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辅导活动设计与教学04268
课程名称:辅导活动设计与教学课程代码:04268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心理辅导活动的性质活动课、体验课和健全人格养育课。教师通过团体活动使得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社会认知、情绪控制,从而达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性目标。心理辅导活动课包括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两大部分。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的求助意识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认识心理不适应状态或心理异常现象、了解简单的自我调整方法并能初步掌握常见的应对策略。教师通过具有团体性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团体情境下利用团体动力营造和推动信任、接纳、理解、支持的团体氛围,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性问题或共有的心理不适应问题,从而达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基本线索,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课题活动和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操作流程、心理辅导活动的系列课程主题设计以及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效果评估。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的学习,培养掌握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理论概念并付诸实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通过本课程中的一系列示例,学生要能够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背景、功能、操作原则、要领和技术;并能设计出符合当事人需要和特征的活动课形式与内容;在每次活动课结束后能够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参加心理辅导活动的当事人与自己都获得积极和有意义的成长。学习本课程前需要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辅导的基础理论知识。本课程以活动为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在活动课的实务操作中。学生要掌握如何在活动课的实务操作中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在应用心理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需先学习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团体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再来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活动为主,以课堂教学应用为主,以学生遇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为依托,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设计辅导活动课,并需要教师学习如何评估辅导活动课的效果。但心理辅导活动课与这些学科也有本质的不同。例如,心理辅导活动课与发展心理学不同,发展心理学主要的目标在于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教育心理学不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目标在于研究知识习得和学习的基本原理以及课堂的基本教学规律。与团体辅导不同,团体辅导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符合资质的团体治疗师通过团体的形式治疗患有心理疾病的当事人。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心理辅导活动课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概念、性质、特点,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基础,并熟知本课程的主要功能与局限,以及与其他类似学科的区别。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相关概念识记: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辅导的概念、团体辅导(重点)。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包括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两大部分。涵盖了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求助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认识心理不适应状态或心理异常现象并能探求应对的策略,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从而促进学生在智力和人格两方面得到主动、健康的发展。2.心理辅导:学校教育人员对学生的一种协助,也可以泛指专业人员所从事的人群服务。3.团体辅导: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设计团体活动用以预防及处理个体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性质(重点)。1.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活动课程”,理解为什么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以活动为主。在小学至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成熟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说教偏离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人格成熟水平。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方式是在活动中学习,在模仿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活动是达到发展性、预防性和教育性的最佳方式。2.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发展性,预防性与教育性上。其要点是:发展性主要是指通过团体辅导,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偏差态度和行为,促进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预防性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团体辅导,可以使成员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与认识,懂得什么是适应行为,什么是不适应行为;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分享彼此之间的看法,求得心理的支持;教育性主要是指借助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学习的教育过程。它有利于促进全体成员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成员学习社会规范、交流社会信息、提供行为模式、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基础识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理论中的前五个时期;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气氛在内的影响因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内容。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理论的前五个阶段(重点)0-1岁信任对不信任1-3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6-青春期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青春期自我统整对角色混乱2.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社会心理学基础(次重点)2.1师生关系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2.2朋辈互助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2.3班级气氛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3.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内容(重点)3.1自我意识辅导——学会自尊3.2学习心理辅导——学会学习3.3人际关系辅导——学会交往3.4生活适应辅导——学会适应3.5生涯发展辅导——学会生存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学背景(重点)。