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三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一、语文知识积累(27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月光下,吟诗篇,举杯邀青莲,(fàn)舟思易安。三月三,天朗气清,曲水流觞;五月五,汨罗江上,龙舟竞(dù)。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xī)。让我们(róng)入中华血脉,追寻文化之根,在古风古韵中安放心灵。2.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1)鸟向檐上飞,。(吴均《山中杂诗》)(2)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3),一览纵山小。(杜甫《望岳》)(4)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武陵春》中李清照因人事变故,无限悲苦,以泪代语的句子是“,”。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0分)(1)辍.耕之垄上(2)苟.富贵(3)会.天大雨(4)以数.谏故(5)为天下唱.(6)又间.令吴广(7)比.至陈(8)尉果笞.广(9)唐雎不辱.使命(10)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何陋之.有B.俯身倾耳以.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邪D.于.舅家见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5.名著阅读。(3分)⑴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回目编拟相当精彩,请你根据回目特点和情节内容,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入横线。(2分)第九回:▲,陆虞候火烧草料场。选项:A.假李逵剪径劫单人B.鲁提辖拳打镇关西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D.浔阳楼宋江吟反诗⑵李逵、燕青径望梁山泊来,直到忠义堂上。A见了李逵、燕青回来,便问道:“兄弟,你两个那里来?错了许多路,如今方到。”李逵那里答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众人都吃一惊。A喝道:“黑厮又做甚么?”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A。(《水浒传》)(1分)文中的A是▲(填人名)。二、现代文阅读(31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6~13题。(一)慢看龙应台(16分)⑴好友从贵州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学者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⑵蹲着的人仍旧蹲着,抽着烟,眼睛仍旧蒙蒙地看着田里,用浓重的乡音说:“就是看呀。”⑶“为什么看呢?”⑷“没事干啊!”⑸学者明白了。一亩地,那几个人也就够了,其他的人真的没活可干,就到那田埂上,蹲着,可能潜意识里也是一种“同舟共济”的表达吧。⑹蹲着的人们这回转过头来,奇怪地看着他,然后问他为何发此问。⑺香港来的学者倒愣住了。他要怎么回答呢?说,因为蹲在田埂上什么也不做,是一种浪费?说,“没事干”是是是——是件不可想象的事,因为在香港或台湾或新加坡或美国,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是件可怕的事。⑻他要怎么说呢?⑼于是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地点是非洲。一个为红十字工作的欧洲人到了非洲某国,每天起床还是维持他的运动习惯:慢跑。⑽他一面跑,一面发现,一个当地人跑过来,跟着他跑,十分关切地问他:“出了什么事?”⑾欧洲人边喘息边说:“没出事。”⑿非洲人万分惊讶地说:“没出事?没出事为什么要跑?”⒀这个欧洲人愣住了。他要怎么解释?因为他总是坐在开着冷气或暖气的办公室里头一个开着的电脑前面,他的皮肤很少被阳光照到,他的手很嫩,肩膀很僵硬,腰很酸,因为没有身体的劳动,所以他必须依靠“跑步”来强制他的肌肉运动?他是不是要进一步解释,欧洲人和非洲人,因为都市化的程度不同,所以生活形态不同,所以“跑步”这个东西,呃……不是因为“出了事”。⒁好友在说贵州人蹲一整天没事干,就是抽着烟望向漠漠的田地时,我发现自己的灵魂悠然走神,竟然叹息起来,说:“就是蹲在田埂上看田,唉,真好。”⒂我知道,我在向往一个境界。⒃慢的境界。⒄和华飞走东南亚十五天,出发前就做好了心理调适:慢。⒅当你到了码头,没有一个办公室贴着时刻表,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用权威的声音告诉你几点可以到达终点,你就上船,然后就找一条看起来最舒服的板凳坐下来,带着从此在此一生一世的心情。你发现你根本不去想何时抵达,连念头都没有。你看那流动的河,静默却显然又隐藏着巨大的爆发力,你看那沙滩上晒太阳的灰色的水牛,你看孩子们从山坡上奔下来,你看阳光在芦苇白头上刷出一丝一丝的金线,你看一个漩涡的条纹,一条一条地数……我发现,没有了时间的限制,没有了终点的预期,心灵反而更加充实。⒆从琅勃拉邦到吴哥窟的飞机,突然说延误三个小时,人们连动都不动一下。因为预期就是这样,于是你闲适地把机场商店从头到尾看一遍,把每一个金属大象,每一盒香料,每一串项链,每一条丝巾,都拿到手上,看它,触它,嗅它,感觉它。反正就是这样,时间怎么流都可以。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⒇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垒累棚上。我就坐在那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有删改。)6.第⑼段写道“于是我想起另一个故事”,作者由一个故事想起另一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故事。(4分)7.文中第(15)、(16)段都是单句成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8.联系语境,品析文中第⒄段划横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表达上的妙处。(3分)9.两位同学读完本文后,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展开了讨论。以下是双方的主要观点,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看法,阐明理由。(5分)A同学: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追求“慢的境界”会让我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B同学:正是因为时代发展过于迅速,生活忙碌,我们才更需要追求“慢的境界”。