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编写人:范祥栋审核人:王小攀一、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收复失地、为民族复仇雪耻。因此,他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这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南宋丞相史浩首先提出,随后成为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归者的统称)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用“抱铜琵琶,执铁绰板”来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盛赞芹菜好吃,富豪吃了结果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称《美芹十论》。文中陈述抗金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展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2.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辛弃疾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做做,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受压抑,内心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5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才被朝廷召入京师,并被派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tuō)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练兵备战,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2词中发泄了出来。3.字词辨识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4.古今异义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风采特异,业绩突出今义:生活散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常5.词类活用遥岑远目.名词活用为动词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尚能饭.否名词活用为动词6.文言句式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倒装,谓语“献愁供恨”前置)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倒装,宾语前置)二、文本探究1.整体感知(1)你感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风格怎样?参考答案:这首词风格豪放,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深远,感慨深沉。(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参考答案:作者登上建康(今南京)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深感世无知己,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开篇第一句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参考答案: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2.细节揣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用典第一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即晋人张翰。《世说新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作者拿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一说,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第二个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志向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如果自己像许汜那样只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大略的英雄了。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第三个典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东汉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栽种的杨柳已经有十围粗了,不禁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第一个典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字仲谋,十五岁继兄孙策之位为东吴之主。他拒曹操南下,抵蜀汉东侵,建立了与曹魏、蜀汉鼎立的东吴帝国。曹操顺水而下,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第二个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南朝宋武帝的小名。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的。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仰慕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正说明了他人到老年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第三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因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草率出师讨伐北魏,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祭奠,3纪念胜利。作者意在借刘义隆落得仓皇南逃的事情,咏叹南宋近事。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兵败。此三句典中套典,意在以古讽今,主张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第四个典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追忆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五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祭神赛社,烟火不断。作者借此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第六个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次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诋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3.意旨探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深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年),这时的作者以65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登上北固亭,联想到曾在此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人物,不觉满怀报国之志。而想到南宋王朝一直偏安江左,不思北伐,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作者为此感到极大的愤慨。三、鉴赏品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沉雄豪壮,但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秋色无边,江山壮丽,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归隐谋私,可谓豪矣,壮矣!但愁恨郁积,落日哀鸿,叹不为人知,惜年华如水,洒英雄之泪,又何其沉痛悲凉!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作品层层推进,情到至极处,又以“树犹如此”半句缩住,寄“人何以堪”于言外,而且其情的具体内容始终未加明言,全靠读者联系当时的时代和作者的处境去体会。因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可谓深得蕴蓄之法。通过这首词,我们对辛词的这一特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托古喻今,抒情言志。上阕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下阕以刘义隆的惨败为鉴戒,对比鲜明,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最后用廉颇自比,言志抒怀。用典凝练形象、情酣意深,发人深思,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四、巩固提升1.当堂达标(1)注音: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英雄泪()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寻常草草:北顾:可堪:(3)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回答问题。A.“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4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E.“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A.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B.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C.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何具体含义?2.高考链接考点对接:用典的意义和作用。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
本文标题: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3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