班级团体是心理辅导活动课赖以存在的主要背景,是学生个体活动的主要支撑,是学生社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土壤。学生个体在班级团体的互动中会形成新的个性特征,而班级团体则会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以班级为基本的单位,班级环境和家庭环境一样,是影响学生社会性发展主要因素。中国的中小学生在学龄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在班级中度过,班级团体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班级环境的诸多因素中,班主任老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最佳人选是班主任,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班级环境和班级氛围。应用:在不同阶段中如小学、中学阶段,结合学生发展阶段和特点,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特点,从而有目的、有针对地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重点)。1.小学阶段——能否保持养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1.1小学低段——要帮助孩子们尽快完成初入学校的转变与适应;注意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学习、生活习惯。1.2小学中段——抓住孩子们“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抓好学习辅导,努力促进孩子智力发展;满足孩子们正在迅速扩大的交友和被同伴接受的社会性需求。1.3小学高段——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进行初步抽象概括和归类记忆能力;高度关注孩子们的性格发展。2.初中阶段——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们努力实现自我统整。2.1.初一阶段——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形成的学习模式转变至中学学习模式;开展自我意识辅导,帮助他们处理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2.2.初二阶段——尽量减少由于学习障碍和血液失败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迷茫、自卑和自我挫败感,预防学生在这一关键时期在人格发展上最容易出现的“角色混乱”;突出青春期性心理辅导特别是异性交往辅导。2.3.初三阶段——开展抗挫折辅导;围绕“自我的统整与混乱”这一核心,抓好考前心理辅导与报考志愿的指导。3.高中阶段——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实行自我整合。3.1.高一年级——入学适应性辅导,特别是进入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如何在“高手如云”的新竞争环境中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估和自我期待,以及进入一般高中和职高的学生如何调整心态,逐步接纳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处理好人际关系。3.2高二年级——帮助学生学会调整学习心理的调适和理性情绪的辅导,进一步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对学生进行爱情、婚姻问题的价值引导,引导他们处理好青春期恋情与完成学业目标之间难以完全协调平衡的矛盾,并预防学生在这一敏感问题上与家长、学校、社会的期望发生激烈冲突。3.3高三年级——协助学生能清楚地觉知自我,用整体的观念来做出自己生涯的选择;抓好考前心理辅导,防止考前、考中与考后的心态。在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主要任务后,学会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㈢、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功能与相关课程的区别识记:本课程与思想品德的区别(次重点)。1.思想品德课主要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关注政治,关注法制、道德、社会规范;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学生的个性、人格和适应,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或困扰。2.思想品德课注重较为高尚的人物、事件、理念、原则、规范,重在为学生树立榜样,离实际生活较远;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真实的人物、事件、心态、理念和价值判断,化解具体矛盾与困惑。3.思想品德课侧重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课侧重由内向外的自我体验、感悟,情绪的释放与个性的张扬。4.思想品德课依据教学规律,将就教学常规、技巧、方法、艺术;心理辅导活动课依据团体动力学规律,讲究的是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等辅导艺术。理解:本课程与媒体谈话、小组团体辅导等活动的区别,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独特作用(一般)。1.本课程与媒体谈话的区别1.1内容范围不同1.2谈话栏目的交流对象包括各种行业和年龄层的人;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1.3谈话栏目的中心是主持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老师只是辅助者,中心是学生。2.本课程与小组团体辅导的区别(一般)2.1团体成员的组合结构不同2.2团体原有的基础不同2.3团体活动所享有的时空条件不同2.4辅导过程中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3.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独特功能作用(重点)。3.1满足全体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3.2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团体氛围。3.3为实现学生心育目标提供课程保证。第二章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理念,学会设定恰当的辅导目标,并最终能够独立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心理体辅导活动。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理解:1.辅导理念的特征、性质和作用(重点)辅导理念是辅导教师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它反映了辅导教师对组织某一次辅导活动的理性思考,它侧重于表述辅导教师对辅导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辅导首先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技巧。辅导理念首先涉及人性观问题。人性观是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哲学问题,在辅导上至少有两个问题与人性观有密切联系:(1)怎样看待人的基本倾向(或曰天性)?基本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人性本善,承认人天生就有一种向上、向好、向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的倾向。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的辅导秉持这种看法。二是认为性本恶,认为人如果不予教化,必然堕落。心理学中持此观点的不多,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稍倾向于此。三是认为人无天性,人在后天向什么方向发展,完全取决于教养。行为主义的辅导持此看法。在学校辅导领域,主要是第一和第三两种见解比较有势力。在不同的观点制约下,辅导者对辅导目标、辅导途径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在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伊始,就需要反思自己的人性观。其次是人的发展的主动性问题。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成长是人的天性,存在就必得发展成长,不必假于外力的“推”或“拉”;而在行为主义者看来,除却生理活动而外,人的大多数有意义的发展都是学习的结果,而学习的动力多半源于外在之“推”或“拉”。这一人性观分歧见于辅导模式的设计,往往表现为强调“教”还是强调“导”;重视“自助”还是重视“他助”;多注意于学生的自我观还是多注意于具体的问题行为。再次是辅导之目的: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我们倾向于在中国提倡一种尽可能将个人为本与社会为本结合起来的辅导取向。其实任何一个健康合理的辅导目标也应该是这一取向。如果联系我国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说,当前似乎应该稍偏重于强
本文标题:辅导活动设计与教学0426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2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