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范
1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食品领域的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科学研究和经营,可到有关工业、企业、科研、检验、卫生防疫、环保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也能够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基本能够独立承担食品安全课题的研究。2、培养要求2.1素质结构要求⑴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信守信,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⑵文化素质: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⑶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革新精神;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⑷身心素质: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2.2能力结构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标准和法规制定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力。(3)创新能力:具有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展创新实验和科技开发能力。2.3知识结构要求(1)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3)工具性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外文专业文献;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4)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检测的原理与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国际国内食品标准与法规。3、主干学科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化学、生物学、质量管理学、分析科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是建立在化学、生物学、质量管理学、分析科学、食品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化学、生物学、质量管理学、分析科学、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本专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依据。4、主要课程2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分析检验、食品毒理学、免疫学、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食品流通学。5、修业年限四年制本科,最长修读年限为6年。6、、授予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7、相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卫生检验等。8、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食品质量安全社会调查以及毕业论文等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发挥、满足求知欲、好奇心和对科技探索的重要场所。课外科技活动有多种形式,包括参加科技讲座,专题报告会,科技实践,科技制作,科技竞赛,小发明,小制造,生产实践等。各院校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可在毕业要求中作为一项必具条件予以规定,如规定必须取得2-4学分。8.1课程实验(1)公共基础实验: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等;(2)专业基础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实验、微生物检验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仪器分析实验等;(3)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8.2集中性实践环节(1)军训(2)实习: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3)公益劳动、社会实践(4)专业综合实验8.3社会调查(1)生产企业和食品检测部门关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调查(2)消费者关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调查8.4综合素质教育(1)人文素质教育(2)创新能力教育8.5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表1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体系课程性质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实验必修无机分析实验2有机分析实验1生物化学实验1物理化学实验1微生物学实验23食工原理实验1食品工艺实验1食品分析实验2食品仪器分析实验2集中实践教学内容必修军训不计学分公益劳动1生产实习1毕业实习2社会实践(调查)1课程教学实习3食品专业综合实验2毕业论文必修毕业论文13综合素质教育选修(最少选修8学分)人文素质教育活动2创新能力培养29、专业基础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保证必须以良好的教学条件来保证,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教材、实验室条件、实习基地、教学经费等几个方面。9.1师资队伍有一支年龄、知识和学缘结构合理、思想活跃、工作勤奋的师资队伍,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至少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1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应达到30%以上,55周岁以下教授、副教授95%应为本科生授课,师生比不低于18,条件较好的学校建议小于16。9.2图书资料、教材9.2.1图书资料根据教育部2004年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工科、农林院校生均图书量不低于80册(综合性高校不低于100册),每年生均图书进书量不低于3册(4册);专业图书按50%计,则生均专业图书应不低于40册(50),每年生均图书进书量不低于1.5册(2册),有条件的院校可按综合高校标准来衡量。图书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图书及期刊;图书的种类可以根据各学校的科研情况有所侧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文的16种核心期刊应全部拥有,应有一定比例的相关专业的图书资料。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检索工具,如CA、FSTA等。学生人数按上述文件规定折算: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世纪,应主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因此,图书馆应拥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资源,应具有检索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和其他信息的各种信息资源工具。应为学生提供中英文的一些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LINK、SDOS(ScienceDirectOnSite)等以及优良的上网条件,能够使学生在网上得到相关信息。CA、FSTA等摘要检索工具至少应有一种,而中英文的全文数据库分别至少应有两种以上,总数不应少于5种,一些参考的图书资源情况请参见附录。9.2.2教材4应按照国家的最新教学要求,要充分考虑宽口径人才培养原则,使教材符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尽量采用最新版的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无规划教材的应尽量选用获奖的优秀教材,最好采用最近5年出版的教材。9.2.3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应用性强的专业,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好基础知识,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为学生提供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原则上大型的分析检测仪器应拥有一台以上,大家公用;必须的仪器尽量保证每人一套或至少两人一套。(1)基础实验室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有机实验室、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室等。对于无机、有机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玻璃仪器如试管、烧杯及实验台等应保证每个学生拥有一套;一些相对简单的蒸馏、浓缩等装置可两人一套;基础实验室通常由学校统一配置。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每个同学自己动手的机会。(2)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主要是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中涉及的食品分析、食品工艺、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感官评定、食品营养、仪器分析等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可以不必一定要严格分类,但要保证有一定的固定资产投入,对于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如电子天平(不同规格)、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恒温水浴锅、烘箱、培养箱、无菌操作台、杀菌锅、离心机等均应该拥有。对于仪器分析等涉及的一些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如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等仪器一般应拥有一套。9.2.4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以及之后进行实践的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建设对理工农科专业尤为重要。一般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建立校内和校外不同层次的实习基地,至少应具有2-3个稳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实习基地。(1)校内实践基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作为应用型的理科/工科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为学生在校内建立1-2个实习基地,如一些校办的小型酸奶加工厂,纯净水生产厂等均可作为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里学习具体的食品质量控制和检测等知识,动手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锻炼,使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一个产品从生产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从原辅材料到产品的品质检测等。(2)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的建设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尽量让学生接触更多类型的食品加工企业、政府检测部门、认证机构等。通常这类基地可按学生在基地的实习情况分为一般和重点两类。A、一般基地这类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各类食品加工过程和产品质量管理的基地,一般学生在基地仅是参观实习,不参与具体的实践操作,对这类基地的要求可以不必太高,应尽量多而全,通过这类基地的实践令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的流程与基本操作,了解食品质量控制的方法、以及从原辅材料到成品品质检测的内容和检测方法。B、重点基地建设这类基地应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参与实际生产、质量控制以及检测工作,在实习中真正作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类实践基地的选择应有一定的目的性,应尽量选5择企业实力强、设备先进的企业,选择分析检测条件好的检测机构,以便可以令学生在较短的实践时间内对相关食品加工、质量控制和检测仪器和方法获得较深刻的认识。9.2.5教学经费一般学校每年投入的教学经费应能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各类实验、科技创新、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以及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参加教学研讨会的费用,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比例应大于10%。对于新设本科专业,应有一定的开办经费,每年应增设一定额度的教学经费。致谢本规范的完成得到了国内各食品高校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年2号文件[2]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医药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及专业规范研制要求,2007年附录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核心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知识点及其所需的讲授时间目录一、无机及分析化学(IAC)(119核心课时)1、IAC-1化学计量、数据处理(核心)学习目标:掌握化学计量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知识点:误差的概念和有效数字、数据统计处理、化学方程和化学计算所需讲授时数:5课时2、IAC-2化学反应、化学平衡(核心)学习目标: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基本规律。知识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化学反应速率、酸碱平衡、沉淀与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所需讲授时数:32课时3、IAC-3物质结构(核心)学习目标:掌握原子、分子结构以及晶体结构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价键理论、自由电子概念、晶体、分子间力、氢键、离子极化、配合物所需讲授时数:13课时4、IAC-4元素化学(核心)学习目标:掌握主族、过渡元素的单质以及化合物典型性质,会判断一般化学反应的产物,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知识点:p区元素及其化合物、s区元素及其化合物、ds区元素及其化合物、d区元素及其化合物所需讲授时数:16课时5、IAC-5化学分析(核心)学
本文标题: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8686 .html