(二)关于劣质一次性筷子的主题阅读(15分)【事件概述】3月17日晚,演员黄渤在微博上吐槽自己在饭馆用餐遭遇劣质一次性筷子,并晒出对比照片。照片中,一双一次性筷子泡在发黄的水里,右边则是一杯清水的对比照。黄渤微博解释道,“饭店上了一次性筷子,外观包装均精美无挑,热水中涮了几下,刺鼻的味道马上出来了,低头一看,结果……”黄渤还无奈调侃称,“这汤你敢喝吗?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环保是保命啊!”【记者走访】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位市民随手拿起一双带有黑色斑点的筷子使用。记者告诉他,出现小黑斑说明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小黑斑里含有各种霉菌,具有极高的致癌风险时,这位市民很吃惊:“这么严重啊,还真不知道,以后坚决不用了。”从事瓷砖销售的王女士对记者说:“吃外卖本身就是图个方便,如果自带餐具,洗洗刷刷很麻烦。”当记者问她,知不知道一次性筷子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时,王女士说:“我周围很多人都用一次性筷子,不都没事吗?再说,这筷子都用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听说谁因为用一次性筷子得病,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另外,市民孙小姐告诉记者,她发现有些小餐馆根本就没有消毒设备,而有些餐馆即使有也不用。有一次,服务员给她拿的筷子都是湿的,还一直说是消过毒的。一次性筷子虽然不卫生,但至少没入过别人的口,不会传上什么病,循环使用的筷子如果消毒工作没做好,岂不是更脏吗?与其这样,她宁愿选择一次性筷子,至少只有自己用过。【专家观点】1.天津科技大学木材科学系主任马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小作坊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中,为美观而采用工业硫磺熏蒸,筷子在使用时遇热会释放出二氧化硫,所以劣质筷子在热水中涮一涮,就会泡出一碗“黄汤”。马主任还说,在一次性筷子生产中,需要对木质或者竹质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部分小作坊为了节约制作成本,使用工业硫磺来替代价钱较高的食品添加剂。消费者长期使用这种被硫磺熏蒸的劣质一次性筷子,可能导致中毒。刺激物对口腔、食道、消化道造成腐蚀,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哮喘等症状。2.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王君聪科长介绍说,生产劣质筷子的作坊式工厂会找一些价格低廉的边角料来进行生产,并且经过去皮和切割后不会进行热力消毒,之后也不会进入无菌车间进行操作,一些条件差一点的企业甚至将半成品的烘干放到了室外,只是简单地晾晒,到该进行材料分拣的时候,这些企业会将那些残次品用硫磺进行熏蒸或双氧水浸泡,把那些有污物、色泽不好、发霉的半成品漂白成卖相好的筷子;之后加工成型和包装成品也都是在普通的车间进行,细菌很有可能乘虚而入。10.阅读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11.针对黄渤在微博中提到的“饭店上了一次性筷子,外观包装均精美无挑,热水中涮了几下,刺鼻的味道马上出来了,并且涮过筷子的清水变成了‘黄汤’”这一问题,专家认为是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12.从材料看,一次性筷子存在如此多的问题,那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市民愿意使用?(4分)13.阅读上述材料,请你简述对材料中黄渤提出“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环保是保命啊”这一观点的看法及理由。(4分)三、古诗文阅读(24分)(一)(4分)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14.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一词中感受到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的特点。(2分)15.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10分)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16.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⑴天下缟素..()⑵秦王色挠.()⑶长跪而谢.之()(4)寡人谕.矣()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8.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三)(10分)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①,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②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③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④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⑤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节选自《明史·列传》)【注释】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②擢:提拔。下文中的“迁”、“除”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③豪右:豪强。④覆按:复审案件。⑤丰裁:风纪。19.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段2处)(2分)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灌诣军门谒.见()(2)寻.命筑城泰州()(3)百姓咸.赖()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1)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2)结合本文所列举的事件,说说陈灌是个怎样的人。(3分)四、语言运用(68分)22.请根据对话内容,以编辑部的名义写一则启事(只写正文,60字左右)。(8分)下面是校文学社社长正浩和编辑诗瑶的对话。正浩:诗瑶,陈平告诉我,我们文学社刊物《春芽》第三期有一个错误。诗瑶:什么错误?正浩:在最美人物栏目里,我们把一个人的名字写错了。诗瑶:啊?把谁的名字写错啦?正
本文标题:语文试卷初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9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