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近代法国教育开心消消乐.
第八章法国近代教育提纲历史背景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时19世纪法国的教育历史背景法国的由来: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宗教势力的庞大,促使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查理曼帝国九世纪中叶法国意大利德国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一)初等教育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享受私人初等教育。宗教团体为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加尔文教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胡歌诺战争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班级教学,法语讲课;面向下层,免收学费。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二)中等教育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1、胡格诺派学院2、耶稣会学院学院学制一般为7年,开设拉丁文、希腊文、数学、逻辑学、古典文学、算术、几何、天文学等课程。学院里经院主义色彩极其浓厚,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和理智能力,但不注意学生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耶稣会神学院主楼近景3、耶稣基督圣乐会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产生,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产生,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7世纪到大革命前,法国中等教育由于宗教团体和当权者的重视而获得的较快的发展。1610年,胡格诺教派在法国各地创办了35所学院,学生人数达千人以上。1627年,耶稣会仅在巴黎一省就创建了14所学院,到1710年,耶稣会在法国创办的学院达到了612所(三)高等教育到大革命爆发前,法国共有22所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教会管辖下,办学思想保守,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古典课程,教学模式脱离社会实际,极力扼杀进步思想。17世纪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技术的实用价值受到关注。加之在这方面教会控制较弱,一些技术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得以建立,如自然历史博物馆(1636年)、法兰西科学院(1666年)、路桥学校(1747年)、皇家军事学院(1751年)、矿业学校(1778年)。这些具有实科性质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反映了法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准备,也促使法国传统古典大学缓慢地向实用化的方向进行变革。二、资产阶级革命时的教育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发动到1794年结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都提出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特色的教育改革方案。(一)立宪派塔列兰法案立宪派的塔列兰代表公共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方案指出:必须教育公民认识与保卫宪法,《人权宣言》应成为“幼年时期的教义问答”;他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规定了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和大学院四级学制。在教育内容上,既把公民道德及宪法列为各级学校的主要学科,又使宗教在各级学校的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专门学校中,保留了教士在国立中学中担任教师的权利。(二)吉伦特派康多塞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对其全体公民应尽的职责,故应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前后衔接的、普及的、男女平等的和免费的学校系统:4年制小学、3年制高级小学、5年制中学校和专门学校、大学院。大学院是教育行政和学术研究中心,领导与监督各级学校。各级学校均应实施强迫、免费教育,坚决摒弃教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废除传统的宗教科目,增加与农业、手工业和国内生产等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减少古典学科的教学,扩大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教学;还应增设政治教育课程,讲解宪法和《人权宣言》,以使学生及早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雅各宾派雷佩尔提教育方案他指出让贫苦儿童受教育,首先要给他们面包,建议由国家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开办寄宿学校“国民教育之家”,为儿童提供免费衣食,从而保证普及初等教育的实施。雷佩尔教育方案主张应向儿童进行体育、智育和德育,特别提出以德育代替宗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爱国的公民。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国家应当予以保护,实施普及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三)雅各宾派雷佩尔提教育方案1791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第一部宪法。该宪法明确规定:“应该建立和组织起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教育体系,在所有人必不可少的那些科目的教学中实行免费教育。应该根据全国的需要提供各级各类教育。设置纪念日,以保存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记忆,在全体公民中发展博爱精神,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政体、国家和法律。”三、19世纪法国的教育19世纪的法国,政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法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学制,各级各类教育获得了发展。(一)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二)初等教育的发展(三)中等教育的发展(四)高等教育的发展三、19世纪法国的教育(一)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1、指导思想:使教育为国家服务,造就有效率的官吏和能从事生产的臣民,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一样。2、特点:教育权利高度集中。(二)初等教育的发展第一帝国时期:由于拿破仑对初等教育不大感兴趣缺乏热情,国家对公共的初等学校没有专门的开支,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规定初等教育由教会管理,国家监督,教会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影响逐渐扩大。