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题目:《邓小平文选》读书报告姓名:牟家诚学号:2014411145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1《邓小平文选》读书报告一、简介《邓小平文选》是1993-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的讲话、著作选集。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已出版三卷,《邓小平文选(1938~1965)》,1989年8月20日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1975~1982)》,1983年7月1日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11月2日在全国公开发行。前2卷再版时,分别改称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5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全三卷)线装本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28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共43篇。其中30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文选收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9篇,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7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著作7篇,到中央工作后的著作20篇。《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入邓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共60篇。文选收入1975年的著作9篇,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著作17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讲话、谈话34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1982~1992年期间的重要著作,共119篇。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曾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7月)》等小册子和报纸上发表过的著作,这次编入文选时,又作了文字整理,许多篇根据记录稿增补了重要内容。文选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作为开卷篇,以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作为结束篇。3卷《邓小平文选》是一个整体。第三卷以及10年前出版的第二卷,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二、关键词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国两制三、正文(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决策。有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2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①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2、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说:“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②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在1978年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③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3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于四点: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邓小平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④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开放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又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为此,要打开国门搞建设,把开拓国内市场、利用国内资源同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加速发展。30多年来,中国形成了开放型经济,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在促进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当今时代与世界发展趋势看,全球化的加速使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这更要求实行开放式发展战略,共同应对挑战,在合作共赢中发展。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30多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何种变化,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三)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⑤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与问题,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第二,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少数人谋利益,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⑦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目标和手段统一起来,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思想对推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强烈的国家统一观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力量。52、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昌盛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建设国家的步伐,是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正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第三,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第四,尽最大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四、思想感悟读邓小平文选,无论是会议报告,与中央领导
本文标题:邓小平文选读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0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