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一必修二45单元测试卷
1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贺兰一中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5单元综合测试命题人海华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召开了“八大”B.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人们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3.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1962年农业产值粮棉花原计划比上年增长8.5%3216亿2200万担实际达到比上年增长11.6%3400亿2400万担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人民公社化运动C.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文化大革命4.下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5.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6.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7.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D.它是当时人们购买的一种股票8.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9.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以下关键词能正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是()A.联产承包大跃进好莱坞大片依法治国B.中外合资互联网革命委员会南巡讲话2C.拨乱反正大包干经济适用房三个代表D.人民公社个体户一国两制村民自治10.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A.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B.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C.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是()①靠近港澳,华侨多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③资源比较丰富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3.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表述是()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B.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15.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16.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户籍资料中增加了令狐、拓跋、鲜于、约翰、史密斯等新姓氏,这种情况意味着上海()①增进了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②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③接待了许多外国游客④出现了外国人移居中国的现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7.《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国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18、2008年四川汶川县突然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20分钟后,全世界各地的许多人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一不幸消息。人们获知这一不幸消息主要是通过()①电影②电视③报纸④互联网A.②③B.①②C.③④D.②④19、.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能担任我们的厂长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20、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错误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2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中国经济起步晚,基础薄弱B、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C、中共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经验D、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322、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23.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B.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D.促进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24、经济特区的“特”指()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B.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C.特殊的地理位置D.特殊的经济发展速度25、.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A.农村要求实现合作化B.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C.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D.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26.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B、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音时代27.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A.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B.棉布已经不适应人民生活需要C.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D.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28.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29.“四大件”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80年代后: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彩电;当前:DVD、手机、电脑、汽车。导致“四大件”不断演变的决定因素是()A.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B.企业对利润的追求C.旧的“四大件”不够实用D.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30、1957年与1960年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52.1%增长率-22.8%-4.7%22.3%该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31、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3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的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非选择题34.材料一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史》4材料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请回答:⑴依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必要性?3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建国之初,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并且告诫大家:“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材料二1957年,毛泽东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郑重地宣布:“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大跃进”中发展成“赶超英美”的口号。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制定了怎样的政策?成果如何?(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导致了怎样的后果?36、阅读下列材料:英国人阿绮波德·立德在《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一书中叙述过这样两段话:在福州的一次集会上,许多女士都说见到过一个女孩,因为裹脚而失去双脚。一位中国海军军官的妻子说:“何止一两个,我认识的就有好几个。”一双脚从坏死到脱落,其间的痛苦简直难以想象。此次集会上,有47位女士加入天足会,有一位还介绍了她如何拆了裹脚布。在当地的一家主要的华文报馆里,一位年轻小伙子向我鞠了一躬,说:“我妻子和姐妹都不裹脚了。”请回答:(1)缠足的陋习给妇女带来了哪些痛苦和不便?(2)封建制度下,女性地位低下,请再举出两例。(3)上面两段话,反映了在缠足问题上有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什么时期?(4)请分析当时社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5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DCBD6—10ABDCC11—14BDBC15—19BBCDD20—24BDBBA25—29CACBD30—32CCB二.非选择题34、(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3分)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3分)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分)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2分)(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1年,开放上海浦东,标志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
本文标题:高一必修二45单元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9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