复辟王朝时期:1816年王朝政府颁令要求,每一市镇设委员指导初等教育,向贫困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宗教或慈善团体在市镇要求下可以为初等学校提供师资七月王朝时期:《初等教育法》(又名《基佐法》)的有关规定为此时期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该法案初步建立了法国国民教育制度,确立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政府与教会应携手发展初等教育。第二共和国时期:1850年《法卢法案》加强了教会在初等教育领域的势力,给予教会监督公立学校的权力和教士任教的特权并为私人办学创造了方便条件,从而促成了初等学校数量大发展,但并未就初等学校教育的免费和义务做出任何规定。第二帝国时期:1863年迪律伊出任教育部长后,建议实施免费初等义务教育。在他的努力下,初等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内容得以扩展,人数也得以增加。(二)初等教育的发展(二)初等教育的发展巴黎公社时期:宣布实施普及性、世俗性的初等教育,教育与国家分离。巴黎公社仅仅存在72天,难以按照公社的意志实施普及免费的初等教育,但公社关于初等教育发展的计划却为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三共和国时期:1881年—1882年间,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初等教育法案,被称为《费里教育法》。儿童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免费;重申教师获教需获国家颁发的证书;宗教教育不再属于义务教育。两部费里法案的实施,最终确立起法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免费、义务、世俗三原则,不但使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而且为以后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中等教育的发展第一帝国时期:所确立的由国立中学、市立中学和私立中学组成的中等学校教育体系,为19世纪法国中等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提供了良好基础。复辟王朝时期:国立中学改为皇家中学,其教学实践的古典主义色彩渐浓。此外,天主教势力在中等教育领域的渗透日益强烈,教士在中等学校教士总数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七月王朝时期:中等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萨尔旺迪出任教育部长期间,强化中等学校教育的实用化改革。不过在基佐等持有古典主义教育立场者的反对下,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卢法案》终止了国家对教育的垄断,加强了教会对中等学校教育的控制,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获得同等认可。中学开办手续被简化,凡年满25岁,持有中学会考文凭者皆可开办中学。第二帝国时期:皇家中学恢复了国立中学之名。帝国第一任教育部长福尔图尔于1852年提出了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的教育改革计划,前四年共同学习古典、人文及数学课程,后三年实行文、实分科。其主要特点是突出文、实科教育,反对宗教束缚,要求中等教育承担起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职责。这一改革方案由于遭到教会和传统势力的反对,于1864年被帝国第三任教育部长迪律伊废除。迪律伊采取另立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的办法来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三)中等教育的发展巴黎公社时期:废除中等学校的等级性成为改造中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女子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被列为巴黎公社教育改革计划之中。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中等教育取得明显进步,但其阶级性质没有改变。中学收学费,费用高昂。且教会在中等教育阶段仍然有很大势力,直到1904年取消《法卢法案》、1905颁布《关于国家与教会分离的法令》才得以改观。(三)中等教育的发展总的说来,到19世纪,法国的双轨学制最终形成。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铺设的:免费的母亲学校(幼儿园)到公立小学再到高等小学或艺徒学校,另一轨是为资产阶级或其他上层阶级子女铺设的:收费的家庭教育或中学预备班,到收费的各类中学再到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体现了十分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三)中等教育的发展(四)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一帝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创办了一批专科学校,组建几所军事学校,重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于1808年将其改组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大学设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以培养专门人才;设文学院、理学院,以授予学位(业士、学士)为主要职责,其课程是“国立中学学业的继续和补充”。复辟王朝时期:复古宗教逆流冲击高等教育,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1822-1830年又被逼停办,文理学院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七月王朝时期:资产阶级自由派致力于大学的世俗化改革,教育专业人士在帝国大学中的发言权得到加强。这一时期,大学未能较好地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实施改革,僵化保守,主要精力只是放在维护既得利益上。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时期,法国高等教育发展没有表现出实质性内容。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农业、商业、金融及建筑业发展迅速。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迪律义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应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为此,1868年创设高等研究实践学校,不过未能实现。(四)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三共和国时期:高等教育步入复兴发展时期。表现在对普法战争失利的反思中,法国民众将发展新型高等教育作为走出危机的教育选择;分散的学院联合为一所大学,出现了综合性大学;获得经费、教学、纪律等方面一定的自治权;国家在教育经费上投入增加。(四)高等教育的发展概括说,19世纪法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可以表现为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
本文标题:近代法国教育开心消消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0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