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榆林市榆林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1陕西省榆林市榆林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说明:1.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共150分。2.请将第Ⅰ卷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机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第Ⅰ卷(共33分)一、选择题(3×4=12分)1.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有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豢养渲泄从善如流不绝如缕B.阜盛亵渎委屈求全形影相吊C.蜉蝣窈窕沧海一栗如泣如诉D.幽壑扈从草行露宿经年累月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B.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美丽的珠江小岛海心沙举行,流光溢彩....的开幕烟火和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点燃了广州市民的激情。C.就算安阳的曹操墓是真的,这也只能说明安阳可以在曹操忌日方面下工夫,拿曹操的诞辰说事,有点驴.唇不对马嘴.....。D.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步伐快速迈进,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浪潮来得迅猛,中国也难独善其身....。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面对美韩军演剑拔驽张的局面,朝鲜除了在边境布防之外,还一反常态地高调“亮核”,这令各方颇感意外。B.发生在富士康惊悚的连环跳,根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加以推想,大致可归因于超负荷工作、高淘汰率等原因。C.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对孩子就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D.卓别林对电影史的公演,一言以蔽之:马戏团小丑是行过,卓别林是完成。这样的评价,睿智深刻,由不得不举手赞同。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别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①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②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③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像④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2⑤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⑥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A.④③②①⑥⑤B.⑤④①⑥②③C、④②①⑥⑤③D、⑤②①⑥③④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5.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3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郭玉者,广汉洛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精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迹不仕。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玉仁爱不矜.矜:骄傲B.一针即差.差:差错4C.自用意而不任.臣任:听凭D.将.身不谨将: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常渔钓于.涪水②乃着《针精诊脉法》传于.世B.①翁乃.授之②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C.①臣疑其.故②必尽其.心力D.①而.医疗贵人②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郭玉医术高明的一组是()(3分)①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②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③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④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⑤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⑥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A.①③B.②⑥C.③⑥D.④⑤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涪翁与程高,是为了探明郭玉医术高明的根源。B.郭玉向程高学习的主要是医方诊断、人体病理、阴阳变化、心理调节等。C.文中写和帝的惊叹叫好,实际上就是衬托郭玉医术的高明。D.文中写到郭玉医治贵人有时治不好,意在说明人无完人。第Ⅱ卷(共117分)四、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2.(1)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5分)译文:(2)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4分)译文: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5(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14.补写出下列名句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1),知来者之可追。(2),秋水共长天一色。(3)但以刘日薄西山,,,。五、(2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白玉盅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③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④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于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⑤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通告苦着脸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⑥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⑦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
本文标题:陕西省榆林市榆林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3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