到角色到位、意识到位、能力到位。一是提高工作标准。做到熟悉的工作认真做,力求作精,陌生的工作虚心做,力求作准,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二是增强进取意识。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个人都要有目标有追求,牢记“有为才能有位”,大胆工作。争取分管工作始终保持全市第一排。三是强化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全局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做好正职的参谋助手,不缺位、不越位、不推诿、不畏难。作为一级部门的副职,要在部门日常管理中,严格标准,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克服老好人思想,主动与领导和同志们交心交流,做好传、帮、带。四是发扬奉献精神。把每一项工作都作为提升自己能力,锻炼自己的机会,不论得失,不比轻松,不求安逸,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各项工作。保持清正廉洁,抵制奢靡之风。严格遵守《党章》、《廉政准则》和中央“八项规定”,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事业观,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做廉洁从政的表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遵守外出请假和报备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搞超标准接待,不接受吃请和人情消费,杜绝公车私用,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搞违背组织、有损团结的活动。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的做好工作,自觉做到道德情操高尚,生活情趣健康,作风正派、检点,社会交往净化、简单。圣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一件事情,开头往往能抖擞精神,做好并不难,但善终者并不多。治理国家亦如此,创业难,守业更难。中国自夏代大禹王朝至清宣统退位,史家公认的“五大盛世”加起来不足300年,足以说明守业之艰。因此,治国者应时刻居安思危,以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革弊图新,该出手时就出手,方可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泥潭。蒙蒙细雨,笼罩着整个历史过程,血水、泪水、汗水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警示后人如何延续历史。徘徊于失败的悬崖,满目尽是荒淫、无道、残暴、近小人、奢侈的阴影;停留在成功的幽谷,周围充斥着廉政、节约、勤思、任贤、专注的坦荡。失败的脚步,已深刻在历史的轨迹中;彷徨的叹息,已回响在历史的车轮上;沉痛的岁月,虽依然清晰却不免有了另一意义,在无尽的苍凉中开出了一朵穿越荆棘的傲花,回忆着,也注视着……兴亡早已成为历史,历史也已成为定格。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一种悲凉,一种壮阔,一种感慨,一种领悟,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收获。
本文标题:读《史鉴》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0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